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清秀(1910年7月4日~1944年2月6日),原名袁金秀,河南内黄人,河南坠子北路调创始人之一。

乔清秀自幼寄养于河北省大名县外祖父家中,常随外祖父到集市、庙会听书看戏,每一学唱均能上口,亦曾读书。民国十二年(1923),在大名拜山东省大鼓、河南省坠子艺人乔利元为师,更名乔清秀,随乔利元在河北、河南、山东交界一带及保定市等地区演出,后与乔利元结为夫妇。二十年代后期,乔清秀北上天津,曾短期撂地,旋即被约入玉茗春茶社等处登台,与乔利元合作或单独演唱。天晴茶社初到津时演唱长篇书,进入剧场后主要演出短段。民国二十八年(1939)末,应沈阳市公余茶社主持人之邀,乔清秀与乔利元携三女赴沈阳。未几,乔利元被宪警寻衅关押,死于非刑。乔清秀母女经友人救助脱险,滞留沈阳年余,民国三十年11月中旬返回天津。民国三十二年初在三庆园演唱。后因羸弱多病停演。民国三十二年末病重不克登台。次年正月十三日(1944年2月6日)辞世。

乔清秀唱腔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河南坠子的传统唱腔,且能标新立异。她歌喉甜润,字正腔圆,既有大鼓书里的“京口儿”,又不失中州尖团音,兼有一股子音调上的俏丽和脆劲儿。乔派坠子唱腔的这些特色,突破了河南坠子固有的格调,使河南坠子在其发展史上向前跨出了新的一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乔清秀本姓袁,名金秀,清宣统二年(1910)七月四日出生于河南内黄县店集村,一家四口靠种田为生。她从小家境贫寒,父病早死,母亲改嫁。生活艰苦的童年经历,使袁金秀养成了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的性格。但她很有演唱的天赋,1923年她被艺人乔利元发现并收为徒弟,走上了演唱河南坠子的从艺之路。

演艺经历

1925年秋,乔清秀在邢台市首次用新腔唱了《韩湘子渡林英》《小寡妇上坟》《蓝桥会》三个小段,连演一个月,场场博得满堂彩。

1926年,袁金秀和乔利元结为夫妻,并正式改名为乔清秀,在河南省河北省等地渐渐有了名气,开始在石家庄市演出。请他们演出的书场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在门前牌子上乔清秀的名字前冠上了“盖河南”三个字。好事的人特意从河南和河北南部邀请来一些名艺人到石家庄,要在艺术上压倒乔清秀。然而,结果是乔清秀占了绝对的上风。1928年,乔清秀拜清河县梨花大鼓名将潘春聚为师,学喝《二打天门》《五虎平南》《呼延庆征西》等部书。同年赴安阳市、石家庄、保定市等地演出。

1929年,乔清秀应天津市著名曲艺园子“北海楼”的邀约来演出。为了吸引天津观众,她在丈夫乔利元、琴师康元林、老艺人潘春聚的帮助下,不仅移植了大量在天津流行的曲目,还对已有曲目进行调整增加天津地方色彩,灵活运用京音、津音与河南省乡音,加强与观众的交流。并以传统的河南坠子唱腔为基础,对唱腔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大胆地从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时调及其他民间戏曲中吸取营养,逐步创立了清新明快、独具风格的“乔派”唱腔。

从1929至1933年,昆仑唱片公司灌制了乔清秀的《独占花魁》《小寡妇上坟》《改良拴娃娃》三张唱片。1934年后,乔清秀又先后到北海楼东升茶社、玉壶春、小梨园等园子演出。特别是应鼓王刘宝全之邀,在小梨园与他并挂头牌,更使乔清秀名声大噪,蜚声京津地区。

1935年6月,乔清秀和乔利元应胜利唱片公司之约,赴上海市灌制了《兰桥会》《因果报》《昭君出塞》《河北寻兄》《宝钗扑蝶》《毕建游官》《关王庙》《吕蒙正赶斋》《马前泼水》《白猿偷桃》《李存孝夺符》等十一张唱片。回程,乔清秀在南京等地演出,并带回了乔喜楼,后收为养女,习唱坠琴,不久,便有“小清秀”之称。同年,乔清秀曾到谦德庄小住,后搬进和平区紫阳里居住。1937年,乔清秀应南京鸣风茶社邀请前往演出,后被刘宝全接往上海大中华饭店跳舞厅演出。年底,胜利唱片公司又灌制了《凤仪亭》《王二姐摔镜架》《韩湘子渡林英》《三堂会审》《双锁山》五张唱片,后经南京、济南市等地返津。1938年,乔清秀在津小梨园与著名京韵大王演员小采午(名骆玉笙)同台演出,下半年病重,辍演。

