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公元510年-586年),字显庆,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汉代骑都尉李陵的后代,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四朝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太师、申国公等。
北魏时期,李穆追随宇文泰,因恭谨勤勉受信任,常伴其侧。原州之战,活捉史归得都督之位。此后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等战役屡立战功。西魏时期,沙苑之战李穆随宇文泰胜高欢,建议追高欢未被纳,凭功进公爵。邙山之战时宇文泰堕马,被李穆救起,获得宇文泰赞赏,并且得到晋升,封为安武郡公等。北周元年,李穆增加食邑三千户,将儿子的爵位让给兄弟儿子。宇文护执政,兄李远和侄子谋逆被杀,李穆因劝兄长除掉侄子,得以免于治罪。李穆为救侄子李基请求用自己两个儿子代李基死,宇文护被感动随即全部赦免。武成年间,李穆历任少保等多职,奉诏修筑通络城等。天和年间,李穆晋爵申国公,筑建武申、安民等七镇。隋初,杨坚为相,尉迟迥叛乱,招纳李穆,李穆锁扣使者,呈奏其信拒绝谋反,献给高祖十三环金带并秘表劝进。杨坚接受禅让后,拜李穆为太师,并许其赞拜不名,享有三千户的租赋,子孙多封官。李穆上表请退,文帝以新朝借谋留之,准其免去朝会,有事派遣使者询访。开皇六年(586年),李穆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使持节都督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 “明”。
西魏末年李穆救宇文泰脱险,助力北周兴起;隋初李穆拒尉迟迥,护国家统一并力主迁都长安。李穆其家族因隋文帝优遇而显赫,自身从北魏因战功起步,历大统年间建功封爵,至隋因助力封太师,死后追赠,一生功绩卓著且家族荣盛。宇文泰赞李穆不顾自身安危救己,其英勇忠诚可贵。杨坚夸李穆器宇宏深等,凭才德助力建隋。唐魏征评李穆与梁睿是周室功臣,肯定李穆功绩与政治智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汉代骑都尉李陵的后代。李陵死于匈奴,子孙世代居住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又回到其祖籍阴(今陕西陇县东南)一带。祖父李斌,任都督镇守高阳(河北蠡县南),于是在此地安家。父亲李文保,早亡,等李穆显贵,追赠为司空。李穆风流倜傥,气字不凡。
战功入仕
早期追随受信任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进入函谷关,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20岁的李穆在这个时候开始追随宇文泰,且颇受信任。李穆为人小心恭谨,做事从不懈怠,宇文泰对他极为赞许,还让他随侍身旁,出入卧室,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原州之战立战功
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太祖从夏州赶去解难,而侯莫陈悦的党羽史归占据原州,还在为侯莫陈悦效力。太祖命令侯莫陈崇率领轻装骑兵前去偷袭。李穆预先在城内,与兄长李贤、李远等人占据城门,接应侯莫陈崇,活捉了史归。以战功授都督。
多次战役建奇功
之后李穆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都立下战功。永熙末(534年),李穆奉命迎接魏武帝,封为永平县子,食邑三百户。后面又统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
太祖恩重
沙苑立战功
大统三年(537年),李穆随宇文泰与高欢对阵,在沙苑大胜,高欢弃逃,丢弃兵士八万人。宇文泰追至河上,挑选留下士兵两万余人,余悉纵归。时任都督的李穆说:“高欢今天已经害怕到了极点,请您下令立即追击高欢,就可以活捉他。”但宇文泰没有听从。论前后功劳,进封公爵。
邙山之战救宇文泰
大统四年(538年)八月,李穆跟随宇文泰在邙山攻击东魏的军队。太祖宇文泰因马中箭受惊而在阵前堕马、失去前进的道路,军中也扰乱,都督李穆下马将马给了宇文泰,军中士气才得以复振。太祖落马后,李穆闯进包围圈,用马鞭击打太祖并骂他,给以所随之马,突围俱出。敌兵见他如此轻侮太祖,认为太祖不是贵人,便没有紧相追逐。太祖因此安全脱险。宇文泰于危难之际获李穆搭救后,二人相对而泣,由衷赞叹李穆有佐助自己成就宏图大业之能。当即令其宜抚安定关中,所到之处均安定,升任武卫将军、仪同三司,晋封安武郡公,增加食邑一千七百户,并赐铁券,饶恕他十次死罪.。
