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舆全览图》(1708—1718年),是中国首次利用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对中国及其毗邻地区绘制的地图,该地图是由康熙下旨,传教士主持、中国地方官员、士兵及一些辅助人员参与进行绘制的。

整个测绘学工作从1708年开始,大抵至1718年结束。整个测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10年六月,直隶地区测绘完成,绘制成直隶舆图,康熙亲自审阅后给予充分认可。1710年传教士再次来到东北地区进行测绘,此次测绘一直到达北纬51°21’36”。而在归程中,传教士们有了重大发现,证明了牛顿对地球形状为椭球体的猜测。1711年,康熙五十年,《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进入第二阶段。1714年,因云南省特殊气候,潘如病死在云南与缅甸交界处,费隐也染病,中国西南地区测绘学暂时终止。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费隐病愈后,与雷孝思一同前往云南,对云南、贵州省湖南省、湖北进行测量。到1717年,西南地区和两湖地区测绘基本完成。1717年起,杜德美对各省地图进行转绘统一,1718年完成并进呈御览,康熙帝将此图定名为《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皇舆全览图》共47块铜板组成,比例尺为1∶140万,分为全国总图与分省图。全国总图上可以看到在地图的范围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蒙古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地图上绘制了经纬网,其中纬线呈平行分布,经线为向北辐合的曲线。分省图包含了《江南舆图》《直隶舆图》《福建舆图》《贵州舆图》等。

《康熙皇舆全览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沿革

整个测绘学工作从1708年开始,大抵至1718年结束。整个测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传教士们在康熙帝的授意下,开启了对长城内外的第一次测绘。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传教士率领测绘队伍,细致测量长城的各门、堡以及附近城寨、河流等,于次年一月完成测绘返回北京,绘就长城地区地图,精准呈现了长城附近的地理信息。康熙对此次测绘工作十分满意,紧接着在1709年,再次下令雷孝思、杜德美、费隐等人前往东北地区各地测绘。测绘学队伍一路前行,于1709年到达黑龙江省,完成了关外东北地区的首次测绘工作。测绘范围涵盖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至中朝边境的图们江鸭绿江一线,东北达松花江流域,向西包括蒙古王公贵族的领地,最终绘制成北纬40°至北纬45°之间的地图。同年年底,完成东北地区测绘的传教士返回北京,同时开始对直隶进行测绘。直隶地处京城周边,是皇帝常巡视之地,康熙对此高度重视。1710年六月,直隶地区测绘完成,绘制成直隶舆图,康熙亲自审阅后给予充分认可。

随着东北地区齐齐哈尔市与墨尔根的建立,1710年传教士再次来到东北进行测绘学,此次测绘一直到达北纬51°21’36”。由于该地区偏远且人烟稀少,最后绘制的地图存在大量空缺。而在归程中,传教士们有了重大发现,证明了牛顿对地球形状为椭球体的猜测,至此第一阶段测绘完成。

第二阶段

1711年,康熙五十年,《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康熙帝加大测绘力度,增加传教士人员,扩大测绘队伍,分成两路同时进行。一路由雷孝思、麦大成率领前往山东测绘;另一路由杜德美、费隐、潘如等人率领西出长城,对蒙古国哈密市一带进行测绘学,归途经过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于1712年返京。山东测绘完成后,麦大成又率领队伍前往山西、陕西,与汤尚贤会合进行测绘。至此,东北、华北、西北的大部分地区测绘完毕,北方疆域地图基本成型。1712年,雷孝思又与冯秉正、德玛诺等人率领队伍前往河南省测绘,并一路南下对江南、浙江省福建省进行测绘,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图基本成型。1713年,麦大成、汤尚贤率领队伍对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进行测绘;同时费隐、潘如率领队伍去往云南省、四川测绘,但因云南特殊气候,潘如病死在云南与缅甸交界处,费隐也染病,中国西南地区测绘暂时终止。

第三阶段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费隐病愈后,与雷孝思一同前往云南,对云南、贵州省湖南省、湖北进行测量。到1717年,西南地区和两湖地区测绘学基本完成。1717年起,杜德美对各省地图进行转绘统一,1718年完成并进呈御览,康熙帝将此图定名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此图上的西藏自治区地区地图,大致在1714年由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以及理藩院官员胜住完成。他们曾在钦天监学习西方测绘之法,对藏区十分了解,此次测绘收集的资料准确详实,还发现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新疆地区的测绘因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尚未平息,在第一阶段仅测绘到哈密市,新疆地图绘制进中国地图是在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后完成。

后续发展

1719年,制作了铜版地图,铜版地图按照经纬度分幅、使用满文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别标注长城以北和以南地区地名,1721年,制作了木版地图,木版地图按照省域或地区分幅、全部使用汉字标注地名。

