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顶桩,亦称高桩故事,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元素的特色高跷舞蹈。这种艺术形式集踩高跷、高跷顶人、高跷抬阁、高跷走兽抬人为一体,展现了山西省泽州县西黄头村的独特文化遗产。

特征

形状特点

高跷顶桩的高跷高度适中,通常为1.5米。顶桩则是指肩扛铁制道具,道具上方固定有儿童。这一表演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山西称为背棍,河南则称之为托装或背装,其他地区还将其称为扛桩或肘阁等。

表演形式

高跷抬阁是指由两人或更多人抬起一个人或多个人的高跷表演。高跷走兽抬人则是由两人表演的抬人高跷,将人与动物巧妙结合,经过精心装扮的表演。

综合性表演

高跷顶桩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多种表演形式的整合,并通过踩高跷的方式呈现出来。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不仅包含踩高跷的表演,还包括踩高跷顶人和抬人的表演,这种综合性高的表演在全国范围内较为罕见。

发展历史

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百多年前,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可能与其先祖的祖籍地有关。

构成

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由十大桩组成,其中包括六支顶单人桩,一支顶双人桩,一支抬人桩,一支走兽桩,以及一支抬多人转桩。每一支桩都按照特定的情节打造而成,上身顶的“桩枝”采用精铁制成,所抬桩枝则使用木材制作,形象逼真。

化妆与表演

准备工作

每支桩需要五个人负责护理,其中两人手持长达4米的V字形铁叉样长杆,用于保护“小孩”;另外两人负责照顾踩“高跷”的演员,还有一人负责打道,防止路人受到干扰。在化妆过程中,踩“高跷”者和所顶的“小孩”会一同化妆并穿着相应的服装。随后,踩“高跷”者会被安置在一张预先准备好的桌子上,绑上“高跷”,并在背部安装铁制的“桩枝”。接着,他们穿上扮演角色的戏服。而“小孩”也会穿上戏服,骑坐在铁桩上,并用布条将他们的腰和铁棍紧密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插入踩“高跷”者的背后。开始表演时,护理“小孩”的人会用棍叉住“小孩”的腰部,另一人则帮助踩“高跷”者起身,之后一行人便可以缓缓行进。无论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还是在斜坡或台阶上,他们都可以持续行走数公里的距离。如果需要更长时间的表演,则会在途中设置桌子让“小孩”暂时休息,稍后再重新加入队伍。

安全措施

为了确保表演的安全,前面会有两个踩高跷的人抬着“连体高跷”“大象桩”,上面坐着“小孩”拉象鼻开道;后面则有四个踩高跷的人抬着“转桩”,上面坐着四个“小孩”打击乐器垫后;中间有两个踩高跷的人抬着“穿心国”,上面坐着一个“小孩”挥舞扇子,来回穿梭营造氛围。

故事介绍

第一支桩 大象桩

1. 形状:模仿大象形态制作的“连体桩”,象鼻子和象身相连,能够上下左右移动。大象身上坐着一名儿童,拉动象鼻子使其摆动;下方两名踩高跷的人抬动大象的身体,以特定的步伐前进。此外,还有两名踩高跷的人分别驱赶和牵引大象

