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建在蘑菇状巨石上的纳西村落,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隶属于宝山行政村,距宝山乡政府28km,因其内城建于三面悬崖一面临江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之上而得名。
宝山石头城在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永昌郡。元朝初年已成为宝山州治所。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纳西族先民早在中唐时期便定居于此,宝山石头城是纳西人在丽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时,曾率军在此乘坐羊皮革囊横渡金沙江,留下“元跨革囊”的典故。20世纪20年代,为抵御土匪,石头城居民改造聚落,使其成为具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堡寨。1921年5月,宝山村遭土匪侵袭,村民逃散,次年春得知土匪离开后才返乡。此后,乡绅号召百姓利用地势修筑防御工事,以抵御外侵。截至2016年,宝山石头城内城有108户,外城有123户,共944人,全是土著纳西人。
宝山石头城位于一块0.5平方公里的巨石上,包括内城和外城,外城与内城遥相呼应。宝山石头城的房屋方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屋内仍保留就地凿成的石椅、石凳、石床、石锅、石碾、石灶台等生产生活用具。宝山石头城东面是金沙江,西边是野牦牛岭,北方是太子关,南面是岩可渡,四周有重叠连绵的梯田,形成“三山为屏,一面临江”的险要地势。主要景点有祭祀广场、城门、太子关、滴血求子洞、克灵溶洞等。
宝山石头城现存的空间格局、烽火台、城门城墙、石窗石灶等遗迹融入宝山石头城的地域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研究价值。1993年,宝山石头城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宝山石头城成立宝山石头城管理委员会,制定了36条村民公约责任书。2012年,宝山石头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宝山石头城被纳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5月26日,宝山石头城村入选云南省旅游名村。
命名
宝山石头城因其内城建于三面悬崖一面临江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之上而得名。
历史沿革
宝山石头城西汉属益州郡,东汉时属永昌郡。史料记载,早在元朝初年就已经作为宝山州的治所而存在。《元史·地理志》记载:“其先自楼头(今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徒居此二十余世。”可推测,早在中唐时期纳西族人就定居于此,是纳西人在丽江市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曾率领大军挥师南下到达金沙江边,准备南征大理国,在“木古渡”和“宝山”乘坐羊皮革囊横渡金沙江,留下了“元跨革囊”的故事。到1277年,设置宝山县。并在1984年,在丽江境内出土了明朝永宁皇帝于1656年颁发的“宝山州印”。可见,至少在明朝年间,中原地区对宝山就已有管辖。
早期,整个聚落位于仅有0.6km2的蘑菇状岩石上,形成“百户人家一基石”的奇特景观。岩石耸立于金沙江峡谷的陡坡之上,东面是金沙江,西边是牦牛岭,北方是太子关,南面是岩可渡,四周有重叠连绵的梯田,形成“三山为屏,一面临江”的险要地势。内城只在西南面有一条小路和一道石门与外界相连,形成易守难攻之势。随着人口增加,逐渐向外扩张,形成“内城+外城”的格局。20世纪20年代前后,石头城居民为了抵御土匪的侵袭,曾对聚落做过精心改造和设计,使之成为具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堡寨聚落。1921年5月,宝山村曾经遭受土匪侵袭,人们背井离乡四处躲避,有的甚至渡江逃到了宁蒗彝族自治县,直到次年的春天得知土匪彻底离开之后才陆续回家。为解决土匪的长期骚扰,乡绅们号召百姓利用天然地势修筑防御攻势,抵御外侵。
截至2016年,宝山石头城内城有108户,外城有123户,共944人,全是土著纳西人。
地理环境
宝山石头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隶属于宝山行政村,距宝山乡乡政府28km。形成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属于石山区,气候集湿热河谷、半山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立体变化,平均气温11.6℃,年降雨量500~1000mm,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属山坡和旱地。其中,石头城的海拔在1570m~1720m之间;内城坡度在55°~81°之间跨度较大;外城集中在77°~81°之间跨度较小;朝向主要集中在东向和东北向。