此后不久,李穆获加位开府,兼侍中。此前在芒山兵败之际,李穆将青白色之马赠予太祖宇文泰,太祖为表感激,把马厩中所有青白马皆赏赐给李穆,还将其姐妹分别封为郡君、县君,其宗族以及舅氏家族也都各得相应赏赐。李穆转任太仆后,追随于谨攻破江陵,食邑得以增加一千户,进而进位大将军。在进击并大破曲沔蛮后,被授任原州刺史,宇文泰又拜授李穆的嫡子李惇为仪同三司。李穆念及两位兄长李贤、李远均为佐命功臣,且家族子弟众多已居要职,担忧家族过于兴盛盈满会招来灾祸,因而坚决推辞不受此等恩赏,然而宇文泰并未应允。不久,李穆迁任雍州刺史,兼任小冢宰之职。
北周落起
北周元年(557年),李穆增加食邑三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三千七百户。宇文泰又另封李穆的一个儿子为升迁伯,李穆让爵于他的兄长之子李孝轨,宇文泰同意了。宇文护执政时,李穆之兄李远及李远之子李植,因谋害摄政晋公宇文护,全部被杀,李穆应当坐罪。
在此之前,李穆知道李植不是可以保家之人,多次劝李远除掉他,李远却不接受。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穆以此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 李植之弟淅州刺史李基,本应连坐被杀,李穆请求用自己的两个儿子换回李基的性命,宇文护认为李穆仁义而释放了他们叔侄三人。不久,宇文护拜授李穆为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并恢复李穆安武郡公的爵位。
武成(559-561)年间,子弟免官爵者全部恢复。不久任少保,进位大将军。一年后,拜小司徒,进位柱国,转任大司空。奉诏修筑通洛城。天和(566-572)年间,晋爵申国公,持节安抚东部国境,筑建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卢七镇。建德(572-578)初年,任太保。一年后,外出任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数年后,进位上柱国,转任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总管。大象(579)初年,增加食邑至九千户,拜为大佐辅,总管一职如故。
建隋助力
拒绝尉迟迥,拥护杨坚
高祖杨坚为丞相时,尉迴叛乱,派使者招纳李穆。李穆锁铐使者,呈奏其信。李穆之子李士荣,认为李穆所居为天下精兵所在之处,暗劝李穆反叛。李穆坚决拒绝,接着将十三环金带奉献给高祖,这是天子之服。李穆不久以天命所在为由,秘密上表劝进。
拜授太师
高祖接受禅让后,李穆来朝见。隋文帝走下廷阶致礼,拜授他为太师,允许他赞拜时不自报姓名,并赐实封成安县三千户食邑。于是,在李穆的子孙中,即便尚在襁褓的,也都拜为仪同,他一家中手执象笏做官的子弟有一百多人。
李穆上表请求退休,隋文帝下诏书说道:“我刚刚建立新朝,正要借助良臣的谋略,请求养老这种话,实在不切合您的实际。所谓七十致仕,那是指的一般人。以至于姜子牙以八十岁辅佐文王,张苍以满头白发九十奇寿任汉相,卓越的人才为世所用,自然不能拘于平常礼制,请忖度这方面的特例,做一些变通。您既然是年长旧臣,身体不宜过度烦劳,现在可以确定司职,不必参加朝廷集会;如果有重要事,需要商议,则派遣使臣,登门询访。 ”
迁都极贵
隋朝新立之时,太史上奏认为应当迁都。但是杨坚因为刚刚登基,对此颇为踌躇。李穆得知后上表支持迁都,隋文帝看到李穆的奏章后表示“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便听从了李穆的意见。
一年后,隋文帝颁布诏书称:礼仪制度是为常人所设,智慧超群者不受其限;法令律例用于约束小人,君子无需以此防范。太师、上柱国、申国公李穆,气度恢宏、胸襟广阔,名望极高、影响深远,在朝廷重臣中居首。其职位崇高、才能出众,历经诸多艰险,如钢铁经百炼般精纯。他如同蘧伯玉般无过失,似颜回般无异心,性情清静豁达,本与法律无涉。圣王传下教诲旨在表彰善人,今为尊崇李穆的高龄与功德,特规定此后其即便有罪,只要非谋反叛逆之罪,即便百死之过,也不予审问。
尊崇而终
开皇六年(586 年),七十七岁的李穆于自家府第溘然长逝。其遗嘱中坦言,承蒙国家深厚恩泽,自身年龄与官爵均达极致,此刻魂归黄泉,并无遗憾。唯叹终未能伴天子圣驾赴泰山与梁甫封禅,此憾萦绕心间,故而眷恋尘世,不忍离去。
隋文帝闻李穆逝世,即刻下诏,令黄门侍郎前去监护丧事办理,赐予良马四匹、粟麦二千斛、布绢一千匹,以表悼惜之情。又追赠李穆使持节都督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之衔,赐谥号“明”,且赏石椁、前后部羽葆鼓吹、车京车,尽显对其尊崇与礼遇。百官恭送其灵柩至城郭之外,隋文帝再下诏,遣太常卿牛弘撰写哀册文,以太牢之礼隆重祭奠。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北巡之前,以太牢之礼再次祭奠李穆。
主要成就
