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是一门将电影视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这门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而诞生,主要运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发展现状
起源与发展
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是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他的论文《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1964年)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出现。麦茨的理论建立在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他的代表作《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以及其他学者如意大利的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和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共同构成了电影符号学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然而,电影符号学自创立之初便面临诸多批评,尤其是针对其静态、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心开始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加入,催生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的第二符号学,其显著标志是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1977年)。麦茨本人也在1975年发表了《想象的能指》,标志着他进入了“第二电影符号学”阶段,吸收了精神分析学的元素。艾柯则将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70年代前的语言学模式阶段、70年代后的文本解读中心阶段、意识形态分析为主的阶段以及以精神分析为核心的第四阶段。电影符号学被视为继蒙太奇理论和现实主义理论之后的第三期发展,是现代电影理论的起点。它不仅关注电影的艺术表达特征和规律,还将其视为一种生产意义的符号行为,因此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概论。电影符号学的跨学科性质使其与其他传统电影学科有所不同。
在中国大陆的研究
中国大陆对电影符号学的介绍与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幼蒸等人编译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1987年首次出版,2002年再版更名为《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是国内第一部集中介绍电影符号学的选本。8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电影符号学的理论研究有所深入,出现了多篇代表性论文。90年代以后,台湾学者刘森尧翻译了麦茨的文集《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而中国大陆则陆续出版了麦茨的重要著作《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和其他相关书籍。在研究方面,专论克里斯蒂安·麦茨、艾柯、洛特曼、吉尔·德勒兹等重要理论家以及对电影符号学进行总体研究的专文逐渐增多,并有专著出版,如张振华的《第三丰碑——电影符号学综述》(1991年)和王志敏的《电影语言学》(2007年)。总的来说,国内对电影符号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翻译介绍相关文献、梳理学理源流以及对其理论进行评价。近年来,由于德勒兹的影响,国内学界对电影符号学的讨论有了新的扩展。
基本观念
电影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包括:
1. 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而是一个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2. 电影艺术创作遵循一定的社会公认规则和惯例。
3. 电影语言虽不同于自然语言,但在本质上与之相似。
4. 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5. 语言学是电影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
6. 整体决定局部,体现了电影研究的系统论思想。
7. 电影研究的重点在于外延与叙事。
8. 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同等重要。
研究范畴
电影符号学的第一阶段研究范畴涉及三个方面:
1. 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2. 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
3. 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
学术争议
电影符号学在其发展历程中遭遇了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美国电影评论家詹姆士·麦克比恩认为电影符号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在电影理论和批评领域的应用的反动,是“学术神秘主义”的体现。此外,电影符号学的静态、封闭式结构分析方法也被指出存在局限性。在苏联,洛特曼提出了一种区别于自然语言符号的概念,用于探讨艺术语言中的符号问题。他主张电影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际系统,不应局限于自然语言的框架内。洛特曼及其塔尔图学派的努力为电影符号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参考资料
符号学视阈下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中国电影报.2024-10-26
电影符号学.百度文库.2024-10-26
现代电影理论整理.道客巴巴.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