建筑特点
景区布局
宝山石头城位于一块0.5平方公里的巨石上,包括内城和外城,外城与内城遥相呼应,形成两城相望格局。
民居建筑
宝山石头城村落内的民居属典型的纳西族木楞房和木瓦房,多为两层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合院,只是由于地势的高低起伏,院落也随之错落变化。房屋一般不打基础,底层墙基用石头砌筑,墙面下大上小,略微向内倾斜。中段的墙体用土坯或砖头砌筑,上段的墙体则是木板,中间有可开启的窗扇。房檐有出挑,同时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封檐板”,并在两板交接处设“悬鱼”起保护横梁及装饰的作用。内城的民居由正房和地楼共同组成,通常正房朝南,地楼向西。正房多为两层木结构建筑,穿斗式梁架,并设有外廊。地楼通常为二至三层,石质基础较高,土坯墙围护。楼下大多作为饲养牲畜的猪圈,楼上则是厨房和储藏室。宝山石头城里最具特色的是各式各样的石头用品,有石床、石缸、石磨、石灶、石桌、石刀、石锤、石菜板,甚至还有羊皮革囊。
防御设计
宝山石头城东邻金沙江,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是高约20~30m的悬崖峭壁,荆棘密布难以攀登,形成天险之势。仅在西南面,靠近悬崖处有一条窄窄的巷道连接城池内外。在西侧入城口的险隘,依悬崖绝壁10m处修筑了第二道城门,门槛、门枢用条石,门顶设计为土基拱顶,两扇木板门可关闭,并留有方形炮眼,大门和第二层护城墙上也都留有炮眼。内城南侧全是悬崖绝壁,为了安全砌筑了一人多高的护路墙,视线难以穿越,只能偶尔从墙面上的窗口一探墙外之险要。整个聚落西高东低,并在城池西端的最高处设“烽火台”,并筑有一座三层的方形炮楼,位于入口道路上,形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势。
在北面悬崖的中下方设了岩洞暗道,是直通城外的逃生之路。在城的东侧修筑了一道弧形的护城墙,城墙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悬崖峭壁,墙高约5m,宽约1m,长约200m有余。城墙的中段还保留有石头城的东大门,门槛、基石都是人们打凿出来长形条石,东大门造型简单,是传统的过街楼样式,底层敞开大门可以人行通过,上层门楼可登高远眺用于警戒守卫,城门一关,整个城池固若金汤。后来宝山石头城又经历了多次土匪骚扰,尤其是在1949年,来自中甸东旺的强盗土匪扫荡宝山周围的聚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人们躲到内城,将城门紧闭,并在城墙和城楼上用石头、火枪和箭还击,土匪最终在顽固的城池面前溃败,完备的防御系统有效地保护了聚落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农耕灌溉
虽然宝山石头城地处崇山峻岭的河谷地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有条件进行农耕生产,其周边金沙江两岸,不论东西南北,凡是能耕种的地区都已开辟为梯田,有的甚至已开垦到山腰或山顶。石头城的梯田还有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在田间地头用石头铺砌了明沟暗渠,形成一条由水口和暗渠组成的浇灌系统。堵住暗渠的水口,水流就会灌溉整片田地,水满之后打开水口,水就流向下一块田地,这样依次浇灌梯田不会产生肥料外流的现象。村民有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因此从未发生过争抢水源的事件。
重要景点
祭祀广场
宝山石头城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所以没有多余的空地和广场。除了高居西头的烽火台之外,就是紧邻西城门的入口平台,它是连接内城与外城的开阔空间,也是聚落内举行公共活动和祭祀典礼的主要场所。
城门
宝山石头城有2座城门,西城门位于点将台北侧,东城门面朝金沙江,宝山石头城为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所在地,元跨革囊遗址。
太子关
太子关位于宝山石头城北10千米,旧称雪山门关,孛儿只斤·忽必烈以太子身份行军至太子关,以革囊渡过金沙江后改称太子关,其海拔3505米,背靠太子峡。
滴血求子洞
滴血求子洞位于石城以北的观音山下,洞内泉水常年不断,泉水呈淡乳色,味咸,洞内常年滴出咸泉水当地人常用来做粑粑。
克灵溶洞
克灵溶洞位于太子关西南,宝山古石城西5千米处,这是一个巨形溶洞,方圆100米左右,从远处望去,酷似一对马蹄印,为此有传说这是忽必烈征战时具生骑踩陷的蹄印。
革囊渡江遗址
