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城北工业园区前身为山丹县城北乡镇企业工业小区,1992年规划建设,1995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2005年11月,按照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原则标准,进行清理整合,报国家发改委审核。2006年3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省级工业开发园区,更名为“甘肃山丹城北工业园区”,成为全省第一批省级开发区之一。
概况
园区位于山丹县城东北,东起山丹焦化厂,西至山丹福利水泥厂,北以兰新铁路复线为界,向南延伸至山丹芋兴粉业有限公司,包括老工业区和国批区,规划面积754公顷,国批面积253公顷,建成面积641公顷。园区定位为具有地方特色,以农产品加工、农牧产品加工、建材生产为主的综合型工业园区。
园区交通条件便利,G30高速公路、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兰新铁路复线穿境而过,区内水电资源丰富,地质结构良好,地势平坦,是发展工业的良好区域。2005年,山丹县政府委托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年2月由张掖市政府批准实施。2008年10月,完成了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
发展现状
近年来,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总体思路,以改善条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运行、节能减排等工作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责任,优化协调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区内经济和项目建设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2010年,区内各类企业达到75个,其中工业企业48个,建筑、交通运输、商流服务和养殖企业27个,企业职工人数9550人。实现总产值19.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0.8%;实现工业增加值4.82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13亿元,占全县的86.1%;实现税收5706万元,占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8.4%。19户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正常,水泥、焦碳、硅铁、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主导产品生产速度加快,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00万吨、食用油3200吨、阳芋淀粉1.5万吨、啤酒麦芽2万吨、焦炭3万吨、硅铁10万吨,肉制品2000吨,产品销售稳中有升,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0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3%。以整合资金资源,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科学规划,精心运作,累计投资14.5亿元,新建、续建、改造各类项目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水泥、砖瓦、花岗石板材、釉面墙地砖、耐火材料为主的建材业;以石油泥浆助剂、日用化工产品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硅铁为主的冶炼铸造业;以煤炭、高岭土、石灰石为主的采矿业;以粮油、麦芽、白酒、羊肉、马铃薯、蜂蜜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先后建成了山泥集团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资6000万元的腾达西铁冶金公司3.2万吨硅铁生产线、总投资3000万元的恒泰炉料公司2.6万吨硅铁生产线、总投资1800万元的源源铁合金公司8500吨硅铁生产线、总投资1800万元的大昌行集团有限公司1500吨耐火材料生产线、总投资1039万元的高原龙食品公司2000吨肉制品生产线、总投资1900万元的龙化公司2000吨泥浆助剂生产线、总投资1800万元的青龙管道有限公司50公里钢筋水泥管道生产线、总投资3000万元的陆丰市建材生产线、总投资7000万元的金山软件5万吨啤酒原料生产线、总投资4300万元的芋兴粉业公司1万吨阳芋全粉生产线、总投资2000万元的碧源蜂业公司蜂产品生产线等24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完成了山泥集团水泥磨机改造、清泉水泥厂粉尘治理及磨机改造等8个技改项目,形成了以建材、化工、冶炼、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园区坚持把焕发老企业生机活力和建设新的重点工业项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传统优势产业。近两年,向上争取资金2188万元,用于支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宏定元化工公司绿色化工技术研发中心被省工信委、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六部门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山泥集团被认定为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上,山泥集团开发生产出大坝特种水泥,丹马油脂公司开发生产出各类精炼菜籽油,碧源蜂业公司开发生产出蜂王浆冻干粉、蜂胶片等系列蜂产品,高原龙公司开发生产出牛柳、西冷、羊肉粒等真空冷鲜系列产品。在新科技项目方面,宏定元化工公司新上1万吨硫化黑联产硫代硫酸钠循环经济项目,腾达西铁公司开发硅渣微肥等项目,山泥集团研究开发出高镁中热水泥、原料精配等新技术。加大对建材、化工、煤炭、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对山丹焦化厂、化工厂等老企业,借助改革的机遇,引导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根据市场需求建设焦炭、洗煤、化工产品生产线等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强、附加值高的项目,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对同翔铁合金等冶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从环保和节能方面加快技术创新,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水泥生产企业,以山丹水泥集团为龙头,借助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水泥生产企业的整合步伐,形成水泥产业规模效应。通过老企业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品种,将具有一定优势的建筑建材、冶金、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环境现状
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制定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切实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单位和人个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先后制定了《山丹城北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山丹县招商优惠政策》、《山丹县招商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对落户园区的企业在立项审批、设施配套、土地出让、税费征缴、服务承诺、奖励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今年3月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从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财政扶持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靠实了工作责任。1995年6月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发改、财政、城建等24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园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管委会新配备两名专职副主任,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管委会行使县级综合管理权,履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规划实施监督、项目建设管理等职能。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建制,负责日常工作。
采取向上争取、政府投资与企业建设相结合,累计投入资金6780多万元,改造园区主要交通干线上海—霍尔果斯公路过境段7.8公里,架设路灯284盏,硬化主干道1.91公里,铺筑柏油道路1.5公里,砂石路5.5公里,新打机井6眼,修筑高位水池7座,铺设供水管道6公里,修建供电开关站1座,架设输电线路31公里,防洪渠道1.5公里,桥梁、涵洞28座,植树造林5万多株。不断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工业园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入3340万元,建设道路、供排水等,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好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及区内企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新变化,突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在工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在10户主要耗能企业全面建立了耗能目标责任管理、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各类建设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水泥、冶炼、化工企业完成了节能环保技改,以工业“三废”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广新型节能技术。加快集中环保设施建设步伐,使入园企业共享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设施。投资1080万元,建成设计规模29万立方米、日处理68吨的垃圾掩埋厂1座。总投资6308万元日处理1.5万吨废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中。土地利用方面,园区基本靠原老工业基地闲置厂房等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县上采取招商引资、分块搞活、租赁经营的办法,将企业的厂房、设备、土地分块租赁给多家投资商,由他们各自独立或合作经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系列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使闲置的厂房、设备、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