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来了》(韩文:소년이 온다)是由韩国作家韩江所著,尹嘉玄翻译的小说,韩文版于2014年5月19日由创批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于2018年1月3日出版。
《少年来了》以“5·18”抗争事件为背景,围绕抗争中无辜牺牲的少年东浩及其周围人的经历展开,通过幸存者的记忆再现了那段血色历史。
2014年,《少年来了》获得第29届万海文学奖。2016年该书获得布克奖。2018年韩江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创作背景
1979年,韩国朴正熙总统被暗杀后,韩国国务总理崔圭夏代理总统,军事独裁统治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出现了政治较为和谐的“汉城之春”。但是,政府很快被掌握军权的全斗焕控制。1980年5月初,以全斗焕为首的新军部公布了戒严令,禁止民众从事一切政治活动和集会游行。这激起了民主人士与民众的强烈不满,一时间韩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新军部的集会,光州市也爆发了由三万多学生与市民组成的示威活动。5月17日,新军部的戒严军兵分六路进入光州,逮捕杀害了数名进步学生。5月18日,光州市民、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与戒严军展开对抗,并一度占领了道厅。但寡不敌众,这场抗争最终于27日遭到新军部派遣部队的血腥镇压,这场抗争运动史称“5·18”抗争或光州抗争。韩国作家韩江出生于光州,她创作长篇《希腊语时间》的时候,便思考着什么是人性更光亮的支点。她用一年的时间回顾了自己的内心,并深思起儿时间接体验过的“5·18”光州抗争事件。这一事件是让儿时的她对“人是什么”产生疑问的重要契机,于是她以光州市抗争为背景创作了小说《少年来了》。
内容简介
1980年5月,韩国光州市民与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反抗全斗焕政权。15岁的少年东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参加了示威活动。当政府派军队进驻光州冷血镇压,军人开始开枪射杀市民的时候,东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来,并且亲眼目睹正戴被当街射杀。东浩对正戴心怀愧疚,来到民众大本营全罗南道道厅商务馆找寻正戴的尸体,在这里他遇到了负责处理遗体入殓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轻的女裁缝师善珠,也因此认识了馆内负责调配人力与物资的男大学生振秀。几天后戒严军攻入道厅,东浩决定不再退缩,他与振秀等人守在道厅,结果东浩被射杀,振秀与善珠被捕,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而恩淑躲在家中侥幸逃过一劫。随后振秀与善珠出狱,振秀因过往经历选择自尽,善珠与恩淑余生生活在愧疚和痛苦中,东浩的母亲为了给儿子讨回公道加入了抗议全斗焕的队伍行列中。
人物介绍
东浩
东浩15岁那年,他和朋友正戴一起参加了示威活动。当政府派军队进驻光州市冷血镇压,军人开始开枪射杀市民的时候,东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来,并且亲眼目睹正戴被当街射杀。身怀内疚的他此后便去示威民众大本营全罗南道道厅商务馆,开始帮忙做起了登记、收拾遇难民众遗体的工作,并希望能找到正大的遗体。在这里他结识了恩淑、振秀等人,后来戒严军占领道厅后,东浩被射杀。
正戴
正戴家境贫寒,父亲在大田做工,他是在东浩家寄宿的学生,靠在纺织厂当女工的姐姐正美的微薄收入支付学费。抗争当天,东浩与正戴一起走向街头参加了游行示威,谁料戒严军朝着手无寸铁的民众开了枪,正戴也中枪身亡。
金恩淑
金恩淑是苏菲亚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抗争中她自愿到道厅商务馆负责收殓死者遗体,在抗争的最后一夜,她被劝说回家。戒严军展开全城搜捕时, 她被父亲藏在阁楼而侥幸保全了性命。后来,她读到大学二年级时退了学,开始在一个小编辑部担任编辑,但是她余生对死去的东浩都怀有的深深负罪感。
“我”
“我”是在戒严军进城当夜指挥民众坚守道厅的负责人。因接受写作与 “5·18”相关论文的“尹”的采访,“我”不得不再次回忆起那段惨痛的经历。通过 “我”对采访的回答,作家不仅还原了光州市抗争后“我”及振秀在监狱里的经历,也还原了东浩留在道厅的原委和生命的最后一刻。
振秀
振秀,原本是位大学生,在抗争中结识了东浩,并对其照顾有加。戒严军入城当夜,振秀眼睁睁地看着东浩被射杀,他被捕后遭受了非同寻常的拷打,出狱后振秀被学校除名,每日都活在往日的阴影中,最终振秀无法承受选择自杀。
林善珠
