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1359年~1422年),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敕封“宁漕公”。宋礼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学。朱棣登基后,宋礼因处事干练,先后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

永乐十二年(1414年),宋礼提出了减少海运、增加河运的建议。永乐二十年(1422年)七月,宋礼卒于任上,年仅61岁。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二十四日,归葬于今洛宁县马村西北的宋氏祖。后被追赠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山西按察司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省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省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

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市,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市,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省、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大汶河。乃用汶上县老人白英策,筑堽城镇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市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省徐州市、应天、镇江市民三十万,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益汶。语详《河渠志》。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下,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潘叔正亦赐衣钞。

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海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市凤阳县淮安市扬州市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其海道则三岁两运。”已而苏州古城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功,亦相继告竣。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

初,帝将营北京,命礼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及河工成,复以采木入蜀。十六年命治狱江西省。明年造番舟。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二十年七月卒于官。

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洪熙改元,礼部尚书吕震请予葬祭如制。弘治中,主事王宠始请立祠。诏祀之南旺湖上,以金纯、周长配。隆庆六年赠礼太子太保

亲属成员

父亲:宋彬曾担任仪陇县的知县,并且施政以仁惠著称。

人物故事

宋礼,字大本,谥康惠公,敕封“宁漕公”,“显应大王”。洛宁县人。生于元朝至正辛丑三月二十五日(1361年3月25日),卒于明永乐壬寅七月乙亥(1422年7月12日)。享春秋六十有二。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二十四日归葬于祖茔(今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西北)。宋礼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学。明洪武年间先后为进士山西省按察佥事等职。明永乐称帝后,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因治运有功,多次受到皇帝表彰。据《明史·运漕证序》载:“元开会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开河建闸,南北以通,厥功茂哉。”为后人所传颂,汶上县梁山县一带一直流传着宋礼开河、点泉的动人故事。

永乐二十年(1422年),宋礼二次奉命到四川省采购木材,积劳成疾病故,卒年62岁。正德七年(1512年),宋礼被尊为河神。为纪念宋礼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镇建祠和庙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万历元年(1573年),被封为“开河元勋太子太保”,谥号“康惠公”。命嫡孙赴南旺守祠,专管奉祀,并拨给附近湖地10顷,永远管业。宋礼的治运功绩也受到后人的赞颂,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对宋礼进行追封,对其后代特别抚恤,清朝雍正时,敕封为“宁漕公”,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追念治河名臣宋礼的题词:“宋尚书圣德神功不居禹下。”刺封显应大王。

元代会通河水源,曾采用“遏汶入洸”,即在大汶河上凿堽城坝引汶水入洸府河,洸水流至济宁市,通过会源闸(又称天井闸)分流南北济运。由于济宁地势比南旺镇约低5米,洸水入运后,水小时难于北流南旺段运道,水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朱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走捷径的航线,在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首先对山东省境内会通河进行疏浚整治。因为古代开凿运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会通河南北走向,是联结海河支流卫河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线。在元朝末年,会通河被黄河决口泛滥的泥沙所淤积,运河中断。如果想恢复这条航线,必须进行疏浚。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市到须城安山),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乡官白英。白英虽居乡里,但人品刚正不阿,无视权贵,认为官宦锦衣肉食者多为蠢才,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采纳白英的建议,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京杭大运河山东省境内的临清市济宁市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经过民工历时9年民工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宋礼治运工程主要有疏浚会通河,建戴村坝,开挖宁汶河,引大汶河及山泉水济运,建南旺运河分水枢纽等项工程。宋礼治运成功,保证了明代漕运的畅通。

这次引汶济运工程有三项,一是筑戴村坝;二是开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枢纽工程。戴村地形两岸夹山,坝基稳定,距南旺较近,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是分汶河水济运最好的制高点。戴村坝初建时为土坝,“坝长横亘五里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南岸开引河一道,名称小汶河,长90里,纵贯汶上县南旺镇入运河,作为引汶水渠。同时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北岸坎河口(大汶河支流),筑一道滚水坝(沙坝),当大汶河水量小时,可拦汶水不傍泄,影响济运水量,当大水时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坝泄水入大清河,以确保戴村坝、宁汶河及运河的安全。

戴村坝建成之初,并不完善。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岁修劳费越来越大,到隆庆末年(1572年),总理河道万恭令工部主事张光文用工1.5万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长宽各一里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岁修的劳费。万恭说:“坎河者,旱则止汶以济漕,涝则泄汶以全漕。”万历十七年(1589年),总理河道潘季驯改石滩坝为石坝,长40丈,面宽1.5丈,底宽1.75丈,是一座溢流坝。清代延长到126.8丈。戴村坝枢纽工程分三部分组成,一是汶河河床段溢流坝、全长437.5米,这是戴村坝的主体,由坎河口溢洪道演变而来;第二是窦公堤,起导大汶河济运水量的作用,全长900米;第三是灰堤土坝,是非常溢流坝,在大洪水时,可减少河床下泄量和小汶河水量。全坝总长1599.5米,兼有雍水、导流和溢洪的功能,至今仍在发挥防洪拦沙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始于战国吴越、开凿于隋而盛于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局部通航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元代经过山东省的全程通航也有七百余年,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市,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省、山东、江苏省浙江省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是一条运输的河,文化的河,生态的河,更是一条科技的河。它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以及政治上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水运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可以和长江、黄河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相媲美。

