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王》,一部1957年的英国喜剧电影,由查理·卓别林执导并主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演的电影。影片中还有他年轻的儿子迈克尔等其他演员的出演。该片讽刺了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共产主义猎杀以及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某些其他方面。这部电影是在卓别林1952年被驱逐出美国后在欧洲制作的,直到1972年才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故事聚焦欧洲虚构国家“肖克西尼亚”的国王沙多(查理・卓别林 饰)——这位曾坐拥王权的君主,因国内爆发革命被迫流亡美国,怀揣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抵达纽约。然而,现实迅速给了他沉重一击:抵达次日,随行的财政大臣便卷走他仅存的财产潜逃,昔日尊贵的国王瞬间沦为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只能寄身于廉价旅馆,连一顿饱饭都成了奢望。​

在困顿中,沙多偶遇了美丽的电视主持人安妮(玛克辛·奥德丽 饰)。安妮敏锐地捕捉到“流亡国王”的新闻价值,邀请他参与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节目中,沙多因紧张打翻咖啡、误穿不合身西装的狼狈模样,意外引发观众哄笑,竟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商家们嗅到商机,纷纷找他代言:从牙膏到威士忌,沙多身着夸张的国王服饰在广告中装腔作势,昔日的尊严被碾碎成赚钱的工具,却也让他暂时摆脱了生存危机。​他被政客利用发表虚假演说,被媒体歪曲报道私生活,连街头孩童都敢拿他的流亡经历开玩笑。期间,他结识了叛逆少年鲁珀特(杰瑞・戴斯蒙德 饰)——这个因父母参与左派活动被迫害的孩子,用尖锐的质问戳破了美国社会“自由民主”的假象。鲁珀特的遭遇让沙多想起自己祖国的动荡,两人在彼此的孤独中成为忘年交,也让沙多开始反思权力与人性的真谛。​

随着公众新鲜感消退,沙多的广告合约接连终止,再度陷入困境。更糟的是,他因与鲁珀特的交往被污蔑为“赤色分子”,遭到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在一次混乱的记者发布会后,沙多终于认清了纽约的冷漠与虚伪——这座城市只需要能供人消遣的“小丑国王”,而非寻求真相的思考者。​影片结尾,沙多悄然离开纽约,登上了前往欧洲轮船。甲板上,他撕碎了那些象征屈辱的广告合约,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露出释然的微笑。虽然依旧流亡,他却在颠沛中找回了丢失的自我。

制作背景

查理·卓别林在《纽约王》的剧本创作之初,曾有两种打算:一是把片中人财两空的国王,塑造成为一个流浪汉,因为他对这样的角色早已驾轻就熟,后来被自己否定,他实在无法允许自己继续重复下去,二是往《凡尔杜先生》的套路上靠,把国王的人性蜕变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后来因妻子的强烈反对而打消,因为明眼人都知道,《杀人狂时代》固执己见的结果已经相当失败。于是,《纽约王》开始往个人遭遇与时代风貌的关系上进行对接,总体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本片只花了12周就完成了全部的拍摄工作,是查理·卓别林创作周期最短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卓别林最后一部主演的电影,标志着卓别林时代的结束。

外部链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这部电影在欧洲表现良好,但由于在美国的发行不足,其商业影响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部电影的优点,人们的意见不一。Variety称其为"温和的失望"和"带有酸涩政治暗示的半心半意的喜剧",其中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有趣场景"。这部电影在1957年的《Cahiers du Cinéma》年度十佳电影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在评论聚合网站Rotten Tomatoes上,这部电影的"新鲜度"为80%,基于10条评论。查理·卓别林的传记作者杰弗里·万斯在2003年写道,他认为《纽约之王》在卓别林的作品中是一部重要的电影。他在对这部电影的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尽管《纽约之王》针对的是1950年代的社会和政治气候,但它的讽刺评论是永恒的。尽管有其缺点,这部电影仍然是通过最著名的流亡者的眼睛研究美国生活的一个有趣的研究。

参考资料

纽约王 .豆瓣电影.2024-09-07

纽约之王.猫眼电影.2024-09-07

卓别林经典剧目.新浪娱乐.2024-09-07

纽约之王.乐视视频.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