地图内容

全国总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全国总图上可以看到在地图的范围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蒙古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地图上绘制了经纬网,其中纬线呈平行分布,经线为向北辐合的曲线。在新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区出现了绘制的空白,台湾岛东海岸也没有完全绘制。至南处为海南岛地区,南海海域并没有绘制在该地图上。

分省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分省图以《江南舆图》《直隶舆图》《福建舆图》《贵州舆图》为例。

《江南舆图》

《江南舆图》的内容,除地理内容外在地图边缘还以汉字标注了经纬度,以穿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江南舆图》绘制的范围为东经五度至西经一度、北纬二十九度至北纬三十五度,经纬线每隔307绘制一条。这个范围包括了上海市以及江苏省与安徽两省。

《直隶舆图》

《直隶舆图》与《江南舆图》一样在地图的周边标注了经纬度,以穿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则地图表示了东经三度至西经三度、北纬三十五度至北纬四十一度之间的区域。由于本初子午线穿过地图正中间,因此此图的角度变形较小,有很高的精度。

《福建舆图》

《福建舆图》也是分省图中有特色的一幅,以穿过北京的经线为子午线,该图显示的范围包括:西经一度至东经五度、北纬二十二度至北纬二十九度之间,包括现在的福建省和台湾省范围。

《贵州舆图》

贵州地处西南,距离北京的距离较远,且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复杂环境下的《贵州舆图》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穿过北京的经线作为子午线的条件下《贵州舆图》的范围包括:西经十三度至西经七度、北纬二十四度至北纬二十九度。乌江北部并没有绘入《贵州舆图》。

绘制背景

科学背景

明末清初,在中国掀起了一波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传教古来华活动的展开而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个将西方的地图传入中国的传教士。经韩网、地图投影等西方地图绘制要素出现在中国人面前。至康熙,在法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一批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他们利用西方先进的地图学知识对中国的疆域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测绘学活动。

政治背景

1689年中俄两国展开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民族国家意义的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重点在于解决中俄双方的领土纠纷,为此需要一张精确的地图用以标识。而清政府使用的地图是以中国传统地图绘制手法绘制的地图,在精度上和地理信息的丰富程度上都十分的不足。对重新测绘边境提出了要求。当时担任翻译的传教士徐日昇和张诚在这一次的谈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诚当时进呈给康熙帝亚洲地图,指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测绘学十分匮乏,地理信息缺失,建议康熙皇帝组织全国的测绘,康熙帝也发现使用的明朝时期留下的地图对于关外地区的测绘十分简略,作为满族家乡的东北地区也没有详尽测绘,深感测绘的必要性。

测量方法

《康熙皇舆全览图》采用了三角测量法与天文测量法相结合的测绘方法。首先,选取测绘区域中的部分地区,运用天文测量法反复测量,获得精确位置坐标后设为大地控制点。接着,以大地控制点为基础,运用三角测量法建立三角网。三角测量法从已知大地控制点起测,根据三角形边角关系,利用已知控制点坐标和距离推算其余边的边长与方位角,进而求得三角点坐标和高差。以三角点和大地控制点为基础再次进行三角测量可获得第四个点的地理坐标,多次测量后形成完整的大地控制网。该图在测绘学中共设641个测绘点,涵盖清政府控制疆域,北起外兴安岭,南至海南岛,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西藏自治区哈密市一带,构建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完整大地控制网,以北京为大地原点。只要已知大地控制网中任意一点与大地原点的距离和方向角,便可实施三角测量,通过测定三角形内角依据三角函数快速计算目标点坐标位置,配合角度交汇可修正测绘结果。

绘制方法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在几次测绘的过程之中逐步完成的,由测绘队伍绘制完成后,交由测绘区的巡抚,并由巡抚安排人员送抵京城,地图送抵北京之后康熙帝都要亲自审阅,皇帝审阅之后,便将地图交于内务府造办处。由在京的传教士杜德美进行整理转绘,最终合并成完整的《康熙皇舆全览图》。

制作人员

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人员数量众多,掌握西方测绘技术的西方传教士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主要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费隐、白晋、雷孝思、杜德美、麦大成、潘如、汤光贤、冯兼迟、德玛诺、汤尚贤。在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的过程之中,除了西方传教士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外,中国的各级官员也参与了地图的绘制。主要包括参与绘制工作的官员,和支持测绘学工作的各级地方官员。

后世影响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经过大规模国家测量,运用西方先进绘图技术绘制的国家地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康熙皇舆全览图》是西方地图学传入中国后第一个重要的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因此《康熙皇舆全览图》的问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地图学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地图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康熙《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深刻影响了中国地图学的发展脉络,雍正年间《十排皇舆全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地图的绘制中均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康熙皇舆全览图》奠定了清代以来中国地图学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地图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2024-05-23

被密藏的《皇舆全览图》,原来这么牛!.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3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4-01-30

康熙《皇舆全览图》谱系地图整理与研究的意义.光明新闻.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