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是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陈炎。
基本介绍
目录
绪论 比“新儒学”更新的儒学研究是否可能?
第一节 在“国学”研究领域中的“价值中立”是否
可能?
从“新国学”谈起――新儒家的“本土文化情
结”――“价值之幕”对事实判断的扑杀――新儒
家的尴尬――“价值中立”的必要性
第二节 在“国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多元”是否
可能?
如何“回到乾嘉”?―“断情感”之必要――
“弊也琐”之局限――“家法”不等于“规范”――
方法必须多元
第三节 由“国学”研究的可能性回到“儒学”研究
的可能性
“价值中立”与学术价值的关系――“方法多
元”与知识增长的关系――以“儒道互补”为例――
对“今文经学”与“文言文经学”的批判继承――对
“三期儒学”与“乾嘉学派”的双向扬弃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视野:儒家文化的前提与背景
第一节 图腾的秘密
文明所能追溯到的历史极限:自然与血缘的神
秘统一――西方的路线: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宗教
信仰――中国的路线: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伦理精
神――西方的“人格神”:图腾对象的神化――中国
的“神格人”:图腾对象的人化――西方之“诸神的
谱系”:想象中的超验的彼岸世界――中国之“宗族
的谱系”:想象中的经验的现实世界――早期西方文
化的社会功能:宗教的诱导力――早期中国文化的
社会功能:伦理的凝聚力
第二节 黄河的文明
华夏文明产生的“多元一统说”――黄河流域的
特殊地理环境――大禹治水的政治意义――早熟的
“亚细亚形态”――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有
别于“国家”的“社稷”――“人惟求旧,器惟求
新”的维新的路线
第三节 孔子的抉择
“礼崩乐坏”的局面――华夏先民的精神危机
――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改造“周礼”的两种可
能――“以仁释礼”的深层意义――符合“国情”的
文化选择
第二章 两性文化视野:《周易风水》与儒、道两家的关系
卜与哲学――易学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唯物史观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何谓“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由生殖活动而引申出的宇宙
观――“阴阳”世界观的三重意义――“周易”二字
的两种解释――简易・变易・不易――周而复始的
封闭结构――“周易”方法论的三项内涵
第二节“阴阳”之世界观在儒、道两系中的历史展开
历史的起点与逻辑的起点――从“坤乾”到“乾
坤”――从“元、亨、利、贞”到“仁、礼、义、事”――从
女・君臣――儒学的成功与父权社会的胜利――道
家:母系社会的流风余韵?――法什么样的“先王”?
――推崇“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辞源学解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开阖,能为雌乎”?
――“道”即“― ―”――对待礼乐的两种文化立场
第三节“周易”之方法论在儒、道两家中的逻辑运用
“阴阳”的对立统一――“乐由阳来,礼由阴
作”――“反者道之动”――“― ―”“――”的质
量互变――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物壮则
老”――无为中庸・促变――“周而复始”的否定
之否定程序――卦象的循环与历史的循环――“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掸让”思想与“五行”理论
――卦象的循环与自然的循环―― “大日逝,逝日
远,远日反”
第一节 儒家建构礼乐文化的历史努力
“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艺术可被定义为
一种符号语言”――作为文化符号掌管者和操作者
的“儒”――庶・富・教――声・音・乐――“人的
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作为“情感符号”
的礼乐文化―― “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诗
・乐・舞――受制于伦理观念符号的艺术情感符号
――礼乐的异化与符号的泛滥
第二节 道家解构礼乐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有”到“无”――反抗异化・颠覆伦理・解
构符号――人籁・地籁・天籁―― “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向追求――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符号学意义――“得鱼
而忘签”,“得意而忘言”:超越符号的努力――“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是一种艺术――从“伦理主
义”到“自然主义”:虚无化的危险
第三节 波动于儒、道之间的中国美学
儒家的“从无到有”与道家的“去蔽澄明”――
作为“全息缩影”的美学范畴―― “汉唐气象”与
“魏晋风度”――“错采缕金”与“初发芙蓉”――
李白与杜甫的“个案研究”――“建构”与“解构”
之间必要的张力
第四章 比较文化视野(一):中国的“阴阳”与西方
的“因果”
第一节 作为思维结构的“因果”与“阴阳”
“阴阳”不等于迷信,“因果”也不就是科学――
思维结构:无内容的形式――伊曼努尔·康德对“因果”的限定
――荣格谈中国文化――“因果率”与“阴阳率”――
“太极图”留下的三项启示――重元素与重结构――
重实体与重功能――天然的“机械论”与素朴的“系
统论”
第二节 自然领域中的“阴阳”观念
古典意义上的“科学”――古老而神秘的《黄帝
内经》――没有细菌概念的病理思想――并非解剖
学意义上的“藏象”理论――具有“系统论”倾向的
中医学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
维是多元的,知识也是多元的!
