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始于明朝时期,主要涉及笙、竽等乐器的制作和修理。这项技艺不仅在北京东皇寺、西皇寺以及宫廷乐班中有记录,而且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显著发展。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乐器制作工艺的重要研究资源。

历史沿革

高桥位于冀中平原,村民崇尚文化和艺术,因此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高桥最初只有姜、唐、尚三个姓氏,到了明朝,姜、唐两姓逐渐消失,留下尚姓居民。尚姓家族自明朝起便从事笙、竽的制作工作,但由于相关文献遗失,具体的起源无法考证。高桥音乐会是当地的早期僧传音乐会,其成员大多来自尚姓家庭。明朝时期,尚姓居民成立了娱乐性的“乐坊”,清代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高桥僧传音乐会,一直延续至今。这种音乐会的存在促进了笙制作行业的繁荣。咸丰年间,尚家开始制造新的笙种——木斗十七苗笙,并将其推广至多个地区。清末民初,尚振廷、尚振禄、尚振生三兄弟对笙进行了改良,将木斗改为铜斗,提高了笙的耐用性和音域,使其声音更为明亮动人。这些创新形成了尚家笙的独特风格,并扩展了其销售市场。目前,尚家仍存有百年历史的铜斗笙,展现了其卓越的制作工艺。

技艺特点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簧片的安装和调试,这被称为“点”簧片。尚家艺人的技术熟练,能够一次性调整好簧片,确保音调准确。他们的作品在外形上保持美观,声音洪亮,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水平。

研究价值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音乐专家前来考察和交流。这一技艺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吹奏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霸州老照片之历史文化风物篇.霸州市人民政府.2024-10-31

河北霸州农民传承手工笙制作技艺.手机环球网.2024-10-31

尚学志.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