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猪屎豆(学名:猪屎豆属 assamica),为豆科猪屎豆属下的一个种。直立高大草本,高达1.5米。荚果长圆形,长4-6厘米,径约1.5厘米,果颈长约5毫米;种子20-30颗。花果期5-12月间。
形态特征
植株
直立高大草本,高达1.5米;茎枝粗状,圆柱形,被锈色柔毛。
叶
托叶细小,线形,贴伏于叶柄两旁;单叶,叶片质薄,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先端钝圆,具细小短尖,基部楔形,长5-15厘米,宽2-4厘米,上面无毛,下面被锈色短柔毛;叶柄长2-3毫米。
花
总状花序项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苞片线形,长2-3毫米,小苞片与苞片的形状相似,通常稍短;花萼二唇形,长10-15毫米,萼齿披针状三角形,约与萼筒等长,被短柔毛;花冠黄色,旗瓣圆形或椭圆形,长15-20毫米,基部具胼体二枚,先端微凹或圆,翼瓣长圆形,长15-18毫米,龙骨瓣弯曲,几达90度,中部以上变狭形成长喙,伸出萼外;子房无毛。
果
荚果长圆形,长4-6厘米,径约1.5厘米,果颈长约5毫米;种子20-30颗。
花果期
花果期5-12月间。
生长环境
大猪屎豆生长在海拔380-2400米湿润的灌木林中以及干燥的草坡和灌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个旧市、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绿春县、元阳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西畴县、广南省、砚山县、富宁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梁河县、陇川县、盈江、龙陵、腾冲、临沧、双江、凤庆);印度、越南、老挝、泰国和菲律宾也有分布。本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栽培技术
大猪屎豆虽栽培较为粗放,但在播种前,也最好翻耕整地,施入基肥,然后播种。条播的行距为35-50厘米。在果园、茶园行间种植的,可用点播,行穴距视果园或茶园的空隙大小与工作方便而定,一般行距为35-50厘米,穴距20-35厘米,每穴播种三、四粒,播后薄覆碎土。中国长江流域播种期一般在4-5月同,而以早播为宜。华南地区除夏季温度过高,幼苗易枯死,不宜播种外,其余时间均可播种,而以2、3月及9、10月间播种,生长较好,每亩播种1-1.5千克;苗期宜追施人畜粪尿200-500千克;另在每次青后,应施人粪尿,以利复发。在生长初期,中耕除草2、3次,至植株郁阴后停止。最后一次中耕,宜结合培土。如遇天旱过久,应行灌溉,平时注意排水。当株高1米左右,即可开始刈割。因为大猪屎豆生长旺盛,再生力强,每年可刈割2-4次以上。刈割时要用锋利快刀,在晴天斜割,第一次宜离地面33厘米左右割下,切口向南。每次每亩可收鲜草750-1000千克左右。
留种的大猪屎豆,应放宽行距到50厘米以上,酌减播种量,井适当早播。在结荚期,常有豆荚螟为害,可用可湿性六氯环己烷防治。当荚壳硬化时,即可采收。最好分3-5次采摘。采下立即晒干脱壳,种子宜藏在高燥通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