人物评价

“冬官典邦事,尤难于六职,必得贤能,方堪斯任。卿才识魁伟,闲练明达,出于学校,乐育成材。昔事太祖高皇帝,历试任使,亦克有闻。肆朕即位,简任才贤,擢二礼部尚书,旋升兹职。卿正身奉法,不惮勤劳,厥职用彰,及兹九载,略无愆尤,朕甚嘉焉。卿其益坚初志,益笃勤诚,以辅朕理,卿推懋哉。”(朱棣评)

“兹者漕河横溢,运道阻艰,特命大臣总司开濬,惟神功存运道,庙食明时,凡前事之不忘,洵后人之表式。是用遣官备申祭告,所望监兹重计,纾予至怀,急靖洪澜,佑成群役,俾运储以通济,永康阜于无疆。”(朱载坖朱载坖评)

“宋礼惫直而苛,人怨不恤。”(解缙评)

“惟公以材识超诣,遇知于时,历官中外,显名终始,其英声伟绩,震于今垂于后者,又可以泯乎?”(曾棨评)

“礼有才干,然驭下严刻,小过輒绳以法。在蜀数年,民苦其酷云。”(《明实录》评)

“几度会通河上过,更无人说宋尚书。”(丘浚评)

“宋礼与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开通漕河,实为国家建立万世无穷之功。”(张升评)

“尚书宋公富经略,世上但识陈恭襄(陈瑄)。”(李东阳评)

刚果笃学,廉公有守,一心为国,不惮劳勤,居官三十余年,始终一节,为时推重。”(李鐩评)

“庙食龙王亦何事,可怜湮没宋尚书。”(谢迁评)

“挽漕京师,罢海运,公功最大,刚果质直,有经济才,驭下稍严,以故事亦易集。卒之日,家无余赀。”(郑晓评)

“先臣工部尚书宋礼开河元勋,功在万世。”(万恭评)

“禹疏川列九州,兹地为豫。豫者,和萃之名也。明与兹地当两京之中,贡赋转输所系甚重,然治亦有缓急之别耳。国初之议,凡遇秋水泛溢,冲决田庐水滨,州县官主之。至于漕渠淤浅,飞挽不达,有大患则请于朝,暂遣一二大臣来视,工竣即还吾省,如宋公礼是也。正德间,议者专设大臣一人为总理,河南省、山东监司郡县各增一人分治,岁征夫若干万人,今若干万两。有患则额外之诛靡巳,无患则岁办不减也。夫河澡本为国家之利,而今之病民者莫甚焉。噫!安得如初议,罢专设,节浮冗,稍苏疲氓,斯善矣。”(朱睦㮮评)

“自有漕以来,宋礼之功在会通,陈瑄之功在淮南。”(何乔远评)

“宋司空辈治河如治病,观其抵掌谈之,如扁鹊垣见一方,其肺腑尽见,而手到病除,无不见效。古人举事,其有伦有脊也如此哉!”(张岱评)

“治水刊木,宋大本职五行之二矣。木之自行其常也,吼则水为之。若山之声应,颇近诬谀。治漕与平江埒,而率用人言。大率本之壶漏,非臆测能百世也。”(查继佐评)

“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明史》评)

轶事典故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二十五日,宋礼出生时,恰逢俩衙差途经,当得知生的是男孩时,其中一位衙差便随口戏言:“伙计,窑里生小孩,门外站衙差;这娃是官命,雨催咱俩来;老天响呼雷,好使把道开;惊天又动地,必定坐八抬。这孩子一生下来咱俩就得给他站班值守,将来可不是一般人。”过了一个时辰,风停了,雨住了。俩衙差刚走,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两手各提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儿放到烂窑门口,伸手拍了拍窑门就走了。窑里接生的那位农妇听见敲门声开门时,才发现窑门两旁分别放着一布袋和尚米和一布袋面。远近瞅瞅不见人,接生婆说:“正愁月子里婆娘没啥好东西吃哩,这下倒好,足够让她吃一个月了”。就是根据这事儿,产妇给婴儿取名“宋米”,上学后教书先生觉得“宋米”不好听,就给取名叫“宋礼”。

参考资料

恢复南北漕运的治水能臣宋礼.中国水事.2024-03-27

水德祠治水名人录 | 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政绩赫赫.开封网.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