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蜜旋木雀(拉丁学名:Melamprosops phaeosoma),别名毛岛蜜雀,是一种已灭绝的鸟类,属于雀形目燕雀科、毛岛蜜雀属。夏威夷蜜旋木雀是夏威夷群岛茂宜岛特有物种,该物种被发现栖息于海拔1400-2100米的以多型铁心木为主的混合灌木山地湿润森林中,但这可能是次优栖息地,因为亚化石证据表明它曾在海拔300-1500米的更干燥生境中出现。

夏威夷蜜旋木雀体长通常为14厘米,体型粗壮,喙短而呈黑色,翅膀和尾巴较短。具有大型黑色面罩,白色的脸颊、喉部和下体,棕色的翅膀和背部,腿部长且为浅色。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喉部与胸部呈灰色。该物种主要以蜗牛节肢动物门为食,偶尔食用水果。其较少鸣叫或歌唱,通常在被听到之前就已现身。其单独、成对或以家庭群形式活动。该物种的巢穴结构与其他蜜欧亚旋木雀相似,筑于多型铁心木树上。仅雌鸟承担孵卵和育雏职责;雄鸟则在巢内外为雌鸟提供食物。

夏威夷蜜旋木雀于1973年在哈雷阿卡拉火山东北地区麓的科奥劳森林保护区被发现,当时估计数量不足200只。已知的3只个体中的一只(雄性)于2004年9月被捕获,但于同年11月28日死亡。其余两只个体可能均为雄性,分别自2003年和2004年后再未被观测到,现推测已死亡。尽管研究人员持续在野外工作,但自1998年至2019年未发现任何其他个体。2019年,夏威夷蜜旋木雀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灭绝(EX)。生境破坏和改变,以及低地携带疾病的蚊子的快速传播,被认为是该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

命名与分类

命名

Poo-uli的命名源于其最显著的特征,由夏威夷王国语言文化学者玛丽·卡维娜·普库伊(M. Kawena Pukui)所定。Poo-uli,发音为“poh-oh-U-lee”,意为“黑脸”。

分类

夏威夷蜜旋木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毛岛蜜雀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毛岛蜜雀属只有1种,即夏威夷蜜旋木雀(Melamprosops phaeosoma)。

特征

夏威夷蜜旋木雀,体长通常为14厘米,体形粗壮,喙短而呈黑色,喙似雀鸟,翅膀和尾巴较短,羽毛独特。具有大型黑色面罩,白色的脸颊、喉部和下体,腹部为浅黄色且略带棕色,棕色的翅膀和背部,腿部长且为浅色,其他夏威夷森林鸟类均无类似羽色。该物种研究尚不充分,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喉部与胸部呈灰色。

分布范围

夏威夷蜜旋木雀是夏威夷群岛茂宜岛特有物种,于1973年在哈雷阿卡拉火山东北地区麓的科奥劳森林保护区被发现,当时估计数量不足200只。1975至1985年间,其最后已知分布区——哈纳维流域上游的种群密度急剧下降。至1995年,仅存5至7只个体;到1997年中,仅发现3只(2只雄性,1只可能为雌性),每只均在哈纳怀自然保护区及紧邻的哈雷阿卡拉国家公园拥有独立家域。已知的3只个体中的一只(雄性)于2004年9月被捕获,但于同年11月28日死亡。其余两只个体可能均为雄性,分别自2003年和2004年后再未被观测到,现推测已死亡。尽管研究人员持续在野外工作,但自1998年至2019年未发现任何其他个体。

栖息环境

夏威夷蜜旋木雀被发现栖息于海拔1400-2100米的以多型铁心木为主的混合灌木山地湿润森林中,但这可能是次优栖息地,因为亚化石证据表明它曾在海拔300-1500米的更干燥生境中出现。

习性

摄食行为

夏威夷蜜旋木雀会加入由多物种组成的觅食群体。该物种会沿树枝跳跃现身,头部低垂,主要在原生灌木和树木的亚冠层及林下叶层枝条上觅食,于青苔地衣和树皮中搜寻蜗牛节肢动物门,偶尔食用水果。

活动规律

夏威夷蜜旋木雀较少鸣叫或歌唱,通常在被听到之前就已现身。观测记录显示其单独、成对或以家庭群形式活动,从未观察到其领地行为。

生长繁殖

筑巢

繁殖生物学研究仅基于单一巢对的观测,因极低种群密度可能存在偏差。夏威夷蜜旋木雀的单配制繁殖系统与筑巢生物学特征与其他多数蜜旋木雀并无差异,其筑巢于多型铁心木树上。

产卵

卵产于3月第二周,早成雏于3月第四周孵化,4月第二周繁殖失败,但应能在4月第三周完成离巢。

次窝繁殖可能仅在首窝巢损失后启动,因首窝成功繁殖后的雏鸟依赖期可能阻碍同繁殖季的二次尝试。巢失败后1周内开始建造次窝巢。前次雏鸟损失后13-19日产下补充卵。4月第四周产卵;可能于5月11日、13日孵化;1只雏鸟于5月31日成功离巢。

生长

雌鸟承担孵卵和育雏职责;雄鸟则在巢内外为雌鸟提供食物。科研人员在巢缘未见到粪便,或在收集巢时也未发现粪便。亲鸟可能会吃粪便,或携带粪便离开后丢弃;或雌鸟将粪便传递给雄鸟,雄鸟随后带着粪便飞走。

早成雏离巢日龄为21天(n=1);此时羽毛已完全长成。离巢当日,雏鸟离巢后栖息于附近细枝上,初期仍返回巢中接受喂食。雌鸟试图育雏时,有时雏鸟会将其推离巢穴。随后雏鸟开始在巢外接受喂食。该雏鸟于16:30时离巢,进入巢树冠层。离巢次日‌,在巢树附近的亚足联冠军联赛乔木中发现该幼鸟。离巢幼鸟常与成鸟共同出现,表明存在延长依赖期。

保护

2019年,夏威夷蜜旋木雀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年多项研究提出量化物种灭绝概率的评估模型,基于该方法体系的应用(科研人员Butchart等2018年研究),结合威胁参数、历史记录及密集调查结果,该物种最终被判定为灭绝(EX)。

生境破坏和改变,以及低地携带疾病的蚊子的快速传播,被认为是该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外来老鼠、猫和红颊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的捕食也可能是原因。老鼠和外来蒜香锐唇螺(Oxychilus alliarius)被指责为本土陆生蜗牛下降的原因,这些蜗牛是夏威夷蜜旋木雀的重要食物来源。

参考资料

Poo-uli.iucnredlist.2025-07-31

Melamprosops phaeosoma Casey & J.D.Jacobi, 1974.gbif.2025-07-31

Poʻouli.dlnr.hawaii.gov.2025-07-31

Poo-uli.www.fws.gov.2025-07-31

Poo-uli Melamprosops phaeosoma.birdsoftheworld.2025-07-31

Breeding.birdsoftheworld.2025-07-31

Melamprosops Casey & J.D.Jacobi, 1974.gbif.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