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在水田中开沟起垄,将水稻栽植在垄埂顶部两侧的水位线上或厢面上,沟内灌水并根据不同生育阶段调整水位高度,实现浸润灌溉。这种技术适用于冬季水田,尤其是深脚田、冷浸田、烂泥田和大肥田。自推广以来,面积迅速增长,1987年四川省、贵州省、湖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地推广面积达到512.93万亩,平均增产粮食70千克/亩。
增产原因
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产量,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 加速土壤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垄作提高了土温,增加了田面总表面积和气面积,使得土壤受光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面积大幅增加,同时扩大了土壤的散热面积,降低了土温变化幅度,有利于水稻生长。
- 改变水分运动形式,协调水气矛盾。垄作改变了水分流动方向,减少了重力水的影响,形成以毛管水为主导的水分运动模式,保持了土壤自然结构,增强了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 强化土壤酶活力,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垄作改善了土壤热状况和通气条件,促进了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矿化和营养元素的转化效率,进而增加了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
土壤影响
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包括:
- 总有效氮、硝态氮含量增加,铵态氮含量下降。
- pH值升高,导致土壤有效锌含量增加,速效磷含量下降,因此需要注意补充磷肥。
适用范围
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特别适合在冬季水田,特别是深脚田、冷浸田、烂泥田和大肥田中使用。
参考资料
水稻半旱式高产栽培技术.食品伙伴网.2024-11-09
水稻半旱式栽培优点.耕种帮种植网.2024-11-09
水稻半旱式高产栽培技术.农博数据.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