百路村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鄂温克族人聚居村之一·位于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西南美丽的嫩江市畔,南与富裕接壤,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隔江相望.距讷河市76公里,距乡政府25公里.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百路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基本介绍
百路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原来鄂温克人和达斡尔族共同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的精奇里江一带。清代顺治,由于沙俄殖民者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保护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免遭沙俄殖民者侵扰和断绝侵略者粮源,迫使沙俄撤军,于是清政府决定内迁。大约是顺治六年(1649年)一部分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跨过黑龙江省,越过大兴安岭并顺嫩江市而下,长途跋涉来到讷河市境内(史称噶布喀地区),以氏族为主,以莫昆为单位,共建了八个村屯。百路村就是其中之一,鄂温克语称作“白罗日爱勒”意为:路多,交通要道。清末是重要驿道,当年有渡口一处,摆渡嫩江两岸行人车马,是水路交汇之地。清末民国汉译名称为“摆渡”,建国后,县志编撰者根据音译命名为“百路村”。
现在全村243户,806口人。其中鄂温克族76户,189口人;达斡尔族23户,71口人。全村幅员面积50992亩,其中耕地14000亩,河套平原、森林、草原31200亩。
2000年以前,百路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全村产值153万元,人均不足2000元。
自2003年在省民委、省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扶持下,共投入资金263.31万元,扶持项目15个,使百路村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十八大以来,在新农村建设和民族政策双重利好的形势下,古老的百路村焕发出勃勃生机。鄂温克人爱护生灵,崇尚自然,几百年来,保护了嫩江原始的河套、森林、草原,使得鄂温克渔猎文化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瑟宾节,在本地得到了非常好的活态传承。这些绿水青山和民俗文化,成了我们与时俱进,调整产业结构的宝贵财富。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的古老与现代并存的民俗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逐渐走进全国人民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