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轮枝孢,菌落白色,菌丝老化时培养基基质内圈黑色,膨胀加粗变褐,成为黑色的休眠菌丝。不形成微菌核,分生孢子梗轮枝状,一般有2-4层轮生分枝,偶有7-8层,老熟分生孢子梗基部呈暗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形态特征

菌落白色,菌丝老化时培养基基质内圈黑色,外围白色。菌丝体无色或淡褐色,分隔规则,膨胀加粗变褐,成为黑色的休眠菌丝。

生境描述

空气干燥时,分生孢子聚堆呈不规则状;环境潮湿时孢子常由水滴包围成圆球状,聚集在分枝的末梢处。生长适温20~22.5℃,30℃不能生长。最适pH8~8.6,磷化氢6时能勉强生长。最好的碳源为丙三醇

危害影响

侵染棉花、马铃薯、番茄、茄、黄瓜等多种植物,引起黄萎病。

为 害:烟草(烟草黄萎病) 棉花(棉花黄萎病) 向日葵(向日葵黄萎病)。侵染可导致棉花黄萎病,苜黄萎病等。侵染棉花,在自然条件下幼苗不发病。成株期棉花现蕾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7-8月份开花结铃期发病达到高峰。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病叶边缘和叶脉与叶脉之间呈现淡黄色斑驳,形状不规则,逐渐扩大,叶缘向上卷曲。后期病斑逐渐变褐、焦枯、破碎脱落,只残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病株茎秆和叶柄基部的维管束变淡褐色,纵剖面呈淡褐色条纹,横断面呈淡褐色圆点。最后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成光杆。侵染苜蓿,发病初期,上部小叶表现暂时性萎蔫,夜间或降雨后仍可恢复,继而表现“V”型黄色坏色斑。病叶变为枯白色,卷缩扭曲,干枯脱落。叶片枯萎,茎杆保持绿色。病株矮化,维管束变色。潮湿条件下有霉状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