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泡(粉黛:Rubus pectinellus Maxim)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它是一种草本或半灌木,高度约为8-20厘米。黄泡的茎匍匐,节处生根,并且有长柔毛和稀疏微弯针刺。它的叶子为单叶,呈心状近圆形。黄泡的花为单生,顶生,稀有2-3朵,直径可达2厘米。黄泡的果实为红色,球形,直径约为1-1.5厘米,具有反折的萼片;小核近光滑或微皱。黄泡的花期为5-7月,果实成熟期为7-8月。
它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中国的分布地包括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黄泡生于海拔1800m的山坡林下。黄泡的根、叶可入药,能清热解毒。
形态特征
茎
黄泡为草本植物或亚灌木。株高8~20cm。茎匍匐,节处生根,具长柔毛和稀疏微弯针刺。
叶
叶,叶片心状近圆形,长2.5-4.5厘米,宽3-5(7)厘米,顶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有时波状浅裂或3浅裂,有不整齐细钝锯齿或重锯齿,两面被稀疏长柔毛,下面沿叶脉有针刺;叶柄长3-6厘米,有长柔毛和针刺;托叶离生,有长柔毛,长0.6-0.9厘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
花
花单生,顶生,稀2-3朵,直径达2厘米;花梗长2-4厘米,被长柔毛和针刺;苞片和托叶相似;花萼长1.5-2厘米,外面密被针刺和长柔毛;萼筒卵球形;萼片不等大,叶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外萼片宽大,梳齿状深裂或缺刻状,内萼片较狭,顶端渐尖,有少数锯齿或全缘;花瓣狭倒卵形,白色,有爪,稍短于萼片;雄蕊多数,直立,无毛;雌蕊多数,但很多败育,子房顶端和花柱基部微具柔毛。
果
果实红色,球形,直径1-1.5厘米,具反折萼片;小核近光滑或微皱。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0m的山坡林下。
生长习性
黄泡属亚热带至热带物种,适生于中高海拔地区。黄泡普遍易于栽培,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全日照或半阴环境均可生长。花期,5-7月;果实,7-8月。
繁殖技术
种子繁殖
播种前需冷层积处理(建议1个月3°C低温处理),宜在生长季早期播种容器苗,幼苗适时间苗,培育至定植规格。
无性繁殖
半成熟枝扦插(需育苗床),生长季末梢压条,分株宜在萌芽前或休眠期进行。
分布范围
产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根或叶。根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洗净;叶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苦、微涩,寒。入、胃、肝三经。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黄疸,水泻。
食用价值
黄泡果实可鲜食或加工。果径10-15毫米的球形山里红风味上乘、品质优异。
近种对比
梳齿悬钩子
梳齿悬钩子(R. pectinaris)为匍匐草本,高达40厘米;茎上有柔毛,有时疏生柔软刺毛。单叶,叶片心状近圆形,宽3.5-6.5厘米,宽稍大于长,顶端圆钝,基部深心形,边缘浅裂或3裂,具圆钝锯齿或重锯齿,幼时两面有长柔毛,逐渐脱落,老时仅沿叶脉残留稀疏柔毛;叶柄长3-6厘米,具柔毛或混生稀疏柔软刺毛;托叶分离,长0.5-1厘米,宽0.4-0.7厘米,有稀疏柔毛,梳齿状深裂,裂片披针形,位于枝下部的托叶具3齿或近全缘。花1或2朵顶生,白色,直径约2-3厘米;花梗长2-4厘米,被柔毛和软刺毛或腺毛;苞片和托叶相似;花萼外面密被细绒毛和较坚硬的刺毛,有时混生腺毛;萼片披针形,全缘,顶端长尾𫛭尖,内面密被灰白色细绒毛;花瓣长圆形,有爪,稍短于萼片;雄蕊多数,短于花瓣;雌蕊多数,无毛。果实由少数小核果组成。花期6-7月,果期8-9月。产四川省(峨眉山)。生海拔2000-3300米的山坡或林中。此种与齿萼悬钩子R. calycinus Wall. ex D. Don很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托叶通常梳齿状深裂;萼片全缘,披针形,顶端长尾状渐尖;茎、叶柄和花梗上具较柔软刺毛。黄泡托叶二回羽状深裂,花瓣狭倒卵圆形,萼片梳齿状深裂。
物种保护
黄泡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
参考资料
黄泡.植物智.2021-06-10
黄泡.tropical.theferns.2025-05-06
pectinaris.植物智.2025-05-06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especies.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