第三节 社会领域中的“阴阳”观念
“兵法”与“刺法”实为一法,“战术”与“医
术”本为一术――体现太阴六六之数的《三十六计》
――中国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何以如此早熟?――可
之道,以阴阳试之”――“阴阳五行”与“人物品
藻”―― “自然阴阳派”与“社会阴阳派”
第四节 信仰领域中的“阴阳”观念
思维的“因果关系”与宗教的“因果报应”――
思维的“阴阳关系”与儒家的“伦理关系”――思维
的“阴阳关系”与道家的“自然关系”――“变天地
之位,正阴阳之序”的董仲舒――“离了阴阳更无
道”的二程――坚信“阳为君,为父,为夫,为中
国”的陆九渊――“致中和”、“道中庸”的阴阳之道
第五章 比较文化视野(二):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
第一节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
有别于弗里德里希·尼采心目中的“日神”与“酒神”――超
出艺术冲动之外的两种精神动力――人类精神的异
化产生于生活自身的异化――狄俄尼索斯崇拜对于
母系社会的留恋与追忆――当情感和欲望在现实生
活中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酒神仪式的危险性与破
坏性――阿波罗是智慧和理性的化身――用精神的
沉醉代替肉体的沉醉――“宣泄”与“升华”――奥
菲斯:介于酒神和日神之间的神秘人物――从同一
现实生活中分裂出来的两种彼此对立的宗教情绪
――中国与西方早期精神产品的不同性质――道家
思想与酒神精神的异与同――儒家思想与日神精神
的同与异――酒神与日神:感性与理性的原始分裂
――儒家与道家:感性与理性的素朴统
第二节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结构”
以感性的“体育”与理性的“科学”为对立特
征的“民族文化结构”――西方的体育:狄俄尼索斯
式的肉体沉醉――酒神的阴影:残忍的西班牙斗牛
舞会”的文化功能――西方的科学:阿波罗式的精神
沉醉――集宗教与科学于一身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阿波罗神的儿子?――奥菲斯宗教内部的改革
者――用数学代替音乐而成为探索彼岸世界的途径
和精神沉醉的手段――数学研究的形而上意义――
科学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动力的超越性与方法
义”的形成及其含义―― “艺术”与“工艺”是感性
与理性的统一――以中间层次为特征的“民族文化
结构”――中国传统的强身健体不同于西方意义上
的“体育”――足球落后的文化原因――“弱者的哲
学”――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不等于西方意义上的
“科学”――“四大发明”不是科学,而是工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局限――文化的奥
秘:优点就是缺点,短处正是长处!――以“艺术”
和“工艺”而见长的东方古国――中国人的“泛艺
术”倾向:不讲究对抗而讲究欣赏的体育活动――西
方人的“泛科学”倾向:不追求审美而追求认识的
艺术活动――文学有必要成为“百科全书”吗?――
是艺术上的成功还是哲理上的胜利?――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悲
观的预言――用艺术来满足欲望、刺激感官:来自
和《尤利西斯》――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是艺术家――
“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以诗文为内容的科举考
试――不可缺少的琴、棋、书、画――“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举世无双的《红楼梦》――诺贝尔
获奖者名单说明了什么?――美国的专利排行榜又
说明了什么?――日本的经验之于人类文化发展的
意义
第三节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社会结构”
以感性的“自由”与理性的“法律”为对立特
征的“民族社会结构”――“狄俄尼索斯崇拜保存并
恢复了人类远古时代最为原始的存在性的‘自由’”
――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人――称谓所体现的文化
内涵―― 自我介绍的程序与通信地址的书写方式
――以孤独为代价的自由――作为“绝对中介”的上
帝――阿波罗是斯巴达的法律之神――法律应该象
数学一样具有理性的严密性――从“梭伦变法”到
“十二铜表法”――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社会”――
以“伦理”和“政策”等中间层次为特征的“民族
社会结构”――以群体为本位的中国人――非宗教
性质的文明古国――宗教与血缘的相互排斥――上
帝如何考验亚伯拉罕――僧侣为什么要“出家”?
――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个人
生活”的儒教――精神上不需要宗教,行为上不需要
法律――先秦法家的失势――“定亲疏,决嫌疑,别
异同,明是非”的“札”―― “礼制为体,法制为
用”的中华法系――法、刑、罚不分的历史传统――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社会习惯――“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