光州抗争之前,林善珠在光州某家裁缝店做工,也曾因参加劳工运动被军警打伤;抗争事件中,她自愿来到道厅,与恩淑、东浩一起工作;在戒严军攻入光州城时,林善珠主动承担了对市民的宣传工作。被捕入狱后, 她经历了非人的折磨,痛苦的记忆伴随了她此后的日日夜夜。
东浩母亲
失去东浩后,东浩的母亲一直活在痛苦中,得知当上总统的全斗焕要来光州市后,受害者的家们自发组织起来穿上孝服到街头进行了抗议,东浩母亲也加入了抗议者的队伍行列。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韩江在小说《少年来了》中不仅复原了抗争的场景,更通过记忆深层地剖析了幸存者的境遇,光州抗争并没有随着被镇压而结束,它的伤痛依然噩梦般地深留光州人的心中。韩江借着还原历史事实之名,纪念三十五年前那些逝去的灵魂,并希望透过暴力看到抗争中的人性光辉。这样的光辉,闪现在懵懂少年东浩对良心的坚守,闪现在振洙、 “我”和善珠的视死如归,也闪现在幸存者的内疚和对逝者的回忆,她希望读者不要把焦点放在残忍和暴力上,而是超越它,向人性之美伸出手来。
艺术特点
韩江在小说第一章中,用第二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少年在光州市抗争中的经历。以少年的视角审视光州抗争,从而缩短了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此外,她选取少年为主人公,用其他亲历者对少年的回忆构成整个故事,用所有亲历者的诉说逐渐还原少年东浩的完整面影,这种手法更易引人深思。在第二章她改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直接地表达情感,令读者身临其境,对文本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而第一章埋下的伏笔也被渐次呈现出来。
到了第三章,作家改用第三人称,通过对大量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独白呈现,客观地还原了另一位亲历者金恩淑的经历。同时,作品穿插使用第二人称继续还原东浩生命的最后历程。第四章中,作家又引入了新的叙述者“我”。在第五章里,作家再次使用第二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与东浩、 恩淑一起工作的林善珠的经历。在第六章中,小说以东浩母亲的口吻回忆了东浩的成长,讲述了一个母亲为洗刷孩子罪名而进行的抗争。第七章是小说的尾声,也是作家的自述。其中详细叙述了作者为还原光州市抗争而做出种种努力。
出版历史
所获荣誉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社会评价
《少年来了》这部小说没有去讨论政治或社会,而是聚焦了个人的情感和痛苦,因此读者就像亲历现场一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痛苦。(韩国文化院 评)
小说《少年来了》中,韩江对历史事件的关照,既不是宏大叙事式的,也不是个人的琐碎叙事。她相对倾向于阐明身体、精神等个体生命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再现。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卓越,却颇具特色。(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院副教授崔一 评)
作者简介
韩江(한강),1970年生,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当代韩国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白》第二次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又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短名单。2023年,韩江凭借最新小说《不做告别》获得法国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2024年10月10日,韩江获得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大奖韩江以《少年来了》获马拉帕尔特奖.中华读书报.2024-10-11
少年來了.豆瓣读书.2024-10-10
소년이 온다.豆瓣读书.2024-10-10
【K-Book Trip 84】《少年来了》:走近痛心的记忆.韩国文化院.2024-10-11
韩江.豆瓣.2024-10-11
少年来了.豆瓣读书.2024-10-11
专访诺奖得主韩江|这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女作家.三联生活周刊.2024-10-11
“70后”韩国女作家韩江爆冷获2024诺贝尔文学奖.上观新闻.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