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马丁·杜·加尔(Roger Martin du Gard,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国小说家,以其长篇小说《蒂博一家》著称,因此获得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客观精神和对细节的严谨关注而闻名,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同情。
人物生平
1881年3月23日生于塞纳河畔的纳伊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巴黎塞纳区法庭的诉讼代理人。杜加尔从少年时代就酷爱文学,特别爱读爱弥尔·左拉和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但中学学习成绩一般。1898年,他考入巴黎大学文学系,两年后因学位考试未获通过。转入巴黎文献学院学习历史和中世纪建筑学。他还接受过古文字学和档案学的训练。1905年杜加尔大学毕业,翌年偕新婚妻子游历北非,1908年还钻研过一段时间精神病学,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
1911年,马丁·杜·加尔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变化》,全书分《愿望》《实现》和《生活》三部分,写了一个梦想当作家的青年因不够刻苦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小说中对文学问题虽有不少见解,但因不够生动而未获成功。1913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让·巴鲁瓦》问世,全书分《生活的情趣》《播种者》和《精神失常》三部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丁·杜·加尔应征入伍,在第一骑兵军团任下士,担任运输给养等工作,直到战争结束。1919年2月,他复员回到巴黎,和戏剧家让·科波等人一起从事戏剧活动。1922年初,杜加尔开始潜心创作他构思多时的长篇巨著《蒂博一家》(1922—1940)。1937年以《蒂博—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居住在尼斯,在那里准备了一部小说《穆莫尔上校的回忆》,但在他去世时仍未完成。这部小说于1983年在他去世后出版。1958年8月22日,马丁·杜加尔因心脏病突发在寓所逝世,被埋葬在尼斯市郊的西米耶修道院墓地。
人物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成功》(1910年)、《让·巴洛瓦》(1913年)。
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
写作特点
马丁·杜加尔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及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长篇小说媲美,它进一步扩展了自传体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写法,从家庭着手着重再现现实社会,以其历史文献式的真实记录,曲折感人的戏剧性情节,精细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欧在二十世纪初的变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除上述作品外,马丁·杜加尔还写过触及当时讳莫如深的乱伦问题的小说《非洲秘闻》(1931),反映法国农村生活的讽刺小品《古老的法兰西》(1933)以及作者因年老体衰未能最后完成的长篇小说《穆莫尔上校的回忆》。杜加尔对戏剧创作也有浓厚的兴趣,曾发表过反映农村生活的笑剧《勒鲁老爹的遗嘱》(1914)和《大肚子》(1924),还有描写性压抑的剧本《沉默寡言的人》(1932)等,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在戏剧创作上,他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戏剧和对长期友人安德烈·吉德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