革囊渡江遗址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奉科镇,是孛儿只斤·忽必烈大军在1253年南征大理国时渡过金沙江的重要历史遗迹。
其他看点
宝山石头城较有特色的就是凿制石床、石灶、水缸、石磨、石臼以及楹磉等家什。石城里街巷狭窄,但并不闭塞,也无碍交通。住在石城里的居民善于农耕,人们随岩就势把家园建在巨石上,把生活开垦到了巨石之外的土地上。他们垒造梯田、兴建水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形成层层梯田环绕着巨石的景象。
开发与保护
保护措施
石头城内城0.6km2的面积过于狭小,极大地限制了聚落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聚落开始向城外扩张,顺着西南向山坡由低向高发展,形成参差错落、层层叠叠的山地聚落。整个外城的建设,海拔高差悬殊约100~200m,宅院布局紧凑,建筑基本都是顺应等高线垂直分布。外城山坡的走势与内城相同,都是西高东低,因此正房也都是坐北朝南的方位。
宝山石头城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很有特色,如忽必烈革囊渡江遗址、滴血求子洞、太子关、克灵溶洞等。宝山乡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禁止人们在此采石、放牧。宝山石头城以前交通不发达,一袋水泥运到乡政府要31元,背到村里要50元,没有更多的人家能建钢混结构的房子。在山上可以开掘沙子,但是沙子不能背到城里。后来,交通条件改善了,一袋水泥运到家里不超过25元。要维护全城的面貌,必须每家盖瓦顶,用水泥抹墙,用白石灰粉墙,不能用瓷砖。后封闭了沙场,并对三家正在建设钢混砖房的农户进行劝说,要求他们必须停止。原来政府的保护只是在城内,现在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了城外周边一带。但是,没有资金,保护的工作很艰难。
宝山乡对文化的保护措施,就是要限制现代建筑材料的大面积使用;建筑用地外延只能在150米—200米;对于控制地带,发动村民植树绿化,不准采沙取石,并且在重点保护地围上铁丝网。2003年3月,乡长、书记等领导考察了石头城,组成了领导机构。之后召集老年协会、共青团和户主共同商讨如何保护与开发,制定了36条村民公约责任书。宝山石头城管理委员会由当地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组长,乡里的文化、文物管理工作,由宝山石头城的村长任副组长。更主要的还是要由每一位村民自觉爱惜和保护。严格要求按照历史建筑风格建房盖屋,严格执行文物法律法规;根据丽江县风景园林保护条例进行开发和保护,宝山石头城的环境改变了许多。村民的意识好,对自己的家乡有信心,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任务是保护好石头城,这是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根本。
截至2021年,宝山石头城及吾木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木雕、造纸、剪纸在内的民族工艺不断得到保护和恢复。
名录保护
1993年,宝山石头城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宝山石头城成立宝山石头城管理委员会,制定了36条村民公约责任书。2006年5月26日,宝山石头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宝山石头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宝山石头城被纳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5月26日,宝山石头城村入选云南省旅游名村。
社会价值
宝山石头城见证了纳西族的社会变迁,是羌族跨川进滇后向南迁徙三条路线的中线,是束尤氏族进入云南省建立的第一个固定聚居点,是纳西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折地,是纳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见证了纳西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纳西族人在这里经历的狩猎采集生活阶段,承接了游牧生活方式和牧农兼营的生活方式,见证了纳西族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足迹。孕育了东巴文化。这里产生了白石文化崇拜,并创建了木刻画和木画,白石寨的木刻画孕育了东巴文化,是东巴文字的起源,也是纳西东巴教的起源地。“还寨自然”、“负险立寨”的地方文化与筑城守民的汉文化的融合。见证了元朝版图的扩张。尤氏酋领审时度势在宝山白石寨助孛儿只斤·忽必烈率领元军革囊渡江,成为进军云南省的突破口。
石头城现存的空间格局、烽火台、城门城墙、石窗石灶等遗迹融入在宝山石头城的地域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