病重去世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末,应沈阳市公余茶社主持人之邀,乔清秀与乔利元携三女赴沈阳。未几,乔利元被宪警寻衅关押,死于非刑。乔清秀母女经友人救助脱险,滞留沈阳年余,民国三十年11月中旬返回天津市。先住东来轩杂耍场,后移居侯家后四合轩。次年1月在小梨园短期演出,观客争趋若鹜,每票外加三角而上座奇盛,每日早晚两场,满座牌场场植立门外,至乔清秀登场时,四周站票挤得水泄不通。同年又人入庆云演唱,包银高达两千二百元,与鼓王刘宝全相埒。年底受新中央重金聘约登台。民国三十二年初在三庆园演唱。后因羸弱多病停演。民国三十二年末病重不克登台。次年正月十三日辞世。

主要作品

代表曲目

长篇书以《五虎平南传》《五虎平西传》为代表,短段有《凤仪亭》《河北寻兄》《孙夫人怨兄》《度林英》《独占花魁》《回杯记》《吕蒙正赶斋》《半建游宫》《马前泼水》《昭君出塞》《改良拴娃娃》《小过年》《小寡妇上坟》《许仙游湖》《蓝桥会》《关王庙》《玉堂春》《因果报》《宝钗扑蝶》《双锁山》《哀公问政》等。

唱片作品

艺术特色

唱腔变革

凭着对河南坠琴的热爱和聪颖过人的天赋,乔清秀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坠子的基本唱腔,还在传统坠子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女腔,成为创造河南坠子女腔的第一人。乔清秀的起腔吸取了乔利元的基本节奏特点,并根据自己优越的声音条件,加以变化和发挥,使整个曲调节奏变得轻快、跳荡,而且她在小句腔的终止小节里巧妙地创造了过渡性的花腔,使得原本较单调的上句腔的半终止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还自然地过渡到下句腔,使上下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高音区作斜向起伏进行的上句腔具有跳荡、轻快、流畅华丽的特色,是乔清秀起腔曲调的音乐主题,也是她整个唱腔音乐的最有代表性主题。

坠琴的源头是道情书和莺歌柳,乔清秀的唱腔基本曲调是一个起腔和一个平腔。乔派坠子唱腔的调式、曲式、基本音调和传统坠子唱腔(道情曲调)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从乔利元开始就吸收了梨花大鼓中适合男艺人唱的平句唱腔曲调,构成了乔派坠子最初的风格,即“大鼓味”的坠子。乔清秀又在乔利元的唱腔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区的唱腔,按照传统坠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发展,创出了一个以起腔曲调为特色的新腔。

1929年至1933年的四年间,乔清秀以传统的河南坠子唱腔为基础,在众师友的帮助下,对乔派坠子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改造、充实、归整、升华。她大胆地从梨花大鼓儿,京韵大鼓儿、天津快板及其他戏曲、民俗音乐等姊妹艺术的曲调中,吸取新的营养。进而融化,提炼、加工,从而创造了一整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乔派坠琴唱腔。

演唱特点

乔清秀入津后,广泛吸收京剧椰子、评戏等戏曲,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鼓曲以及民歌、流行歌曲、数来宝的韵律与曲调,化用于自己的坠子唱腔中,使其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她嗓音甜美柔润,音量不大而能打远,力度不强而轻重分明;吐字轻盈清晰,咬字不死,尤其是垛句垛字,字如连珠,干净利落;行腔宛转灵动,长腔富韵律感,小腔富跳跃性;总的节奏偏快。唯气力较弱,故尾腔不能丰满,而以特有的妩媚幽邈方式处理。演唱风趣、俏皮,又善表演,面部表情活泼自然,刻画人物生动准确。台风俏丽,姿态曼妙。注重与台下观众的交流,演唱中间对观众出入剧场均能有所照应。演唱用矮脚书鼓,独具一格,常以鼓楗、扇、手帕作为辅助表演的工具,丰富其表现能力。乔清秀所用瑞安鼓词与其他河南省本派艺人多不相同。注意吸取天津市的地方风物如地名、特产等。又在保持河南坠子主干音乐的基础上,使用部分京音与津音演唱,形成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迅速被天津市民所接受。

乔清秀唱腔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河南坠子的传统唱腔,且能标新立异。她歌喉甜润,字正腔圆,既有大鼓书里的“京口儿”,又不失中州尖团音,兼有一股子音调上的俏丽和脆劲儿。乔派坠子唱腔的这些特色,突破了河南坠子固有的格调,使河南坠子在其发展史上向前跨出了新的一步。

