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冠紫菀(拉丁学名:Aster diplostephioides),菊科,紫菀属植物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顶生的茎或莲座状叶丛。茎直立,高16-45厘米,粗壮,下部为枯叶残存的纤维状鞘所围裹,被卷曲或开展的柔毛,上部被具柄腺毛,不分枝,上部有较疏的叶或几无叶。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顶生的茎或莲座状叶丛。
茎直立,高16-45厘米,粗壮,下部为枯叶残存的纤维状鞘所围裹,被卷曲或开展的柔毛,上部被具柄腺毛,不分枝,上部有较疏的叶或几无叶。
下部叶与莲座状叶长圆状匙形或倒披针形,渐狭成细长或具狭翅而基部宽鞘状的柄,连同柄长6-16稀达22厘米;叶片宽1-4厘米,顶端尖或近圆形,有小尖头,全缘或有小尖头状齿;中部叶长圆状或线状披针形,基部稍狭或近圆形;上部叶渐小,长至3.5毫米,宽0.4毫米;全部叶质薄,上面被微腺毛或近无毛,下面沿脉和边缘有开展的长疏毛,离基三出脉和侧脉在下面稍高起,网脉显明。
头状花序单生,径6-9厘米。
总苞半球形,径2-2.5厘米;总苞片约2层,线状披针形,顶端细尖,较花盘为长,长15毫米,宽1-3毫米,外层深绿色,草质,背面被较密的黑色腺毛,又特别在基部被长毛,内层边缘有时狭膜质。舌状花常2层,约80-100个;管部长1.5毫米;舌片蓝色或蓝紫色,线形,长20-30毫米,宽1-2.5毫米。
管状花长5-6毫米,上部紫褐色或紫色,后黄色,近无毛,管部长1.5-2毫米,裂片长1毫米;花柱附片长1.25毫米。冠毛2层,外层极短,膜片状,白色,内层污白色,有长4.5-5毫米的微糙毛。
瘦果倒卵圆形,长3-3.5毫米,宽1-1.5毫米,除边肋外,两面各1肋,被黄色密腺点及疏贴毛。
花期7-9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及分布
重冠紫菀生于高山及亚高山草地及灌丛中。海拔2700-4600米。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鹤庆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丽江市、德钦县、香格里拉市)、四川省西部及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九龙县、康定市、大金、道孚县等)、甘肃省西部(夏河县、临洮县等)、青海省东部(乐都区等)、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藏布河谷、亚东、珠峰北坡、吉隆等)。除中国大陆外,还分布于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印度及巴基斯坦北部。
本种提示
此种与云南紫菀 (A. yunnanensis Franch.) 及其邻种接近,但以头状花序单生、总苞深绿色且较花盘稍长,管状花在花开放前上部紫褐色,叶常聚集于茎下部等特征为区别。据 Grierson (1964) 检阅模式标本的结果,我国西部产的 A. delavayi Franch. 及部分的 A. vilmorinii Franch. 都应并入此种。
相关变种
变种植物茎低矮,高达12厘米,基部叶长圆状匙形,长3-5厘米,宽0.4-0.5厘米,茎部叶线形,长2-3厘米,宽1.5-3毫米,近直立,侧脉不显明。总苞径约1.5厘米;总苞片长约9毫米,宽1毫米,舌片长约20毫米,宽约1毫米。产于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此变种仅以较小的植株及较小的总苞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