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福泉(1902年5月27日—1983年1月27日),字世明,浦东新区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曾任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他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之一,其代表性作品有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虹桥镇疗养院等。奚福泉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功能主义为核心,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人物经历

奚福泉1902年5月27日生于上海浦东,其父奚澜庆为进出口商人,家境较为富裕。奚福泉的三位兄长都分别赴英美大学留学。奚福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14年春考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办的华童公学(今上海市格致中学)。1921年进入同济大学德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赴德国留学。1922年9月到达德国,在哥廷根市学习半年德语后,于1923年3月转入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其导师是建筑师保罗·迈斯纳,1926年12月取得硕士工程师学位。1927年初,奚福泉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其论文为《中国清代皇家陵寝:古墓建筑》(Die Kaisergräber der Tsing Dynastie in China: ihr Tumulusbau),博士导师是建筑师、汉学家恩斯特·柏石曼。博士毕业后,奚福泉与新婚妻子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1930年7月回到上海市,在英国人开办的公和洋行任建筑师,但仅能为外国建筑师当助手。同年7月经建筑师董大酉黄家骅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1930年12月上海德国礼拜堂设计竞标期间,奚福泉结识了德国建筑师鲁道夫·汉布尔格,两人曾于1931年至1932年合作设计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纪念塔和一座学校。1931年4月,奚福泉离开公和洋行,加入上海启明建筑事务所,为主创建筑师。1935年初,奚福泉离开启明建筑,开办公利工程司,自任建筑师兼经理。在上海执业期间,奚福泉在上海、南京市两地设计了大量住宅及公寓,以及浦东同乡会大厦、虹桥疗养院、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陈列馆等公共建筑。

1949年后,奚福泉关闭公利工程司,开办上海奚福泉建筑师事务所,1951年加入联合顾问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在此期间,因全国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奚福泉仅能承接较小项目,直至一五计划开始。1952年,奚福泉受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委托,协助筹建轻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公司华东分公司(今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1953年任该公司一级工程师,1956年任副总工程师,负责土建设计的技术指导。在该单位工作期间,奚福泉为大批中国轻工业骨干企业的建设及援外工程项目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参与、指导设计的项目包括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钟表材料厂、广州造纸厂、唐山轻工机械厂、几内亚火柴卷烟厂、阿尔巴尼亚四方造纸厂等。1957年,奚福泉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分会理事等。奚福泉79岁时离休,1983年1月27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上海市

建筑成就

20世纪30年代,在与世界相通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表现了在现代建筑中体现民族特色的热情。 在这批建筑中,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就是上海虹桥站疗养院。它是由留德学医回国的丁惠康先生投资30万元创建的,由启明建筑事务所奚福泉设计,建成于1934年。

为了让肺病患者能晒到太阳,全部疗养室朝南布置,设特大阳台,从低到高的楼层呈阶梯形层叠,最充分地利用日照。1934年,由黄炎培,杜月笙等人筹办,在上海颇有声望的浦东同乡会兴建新会所。约请了专家中有世界眼光的著名建筑师四人为顾问,共同审查五位建筑师的图样。

经迭次的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奚福泉设计的图样。 奚福泉的精心设计弥补了这块土地的正面呈现东北—西南的斜势。大楼正面垂直分成五幅,每幅外墙呈六角外凸,边上两幅为六楼,对称相拥中间三幅的八楼。用凹凸相间和左右对称的手法达到了视觉美观的效果。 使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从此有了一个“消息宣传之所、精诚团结之场、力量集中之地”。这座大厦已于九十年代中因建高架路而被拆除。

始建于1934年的南京市国货银行,是当时南京最高的建筑。同时,拼花窗、花格钢窗以及顶部的水泥塑饰等,均为中国传统式的装饰。

1935年9月,建设南京国民大会堂的提议获得通过。决定要以正在筹备的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充用,这样剧场和会场两用,诚为一举两得。建筑设计的 公开招标 得到了14份应征方案。经筹委会于1935年8月评定,设计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筑师的为首选,关颂声赵深的设计方案分列二三名。最后方案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的优点。

会堂既不同于传统帝都建筑的宏大铺排,又不同于近代早期的简单模仿洋式风格,突显中西合璧的”新民族主义”建筑风格。

同时,奚福泉在公用和工业建筑设计方面也多有建树。上海龙华及西安市大型飞机棚厂,得到欧亚航空公司的好评。数处一等邮局,包括浙江县和宜昌市,沙市邮政大楼,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的设计都出诸他之手。 另外上海阜丰面粉厂全部自动化的2.4万吨圆筒麦仓,系中国工程设计人员首次自行设计,效果特别良好。 杜月笙还请他设计并监造了新华路上海正始中学,后为交通大学分校。其中的无柱大礼堂为当年全沪中学所不及,上海市“参议会”曾假此礼堂开成立大会。1938年奚福泉在抗日大后方云南省结识了缪嘉铭先生,得到他的支持继续开业,先后设计了昆明裕滇纱厂和昆明大戏院等工程。

奚福泉在上海还设计了几十幢花园洋房,住宅别墅和公寓大楼。其中有梅泉别墅,玫瑰别墅,自由公寓,康绥公寓等。当年留学德国归来的几位著名校友 朱家骅俞大维谭伯羽等都请他设计过住宅。建国西路的电话局职工住宅属美国殖民地壁板墙式花园住宅,是在上海地区内仅有的两幢之一。他的许多建筑杰作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风采不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奚福泉受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托,义务筹建轻工业部设计公司华东公司(现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后加入设计院任一级工程师。1957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届理事。是上海市第四、五、七届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分会理事。

奚福泉负责土建设计,总图和预算。单造纸工业方面,奚福泉选址新建的就有: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东方纸板厂、镇江苇浆厂、福建青州纸厂和湖南岳阳纸厂。扩建的造纸厂则有广州市淮南市南昌市佳木斯市等地。在造纸厂址选择时,他特别注意保护环境和风景区,他曾否定了在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建纸厂的方案。他设计的其它轻工业厂房包括:南京钟表材料厂、西安风雷仪表厂、唐山轻工机械厂、甘谷县油墨厂、西安子午厂和福建三明塑料厂等。在援外项目中,奚福泉负责指导设计了几内亚卷烟火柴厂、阿尔巴尼亚三家造纸厂、一家五金厂与塑料制品厂以及越南菲律宾尼泊尔等轻工业援外工程的建筑设计。他还曾荣获受援国颁发的金质奖章。

奚福泉对中国古代建筑颇有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清朝皇帝陵墓的建筑特点。这篇论文至今仍然珍藏在不少世界名校的图书馆中。

主要作品

留学德国期间,奚福泉曾在《我国之建筑谈》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认为中国的建筑要赶上西方国家需要进行彻底的现代化,但对于中国许多建筑物都以西式风格兴建,他表示,“它们都只是外在风格上抄袭,而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核心含义,有时半中半西,有时甚至不中不西。这就仿佛是在驴车上装引擎,或者是在轮船上面扬帆。不仅在形式与功能上无法尽善尽美,甚至还可能比旧解答更糟糕。”

个人生活

父亲:奚澜庆

哥:奚德身、奚福仁、奚福康

妻子:米勒

孙女:奚敏

1929年,奚福泉与德国人米勒结婚,博士毕业后他携妻子一同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

人物评价

他并不会因为自己是现代主义建筑师而只定制现代主义作品,他的作品中有着一些古典特征。如自由公寓一楼的窗台是仿石的,并特意做了窗框。(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晓明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