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中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的专门人才。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信部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工局“核动力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核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辐射技术高校实验室、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我国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学院优势
学院现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拥有核动力安全与仿真“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创建于1958年);
◆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成立于2005年);
◆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拥有国内高校核学科中首个且唯一的“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拥有国内高校中首个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之一;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我国核工程类专业第一个接受工程教育认证的试点专业。
学生情况
截至2023年7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18人,硕士研究生495人、博士研究生91人,留学生159人。学院研究生就业率99%,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或科技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学院已培养毕业生3900余人,其中本科生32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校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陈赓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奖学金,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等。学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设立有中国核动力奖学金、中国核动力助学金、核聚变奖学金、武汉719所、杜泽教授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措施,最高单项奖学金10000元/年。
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的能源政策,到2020年,我国预计新建核电机组容量8000万千瓦,每年需求1500名左右核专业人才。核电事业的发展将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择业机遇,近五年核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供不应求,年薪较其它工科专业高出1~2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中核集团集团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单位多处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学院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左右。
奖励措施(研究生)
学院设立有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和各种社会设立的奖学金项目,如中国核动力奖学金、中国核动力助学金、核聚变奖学金、武汉719研究所奖学金、杜泽教授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措施。学院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与生活条件。
院系概况
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核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与合格专业人才,胜任未来核工程职业工作或者研究生继续深造。(1)能够运用核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核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具有从事核动力装置与设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能力。(3)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和跨职能团队中工作。(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核安全文化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基础、核反应堆物理、核辐射测量与防护、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两相流、反应堆结构与材料、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动力装置与设备、可靠性工程、核工程检测技术、核动力安全概论等。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及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核化学与核化工专业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能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持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道德素质与责任感、良好的创新精神及宽泛国际视野且身心健康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门人才。
该专业2010年被正式批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之一。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有3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累计1年时间到国内主要的核燃料循环企业及相关科研(设计)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实验及毕业设计等,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上述单位参加工作,也可以考取本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本科“3+1”培养模式基础上继续进行“1+1”模式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基础、化工流体与流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化工原理、核燃料循环化学工艺学、核化工机械与材料、核化工过程建模与仿真等。
就业方向
核专业研究生遍布中核集团的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及国家部委和海军等相关管理部门。许多人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者,在我国核能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国内享有盛誉。
就业方向
就业单位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软件技术中心、国核(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阳核电、中国重工第719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1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学术大师2人,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兼职(客座)教授25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龙江学者”3人。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339人,其中本科生950人,硕士研究生221人,博士研究生103人,留学生65人。
博士生导师
截至2020年2月,学院博士生导师名单及部分导师资料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张志俭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创建并领导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研究方向:核动力仿真技术,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在研课题:1.主持国家核能开发专项科研--数字化反应堆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781万;2.主持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重大专项共性技术课题--核电站在线风险监测与评价技术,经费2947万;3.主持国防科研专项科研课题--核动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经费5000万元;以及其它多项科研。
主要成果: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100多篇,SCI、EI检索50多篇。
学术兼职: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学科评议组成员;2.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3.中国核学会核动力分会和核安全分会副理事长;4.“863”“先进核能与安全”专家;5.《核动力工程》编委。
阎昌琪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核反应堆热工水力
主要成果:获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反应堆安全传热》、《核电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反应堆结构与材料》等。
学术兼职: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夏虹
(见学院领导)
孙中宁
男,工学博士,“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严重事故缓解技术,强化换热技术
主要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等在内的4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
(见学院领导)
彭敏俊
(见学院领导)
曹欣荣
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计算方法与仿真,核安全分析及反应堆严重事故仿真
主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反应堆物理基础》,发表论文60余篇。
学术兼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
谭思超
(见学院领导)
田瑞峰
(见学院领导)
张智刚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安全与仿真
在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核能开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经费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
主讲课程:《工程热力学基础》和《传热学》等。
主要成果:在反应堆堆芯严重事故,快堆钠火事故,系统仿真,液态碱金属传热基础物性等热工流体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SCI、EI检索;软件著作权登记多项;
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多个期刊审稿人。
丁铭
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核反应堆物理
主要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黑龙江省归国人员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
教学情况:主讲《先进核动力反应堆》,《核动力热工水力分析》。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建院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0余项,合同总额3.5亿元。在数值反应堆、实验快堆仿真系统、核安全与运行支持技术、海洋条件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华龙一号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特性研究、反应堆材料辐照损伤研究、乏燃料后处理工艺系统仿真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省部级一等奖5项
▲省部级二、三等奖20余项
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被EI检索760篇、SCI检索19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50项,软件获得著作权登记50项。
科研获奖
出版著作
学术交流
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研究合作平台。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法国国立南特矿业学院、台湾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京都大学、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等达成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协议,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学院设立“CPR4032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在英国劳氏基金会支持下,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Open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共同创建“中美英三国核安全研究中心”。学院每年选派资助10~20名研究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开展联合研究或者联合培养;每年全额资助20~3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每人都具有参加国际会议与出国参加联合研究或者联合培养的机会。
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的办院思路,已与密歇根大学核工程系、德州农工大学核工程系、田纳西大学核工程系、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法国国立南特矿业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西安大略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同位素分离系、国际原子能机构、OECDHalden项目等核能领域国际著名学校与机构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给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攻读学位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
交流形式(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2.硕士研究生出国短期学术交流;
3.法国国立南特矿业学院双学位合作项目
2011年10月,学院与法国国立南特高等矿业学院签署了双学位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核专业研究生。硕士第一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第二年起在南特矿业学院学习,参加英文授课的课程并以英文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学业完成后,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条件,获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学硕士和南特矿业学院科技硕士学位。
4.台湾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合作项目
2015年12月,学院与台湾清华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合作备忘录,共同培养优秀硕士生。学生分别满足哈尔滨工程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两校分别颁发的硕士学位。
5.资助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