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道门,亦称道会门、会门道、帮会道门等,是指以宗教异端信仰为纽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因多以教、会、道、门取名而简称“会道门”。
邪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在元代、明代时期称之为“左道乱正之术”“妖党”等。“邪教”一词正式刊载在官方文书始于清代。民国年间,国民党政府称之为“道会门”或“邪教”;在解放区最初称之为“道门”和“会门”;新中国建立后,便通称为“会道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产生的邪教,则直接称之为“邪教”。
会道门具备六大特征,即: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钱图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会道门的活动特点:一是宣扬大灾和末日即将来临,入道能保平安;二是宣扬入道诚心修道能祛病强身,防止灾祸,有的将气功或中医的一些医术也作为道门的活动;三是宣扬入道能成仙成佛;四是许下种种美好的诺言,满足民众的愿望渴求。
起源演变
道门”的历史要早于“会门”,“道门”一般是由民间秘密教门,如白莲教、黄天教、闻香教、先天教、罗教 演化而来。“会门”则出现在明末清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时期,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但是它们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区别,而是在彼此渗透,相互融汇,混同共生,甚至有的一个教门,既称“会”教 ,又称“道”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如先天教,又称先天道;黄天道,也称黄天教;九宫道,亦称普济佛教会;久而久之,不少人便把它们看成了一个整体概念,大概在解放前后才逐渐有了“会道门”这一总的名称。
但如果要追朔会道门的历史渊源,可以说与历史上的白莲教系统的民间秘密教门的流传和发展大有关系。历代的白莲教教首们,为了避免封建统治者的镇压、取缔,或为了敛财发家,便不断更改和增建新的教门,于是便造成了一“道”“会” 多名,或多“道”“会”,重名的现象经常出现。会道门产生后的几百年间大致经历了初创、兴旺、盛行、分化和衰败的几个时期,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根除,一有时机便出来进行活动。
解放后,会道门的反动性、落后性和破坏性充分暴露出来,完全变成一个了反社会、反政府的反动组织,构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威胁,因此被人民政府镇压、取缔。这一点已写入了我国的宪法。
起源发展
会道门正式产生于15世纪的明代正德年间,但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6个多世纪以前的元代晚期,甚至还可以从更早的年代找到它的影子。它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具有准宗教性质的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秘密结社组织。近代历史上的会道门大多是由民间秘密教门演化而来的,但两者又不完全等同,有的教门与会道门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会道门又可细分为“会门”如大刀会、红枪会、小刀会等和“道门”如九宫道、先天道、一贯道、归根道等几种。“道门”的历史要早于“会门”,“道门”一般是由民间秘密教门如白莲教、黄天教、闻香教、先天教、罗教演化而来。例如,一贯道的创始人王觉一,传说就是闻香教教主的后代。“会门”则出现在明末清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时期,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但是它们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区别,而是在彼此渗透,相互融汇,混同共生,甚至有的一个教门,既称“会”又称“道”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有如天教,又称先天道;黄天道,也称中华道德总会。久而久之,不少人便把它们看成了一个整体概念,大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才逐渐有了“会道门”这一名称。
会道门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在北洋军阀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兴盛,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大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大陆共有会道门300余种,道首和骨干分子约82万人,道徒1300余万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类会道门组织敌视新政权,进行反政府宣传,甚至策划武装暴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的运动,使会道门组织和成员的数量骤减。后来又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绝大部分会道门在中国大陆基本上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环境的相对宽松,致使一些会道门不时再起,在一些地方进行复辟活动。
活动特点
一是宣扬大灾和末日即将来临,入道能保平安;二是宣扬入道诚心修道能祛病强身,防止灾祸,有的将气功或中医的一些医术也作为道门的活动;三是宣扬入道能成仙成佛;四是许下种种美好的诺言,满足民众的愿望渴求。
等级制度
会道门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教职分为数等,如教主、头行、续行、总会、开示、经主、会头、会主、领众、走道、坛主、香头,各级之间差别森严。门徒只能跟自己的师父单线联系,一般不能随便越级联系。又如,罗教最初分三个教阶,亦称“三层功夫”。分别称为小乘、大乘、三乘,后来又细分为十二步。只有三乘才有资格为弟子取带“普”字的法名。平日门徒对待教首就如奴仆对待主子一样,要无条件服从,不能有丝毫违抗。
参考资料
会道门、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中央戏剧学院.2024-09-16
浅谈历史上会道门的由来与特点.中国新闻网.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