2. 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南部藩属小国向中原王朝进献贡品的场景。

第二支桩 穿心国

1. 形状:长约5米的长木杠,中央呈下凹形状。上面坐着一名儿童,吸着烟,摇着扇子;两名踩高跷的人抬着木杠前进,用于维持现场秩序。

2. 故事情节:反映了《山海经》和《镜花缘》中记载的“穿胸国”居民出行的情况,这是中国古代南方及其周边地区的宗教习俗。

第三支桩 刘金定回山

1. 形状:单人踩高跷顶单人的表演形式,顶部儿童扮演刀马旦,手持马策长刀;底部顶桩人扮演囚犯,向前行进。

2. 故事情节:描绘了北宋女英雄刘金定从南唐押送俘虏胜利归来的画面。

第四支桩 刘海戏金蟾

1. 形状:同样是单人踩高跷顶单人的表演,顶部儿童扮演刘海,底部顶桩人扮演三足金蟾

2. 故事情节:源自道教故事“刘海戏金蟾”,讲述了刘海如何戏弄金蟾,最终骑上蟾背升天成仙的故事。金蟾象征财富,因此这个故事也寓意着财源滚滚,生活美满。

第五支桩 河蚌桩

1. 形状:单人踩高跷顶单人的表演,顶部儿童扮演河蚌,扇动蚌壳,单脚摆动;底部顶桩人扮演哪吒

2. 故事情节:取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展现了哪吒勇敢挑战龙王,导致河蚌大乱的场景。

第六支桩 白蛇桩

1. 形状:桩的设计巧妙,真假结合,顶部左侧儿童骑白鹤,右侧为南极仙翁老人造型;底部顶桩人扮演旦角,身穿白色衣服。

2. 故事情节:源于《白蛇传》的神话传说“盗仙草”,描述了白娘子为救许仙,偷取灵芝仙草,遭到阻拦,最终获得寿星老人的帮助,成功救活许仙的故事。

第七支桩 黑蛇桩

1. 形状:顶部儿童扮演和尚,底部顶桩人扮演旦角,身穿黑色衣服。

2. 故事情节:同样来自《白蛇传》的神话传说“水淹金山寺”,展现了法海占据金山寺,黑蛇小青用水淹没金山寺的画面。

第八支桩 双人桩

1. 形状:顶部坐着两名儿童,底部单人踩高跷,是所有桩中最为惊险的一个。

2. 故事情节:演绎了著名桥梁“赵州桥”与张果老柴荣的故事。张果老和柴王爷试图考验鲁班新建的大桥——赵州桥的坚固程度,最终老乌龟全力支撑桥身,使大桥得以保全。

第九支桩 莲花盆桩

1. 形状:桩的造型独特,顶部左侧为母鸡造型,右侧为灯烛造型,中央坐着戴着五佛冠的儿童;底部为仙人造型。

2. 故事情节:改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祈雨凤仙郡”情节。玉皇大帝对凤仙郡主的不敬行为感到不满,于是停止降雨,直到鸡吃米山干净,灯烛烧断铁链,才降下甘霖。唐僧师徒为此祈求降雨,最终在赤脚大仙的帮助下,凤仙郡得到了雨水。

第十支桩 转桩

1. 形状:桩的造型奇特且巨大,中央设有纺花车转动装置,顶部坐着四名儿童,手持乐器;底部四人以抬轿的形式抬动。

2. 故事情节: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游戏场面,作为整个表演的结尾。

其他相关故事

除了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外,河南省省嵩县和湖北省武汉市也有类似的表演形式,尽管它们也是踩高跷顶人的表演,但在河南被称为肘阁或背装,在湖北则称为高跷亭子。然而,这些表演都是单独的项目,而非像西黄头村那样综合了多种表演形式。此外,虽然有一些地方也有类似高跷走兽的表演,如山西沁水的高跷竹马、山西稷山的高跷走兽、宜昌市高跷狮子,但它们并不涉及抬人。而在高跷抬阁方面,也有一些地方如甘肃省泾川的抬芯子、西安市的老爷高跷和河南省沁阳的高抬火轿等,但它们也不是综合性的表演。只有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同时包含了顶人高跷、连体走兽抬人高跷和抬阁高跷等多种表演形式,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独特的。

传承与发展

当前状况

由于社会发展,演出所需人力较多,加上铁制道具老化、人员流失、儿童数量减少等因素,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已经不再上演。随着人们专注于经济发展,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这项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文化遗产认定

2013年,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被列入晋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末,受邀参加了2014年晋城市元宵节社火故事展演。2017年10月,该项目又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非遗精品-高跷顶桩.简书.2024-11-27

黄河之跷——山西十地社火高跷掠影.搜狐体育.2024-11-27

山西晋城一个村与一项绝技的故事.搜狐网.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