军事
西魏末年,宇文泰领军与北齐军队对峙期间,坐骑突然受惊,致使宇文泰坠马,陷入即将被擒的危险境地。在此危急时刻,李穆急中生智,佯装愤怒斥责宇文泰,以此迷惑敌军,同时果断献出自己的坐骑,护送宇文泰成功突出重围。宇文泰得以安然脱险,而经此一役,宇文泰势力得以保存并发展,进而奠定基础,最终成就了北周的兴盛局面,李穆此功对当时局势影响深远。
在隋朝初建之时,尉迟迥发动叛乱,并派遣使者前来试图拉拢李穆。彼时,李穆之子李士荣极力劝说他参与叛乱,然而李穆坚守忠义,不为所动,果断地扣留了尉迟迥的使者。他以鲜明的立场坚决拥护隋文帝杨坚,全力支持其平叛行动。李穆此举有效地遏制了叛乱势力的蔓延,为隋朝顺利平定尉迟迥之乱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安定和平,其行为彰显出卓越的政治远见与忠诚的家国情怀,对隋朝初期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政治
隋朝初立,太史及一众重臣鉴于多方面因素力劝隋文帝杨坚迁都,杨坚却陷入两难境地,踌躇难决。值此关键之时,李穆独具慧眼且深谋远虑,毅然上表力陈迁都长安的诸多益处与必要性。
家族发展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对李穆极为尊崇,拜其为太师,给予他极为特殊的礼遇,赞拜之时无需自报姓名,彰显其地位。还赐给李穆实封成安县三千户食邑,其子孙哪怕尚在襁褓之中,亦皆被拜为仪同,一家之中手执象笏出任官职的子弟多达百余人,李氏家族一时之间贵盛无比,成为隋朝初期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个人荣誉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追随宇文泰期间因战功授都督,参与迎接魏孝武帝,封永平县子。大统四年(538年)救下落马的宇文泰,被封安武郡公,赐以铁券,恕其十死。建隋助力,封为太师。死后被杨坚追赠李穆使持节都督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区刺史。
人物关系
史书记载
民间形象
李穆在历史上以政治和军事才能著称,但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更多地与隋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和家族悲剧相关。
隋末《桃李章》中“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广泛传播,致隋炀帝猜忌李姓大臣,李穆家族因其地位显赫受关注。李穆之孙李筠死后,李浑为争嗣位求助妻兄宇文述并许以重酬,宇文述借杨勇关系助其得嗣。后因李浑未兑现贿赂,加之方士安伽陀预言,宇文述怀恨诬陷李浑谋反,炀帝命其查实,宇文述竟劝妹宇文氏作伪证,最终李浑被诛,家族32人受牵连。
最终李穆的后代因被诬陷而遭到灭门之灾,这一事件在民间被广泛传播,增加了李穆及其家族的悲剧色彩。
人物评价
人之所贵,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轻身命之重,济孤于难。虽复加之以爵位,赏之以玉帛,未足为报也。(北周宇文泰 评)
器宇弘深,风猷遐旷,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帅臣,才为人杰,万顷不测,百炼弥精。 (隋杨坚 评)
史臣曰:李穆、梁睿,皆周室功臣。高祖王业初基,俱受腹心之寄。故穆首登师傅,睿终膺殊宠,观其见机而动,抑亦民之先觉。然方魏朝之贞烈,有愧王陵;比晋室之忠臣,终惭徐广。穆之子孙,特为隆盛,朱轮华毂,凡数十人,见忌当时,祸难遄及,得之非道,可不戒欤。(唐魏征 评)
于、李之送往事居,有曲于此。翼既功臣之子,地即姻亲;穆乃早著勋庸,深寄肺腑。并兼文武之任,荷累世之恩,理宜与存与亡,同休同戚。加以受捍城之托,总戎马之权,势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卫难。乃宴安宠禄,曾无释位之心;报使献诚,但务随时之义。弘名节以高贵,岂所望于二公。若舍彼天时,征诸人事,显庆起晋阳之甲,文若发幽蓟之兵,叶契岷峨,约从漳滏,北控沙漠,西指崤函,则成败之数,未可量也。(唐令狐德棻 评)
参考资料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guoxue.2024-11-28
隋朝第一功臣李穆,历经四朝,从免死十次到免死百次!.今日头条.2024-11-29
《周书.李穆列传》.www.guoxue123.com.2020-01-13
《隋书.高祖本纪》.www.guoxue.com.2020-01-13
《隋书.炀帝本纪》.www.guoxue.com.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