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茎猕猴桃(学名:猕猴桃属 rubricaulis Dunn)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中型半常绿藤本植物,为中国特有植物。

形态特征

较大的中型半常绿藤本;除子房外,全体洁净无毛;着花小枝较坚硬,红褐色,长3-15厘米,一般10厘米左右,直径2.5毫米,皮孔较显著,髓污白色,实心;隔年枝深褐色,直径4-4.5毫米,具纵行棱脊。

叶坚纸质至革质,长方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偶见矩卵形,长7-12厘米,宽3-4.5厘米,顶端渐尖至急尖,基部钝圆形至阔楔状钝圆形,边缘有较稀疏的硬尖头小齿,有时略成浅波状,具齿处凹陷,倒披针形叶的上方有若干粗大锯齿,腹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脉不发达,在叶面稍下陷或与叶面平,在叶背突出,基本呈圆线形,侧脉8-10对,弯拱形,横脉极不显著,网脉则较显著,可见;叶柄水红色,长1-3厘米。

花序通常单花,绝少2-3花,花序柄长2-10毫米,花梗长5-12毫米;花白色或红色,径约1厘米;萼片4-5片,卵圆形至矩卵形,长4-5毫米,基本洁净或内面和靠边部分短茸毛;花瓣5片,瓢状倒卵形,长5-6毫米;花丝粗短,长1-3毫米,花药心状(♂)或略被矩圆状(♀)箭头形,长1.5(♂)-2(♀)毫米长;子房柱球形,长约2毫米,被茶褐色短绒毛,花柱粗短,约与子房等长。果暗绿色,卵圆形至柱状卵珠形,长1-1.5厘米,幼时被有茶褐色绒毛,渐老渐秃净,有枯褐色斑点,晚期仍有反折的宿存萼片。花期4月中旬-5月下旬。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省四川省三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和湖南省西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蒙自一带。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1800米山地阔叶林中。生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杂木林中土质肥沃内,有的生于阳坡水分充足的地方。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或山沟溪流旁,多攀缘在阔叶树上,枝蔓多集中分布于树冠上部。

主要价值

猕猴桃是一种保健型水果,以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猕猴桃容易繁殖、栽培、且抗病虫能力强、投资少、见效快,并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经济价值高,是广大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主要变种

叶革质,倒披针形,顶端急尖,上部有若干粗大锯齿;花红色。

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省两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湖南省西部、湖北西部等地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阔叶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平坝和云南龙街附近。

危害与防治

主要病害:炭疽病根结线虫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果实软腐病等。其中炭病既危害茎叶,又危害果实,可在萌芽时喷洒2-3次800倍多菌灵进行防治。根结线虫病,应加强肥水管理,用甲基异柳磷或30%喃丹毒土防治。

主要虫害:桑白蚧、槟栉盾、地老虎绿绿虫大叶蝉科吸果夜蛾蝙蝠蛾科等。

介壳虫类越冬虫用氧化乐果或速扑杀1500-2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用炒皮与呋喃丹按10:1的比例拌匀地面撒施。对于金龟子,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傍晚用敌百虫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杀,或用菊类杀虫剂。

叶蝉类,选择抗性品种栽培。美味猕猴桃(如金魁品种)比中华猕猴桃受害轻。于成虫发生盛期喷布40%乐果1:1200倍液。或喷布10%多来宝1:2500倍液,亦可喷布25%敌杀死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右湿性粉剂4000倍液及其它菊酯类药剂。均能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吸果夜蛾发生在果实糖分开始增加的9月份,夜间出来危害果实,引起落果或危害部分形成硬块,可用果实套袋、黑光灯或可用8%糖和1%醋的水溶液加0.2%氟化钠配成的诱杀液挂瓶诱杀。蝙蝠蛾科防治需分三个阶段:检查果园。发现树干基部有虫包时。

撕除虫包。用细铁丝插入虫孔。刺死幼虫;或用50%敌敌畏50倍液滴注。或用棉球醮药液塞入蛀孔内;或用磷化铝片剂。每孔用0.1克即可。孔口用湿泥堵塞。毒杀幼虫。初龄幼虫在地面活动期在树冠下及干基部喷10%氯氰菊酯2000倍液。消灭2-3龄幼虫。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出现,需保护天敌。食虫鸟、捕食性步甲虫和寄蝇科等。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