后世纪念

纪念作品

为了加强对河南坠琴的系统研究,河南省戏曲工作室组织力量全面收集坠子艺术资料。张凌怡、章沛霖曾赴天津市上海市及豫北等地收集乔派坠子的历史材料和音响资料,首次完整地记录整理出了乔清秀、乔利元生前仅存的20段唱腔遗响,编印了《乔清秀坠子唱腔集》一书。

纪念活动

1994年7月27日,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在市文联大楼举行纪念乔清秀逝世50周年座谈会。

2005年11月21日,由天津曲协主办的纪念坠子皇后乔清秀诞辰95周年曲艺专场在谦祥益小剧场举行。河南坠子名家和名演员乔月楼、文爱云,曲艺界名流张志宽、刘春爱、张雅琴、陈淑萍、王莹、王秋霞、石静表演了节目。

影视形象

亲属关系

人物争议

乔清秀本姓“袁”,一说姓“阮”。

对于乔清秀的生卒年也诸说不一,大多数的资料显示她出生于1910年。而对于其逝世日期,主要有1943年农历正月十三(阳历1943年2月17日)和1944年农历正月十三(阳历1944年2月6日)两种说法,其中后者说法偏多。

相关轶事

玉茗春合同期满后,乔清秀转到北海楼东升茶社。有个军阀师长天天来捧场。一日,他在国民饭店叫乔清秀的堂会,演出结束该结账时,他要清秀单独留下陪他吃饭。乔清秀说“您也许还不知道,我有个做人的原则,卖艺不卖身!您可以不给钱,但我必须走!”说罢就往外走,军阀的手下拦住了她的去路,军阀也变了脸,拔出手枪。面对乌黑的枪口,乔清秀一字一顿地说“要想让我留下,只有开枪打死我!”军阀被乔清秀的一身正气震慑住了,只好放她们回去。但在第二天,军阀带人砸了北海楼,乔清秀包赔了所有损失。

在南京鸣凤茶园演出时,蒋介石点名要乔清秀出堂会。乔利元听后非常紧张,一大早就忙召集人,选节目,反复排练,一直忙到午后,还再嘱咐说“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千万别让他挑出错来。”下午5时,乔清秀一行来到蒋介石的官邸,同来的还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演员,所有人都诚惶诚恐地提着心。惟有乔清秀镇定自若地把曲目单递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罢在征求了身边夫人的意见后,点了一段她的《韩湘子拜寿》。一曲终了,赢得满堂掌声,宋美龄把她招呼到跟前夸道“你唱得好,人也好,你身上没有艺人的轻佻,有的是一身正气!我很喜欢。”

1935年,刘宝全在上海大中华饭店演出时,园子里只坐了半堂座儿,鼓王一时无法收场。正在为难之即,听说乔清秀在南京夫子庙鸣凤茶社演出,于是他就连夜乘火车来到南京,亲自将乔清秀接到上海市。乔清秀三天打炮节目演出后,园子上了满堂座儿!黄金荣也闻讯赶来并送来帐子,上书:坠子皇后名不虚传。两天后,乔清秀与刘宝全应邀到黄金荣家唱堂会,黄金荣观后连声叫好,给了赏钱后,还要留下乔清秀一个人陪他吃饭,被她一口回绝。从来没见过戏子敢对他这样的黄金荣气得面如猪肝色,但并未发作,扬扬手让她走了。后来有人问起,黄金荣说“她的坠子我太爱听,对她下手我真是舍不得!”

人物评价

乔清秀勤奋苦练,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兼之她姿态秀美,音韵清脆,感情逼真,使这位农家贫女,一跃而蜚声全国曲坛,被誉为“坠琴皇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濮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评)

乔清秀为河南坠子乔派艺术的创始人,演唱风格细腻传情、婉丽动人。(天津日报评)

乔清秀,没有奴颜和媚骨,她在奉天狱中,坚持不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她不低头、不下跪、不求饶,当她得知丈夫惨死的消息后,气得几乎发疯。她不顾看守人员的阻拦,大声疾呼:“乔先生你在哪里?”“还我乔先生!还我乔先生!”乔清秀身陷囹圄,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不屈不饶,勇于为生存拼博的品格,表现了她高度的自尊心和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评)

参考资料

..2025-03-02

..2025-03-02

坠子皇后:乔清秀.中国民间书会数字博物馆.2025-02-25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纪念坠子皇后演出成功.新浪娱乐.2025-03-02

坠子皇后.豆瓣电影.2025-03-02

访 | 绝妙优雅音韵 曲坛德艺双馨 ——梅花大鼓“花派”艺术家花五宝(上).天津非遗中心.2024-06-14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