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宫水库,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南30km处,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是河北省16座大型水库之一,也是承德市唯一的大型水库。

1959年12月,庙宫水库经承德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开工。1960年6月24日,水库拦洪。后续分别在1964年、1970年、1976年、1978年、2003年进行了五次续建、扩建。2004年3月,庙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截至2016年,伊逊河发生大于水库下游河道安全泄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12次,庙宫水库削峰率都在84%以上,保证了下游河道安全行洪,保护了下游沿河两岸9个乡镇、1个县城和承围公路、京通铁路的安全;水库每年向灌区供水3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00公顷。

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及电站等建筑物组成。大坝高42米,坝顶长400米,控制流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占伊逊河流域面积的54.5%,总库容量1.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280万立方米,死库容1720万立方米,水电站装机1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00万度。水库大坝的右侧是清王朝几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的必临之地,附近有敦仁镇远神祠(即东庙宫),水库也因此得名。还有乾隆《人崖口有作》诗碑、爱新觉罗·颙琰《木兰记》碑等古迹。

历史沿革

1959年12月,庙宫水库经承德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开工。1960年6月24日,水库拦洪。后又经历了1964、1970、1976、1978、2003年五次续建、扩建。

庙宫水库建成后,下游隆化县城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是高到100年一遇。在防洪兴利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对促进承德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9月完成了庙宫水库大坝安全鉴定,2001年通过了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2004年3月,庙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截至2004年年底,庙宫水库水电站累计发电8058.2万千瓦时。

截至2009年,庙宫水库共拦着致灾洪水8次,防洪效益约6200万元,灌溉与发电效益1250万元,合计效益7450万元,约为水库总投资的3倍。

截至2016年,伊逊河发生大于水库下游河道安全泄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12次,庙宫水库削峰率都在84%以上,保证了下游河道安全行洪,保护了下游沿河两岸9个乡镇、1个县城和承围公路、京通铁路的安全;水库每年向灌区供水3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00公顷。

地理位置

庙宫水库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南30km处,地处东南四道沟乡四道河台子村、滦河支流伊逊河上,距唐三营6公里。

工程概况

庙宫水库是河北省16座大型水库之一,也是承德市唯一的大型水库。水库大坝高42米,坝顶长400米,控制流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占伊逊河流域面积的54.5%,总库容量1.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280万立方米,死库容1720万立方米,水车电站装机1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00万度,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唐三营是庙宫水库的建设者,也是最大受益者。

水库设计

庙宫水库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及电站等建筑物组成。

拦河坝坝型为均质土坝,桩号0+000~0+400段为主坝段,其余为副坝。主坝长400m,坝顶高程为787.2m(假定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16.868m,下同),最大坝高44.2m,防浪墙高1.2m,坝顶宽5m;副坝长140m,坝顶高程为787.2m,最大坝高2.6m,坝顶宽5m。坝前做200m粘土铺盖,厚1.0~5.0m(已被淤沙覆盖)。坝体基础排水采用堆石做成的排水锥形体(带褥垫)。

溢洪道

正常溢洪道位于副坝左坝头,全长210m,其中闸室段长15.0m,进口高程771.0m,堰顶高程772.4m,共两孔,孔口总净宽21.6m,由两扇10.8m×7.6m升卧式平板钢闸门控制。

出水洞

出水洞包括泄洪洞和输水洞。泄洪洞位于大坝左岸,距溢洪道约110m的高山处。形式为压力隧洞,洞径4.0m,进口段长10m,启闭室段长7.5m,出口消能段长15m,泄洪洞总长230.7m。进口高程758.0m,最大输水能力为216m3/s。

输水洞位于主坝左侧,进口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塔架顶部设一启闭机室,最大输水能力为限泄70m3/s。庙宫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庙宫水库除险加固后,新增排沙洞。

防洪标准

1960年至1984年,防洪标准一直是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84年7月鉴于水库淤积的影响及1981年水库“三查三定”工作,水库进行除险规划,对庙宫水库的防洪标准进行了复核,并按部颁《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规定,大于1亿m3的大(Ⅱ)型水库工程,应大于2000年一遇洪水。根据上述规定精神,结合水库的工程现状,与省设计院在1970年《庙宫水库水文分析复核报告》基础上,完成了《庙宫水库防洪标准复核报告》,1985年1月由省水利厅审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2000年大坝安全复核,水库防洪标准达到2000年一遇。

下游保护范围

庙宫水库防护区主要是庙宫~潘家口水库之间的隆化县城及11个乡镇8.67万多人、12.5万亩耕地和沙通线铁路65km和承围公路55km,并可能影响到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的广大冀东平原。

水库灌区

庙宫水库灌区,是隆化县唯一的万亩灌区,它以河道为主渠,采取多口开渠,一渠多用,贯穿隆化南北,全长76公里,下设千米以上渠道15条,千米以下渠道37条,有效灌溉面积5.43万亩。用水实行水库闸门总控制和各渠道分控制相结合。庙宫水库建成后至1982年,由承德地区行署授权隆化县管理。1982年,承德地区行署水利局收回管理权,建庙宫水库灌区管理所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伊逊河川隆化、滦平县两县的渠道管理、工程加固维修、水费征收和协调新工程的兴修。

相关数据

历史洪水

1971年7月19日,庙宫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130立方米/秒,泄洪洞泄洪,相应出库流量49.8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5.6%。1972年7月18日,最大人库洪峰流量1920立方米/秒,相应出库流量20.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9.9%。1974年7月25日,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080立方米/秒,相应出库流量75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3.8%。1986年7月16日,入库最大洪峰流量961立方米/秒,入库洪水被全部拦蓄。1994年8月27日,最高洪水位778.84米。1993年4月14日,最高蓄水位779.5米。

洪水调度

庙宫水库汛限水位为768.00米(空库迎汛);水位768.00~7766.64米(相当于20年一遇),限泄500立方米/秒;水位776.64~782.23米(相当于2000年一遇),最大泄量1375立方米/秒;水位超过782.23米,视上游水情、雨情决定是否启用非常溢洪道泄洪。

水文观测

庙宫水库水文站设立于1959年,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量、输沙量、水温、冰情、蒸发量、降水量、水体水质等,隶属于承德市水务局管辖。

附近景点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部东庙宫境,是去木兰围场坝上草原的必经之地。附近有敦仁镇远神祠(即东庙宫),水库也因此得名。还有乾隆“人崖口有作”诗碑、爱新觉罗·颙琰花木兰记”碑等古迹,水库大坝的右侧是清王朝几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的必临之地。

参考资料

庙宫水库.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