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纹金刚钻(学名:Earias fabia(Stoll)),为鳞翅目夜蛾科的一种昆虫,体长9~13mm,翅展20~26mm。前胸背草绿色,正中具有一条白纵纹,前翅桨状,前后缘呈较宽的白条斑,其间形成窄三角形,草绿色。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棉区,危害棉花、野葵、蜀葵、苘麻、红麻、向日葵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3mm,翅展20~26mm,前胸背草绿色,正中具1白纵纹,前翅桨状,前后缘呈较宽的白条斑,其间形成窄三角形,草绿色。
卵
呈鱼篓状,初天蓝色,有花纹,卵顶端内面一圈指状突起,比鼎点金刚钻较为细长。近孵化时卵的中心及上面的1/3处有黑色圆圈,余部灰绿色。
幼虫
体长12~15mm,赤褐色,具蜡光。腹部第1、7、8节各具茎刺4个,腹部1节气门下方无白色小凸刺,唇基深褐色。
蛹
长8~10.5mm,赤褐色,肛门两侧有突起2~3个。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棉区。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红铃虫越冬防治,处理棉秸上的枯铃、枯枝、落叶及仓库内越冬虫茧,早春在棉田附近种植野葵、蜀葵、咖啡黄葵等诱集植物,集中杀灭。
(2)当百株有卵15~20粒或嫩头受害率达3%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甲基对硫磷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5%氧乐乳油2000倍液,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50kg。此外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ml,对水2kg,拌细土20kg,于傍晚撒在已封行的棉田中。
特性规律
湖北年生4代,少数5代,江西省、湖南省5~6代,云南开远8~9代,广州市9~10代,云南元江和海南省10~11代。该虫在长江流域以北棉区,各虫态均不能越冬。虫源主要来自外地。南方无明显休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