风俗传统
截至2016年,宝山石头城仍然保持着很多纳西族传统的祭祀仪式和风俗,例如三朵节、清明节、考坝补、火把节、洗牛角和最独特的祭天、祭祖习俗。“祭天”在纳西语中称为“猛本”,是纳西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和最隆重的宗教盛会。祭祀典礼有繁琐复杂的程序,祭祀通常都是由专门的东巴祭祀主持,这是纳西族本主信仰东巴教的重要典礼。场地选择在聚落入口广场,此时称为“祭天场”中间需放置一口大铜锅,杀猪宰牛,祭祀祈祷,典礼完毕后将煮熟的肉分给聚落居民,把福气带回家。所以,聚落内的交通活动广场在不同的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是兼具多重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场所空间。
三多节
“三多”为云南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多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亦称北岳庙)隆重祭拜三多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多"仪式。除祭拜活动外,还有各种文娱活动。
丧葬习俗
宝山石头城土葬、火葬并行。宝山自然村自清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开始实行土葬,但是仍然有和桂香、和直勉两家一直实行火葬。墓地选址越远越好,民间认为越远越显家族有势力。孝子孝女一般都披麻戴孝,四角的白色麻帽要戴三年。孝子穿长麻衣,用未扭成一股的麻绳捆在腰间。孝女穿白布孝服。白事宴席的饭菜不讲究排场,全部的家人、邻居都要上祭、送礼,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专门接待安排,一般坐头桌就餐,送灵的人也优先用餐。哭丧声分为三种:有泪有声--哭,有泪无声--泣,无泪有声--嚎。赵晓鹰副教授曾经写了一篇超越时空的文化散文《灵魂的纤夫》,对当地送葬的风俗作了真实具体的描述,对宝山石头城的宣传和关注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地的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但田地相对较少,这里把两牛耕地改为单牛犁田。当地蔬菜产量不高,因此,待客用的食物多为酥肉、粉蒸肉、大肉、排骨、炒瘦肉、包豆腐、油炸鸡肉丸子,一般不用鸡、鱼和阳芋。当地举办红事所用的食物,都不能是白色。
白石崇拜
宝山石头城古称为宝山白石寨,因白石文化崇拜而得名,是羌族从湟水与黄河之间地区南迁的重要一站,现居民以古羌族后裔即纳西族居民为主。从整个纳西族史的视角去看待白石崇拜,正是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时期恰恰处在纳西族在宝山石头城生活繁衍的重要阶段。
歌舞作品
宝山石头城著名的民间歌曲有《喔热热》《喂玛达》《喇伯谷气》等。舞蹈有嘎丛、芦笙舞、笛子舞等。
传说典故
关于“石头城”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在唐朝时期有7个麽些(纳西族)兄弟长途跋涉到此,各占一个山头,形成了以宝山石头城为中心的村寨联盟。另一种,传说金沙江西岸曾有一条巨龙出世,玉龙山区的统治者木天王帅兵镇守宝山,与出世蛟龙格斗,并将巨龙砍成两截。身首异处的蛟龙永远留在了金沙江畔,龙头变成了巨石,龙身化作了山脉,宝山石头城的先民就在这块巨石之上生息繁衍,一直延续到今。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曾率领大军挥师南下到达金沙江边,准备南征大理国,在“木古渡”和“宝山”乘坐羊皮革囊横渡金沙江,留下了“元跨革囊”的故事。
参考资料
【就地过年】宝山石头城 建在巨石上的古城 .云南网.2025-04-29
【玉龙雪山】走进宝山石头城.丽江网.2025-04-29
宝山石头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9
遇见天空之城 亲历云南宝山古石城(组图).凤凰网.2025-04-29
【玉龙焦点】组图|“栖息”在巨石上的村庄—宝山石头城.微信公众号.2025-04-29
云南省公示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城市等5项认定名单.中国网.2025-04-29
早安云南|金沙江峡谷秘境,探寻“元跨革囊”之秘.百家号.2025-04-29
【丽江发现】在金沙江峡谷深处,居然还藏有这样一个地方.丽江网.2025-04-29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4-29
宝山石头城 最后的纳西乐土.搜狐.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