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鸠(拉丁学名:Treron),为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动物的统称。绿鸠属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Louis Jean Pierre Vieillot)于1816年建立,因羽毛呈现独特的绿色而得名——这种色泽源于其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色素。该属物种可进一步分为长尾𫛭型、中尾型和楔尾型。多数绿鸠表现出两性异形特征,雄鸟与雌鸟羽色差异显著。现包含30个物种,在中国有8种。绿鸠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

绿鸠为树栖性鸠鸽类,嘴形较厚。体羽以鲜绿色或黄绿色为主,背部常具紫色或栗色块斑。翅上有1~2个黄色横斑,翅稍尖长,第3枚初级飞羽的内翈多具凹入处。尾形多样,多呈圆状。跗跖粗短,显著短于中趾,上部被羽,趾基宽阔且两侧皮稍扩张。绿鸠通常群居,繁殖期可见成对活动。绿鸠以各类水果、坚果和/或种子为食,栖息于树木中,适应多种森林生境。中国的八种绿鸠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类与命名

绿鸠属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Louis Jean Pierre Vieillot)于1816年建立,因羽毛呈现独特的绿色而得名——这种色泽源于其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色素。模式种为厚嘴绿鸠(Treron curvirostra)。属名源自古希腊语"trērōn"(意为"鸽子")。根据尾羽形态,该属物种可进一步分为长尾𫛭型、中尾型和楔尾型。多数绿鸠表现出两性异形特征,雄鸟与雌鸟羽色差异显著。现包含30个物种,在中国有针尾绿鸠(Treron apicauda)、楔尾绿鸠(Treron sphenurus)、厚嘴绿鸠(Treron curvirostra)、灰头绿鸠(Treron pompadora)、橙胸绿鸠(Treron bicinctus)、黄脚绿鸠(Treron phoenicoptera)、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和红顶绿鸠(Treron formosae)8种。

外形特征

树栖性鸠鸽类,嘴形较厚。体羽以鲜绿色或黄绿色为主,背部常具紫色或栗色块斑。翅上有1~2个黄色横斑,翅稍尖长,第3枚初级飞羽的内翈多具凹入处。尾形多样,多呈圆状。跗跖粗短,显著短于中趾,上部被羽,趾基宽阔且两侧皮稍扩张。

绿鸠属的代表动物:针尾绿鸠(Treron apicauda),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为32cm~37cm。头部和颈部为草绿色并沾有黄色,颈后部至背上部呈灰绿色。上体呈暗草绿色,并具有蠹状细斑,上体后部缀有黄色。两翅及大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缘均为黄色。尾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沾有绿色。下体呈绿黄色,胸部为棕橙色针尾绿鸠通常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阔叶林中,喜结群活动。主要以榕树的果实和各种酱果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云南省的西部、南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区。

分布范围

绿鸠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针尾绿鸠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楔尾绿鸠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自治区红翅绿鸠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至中国台湾省等地;红顶绿鸠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黄脚绿鸠主要分布在云南;厚嘴绿鸠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省灰头绿鸠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橙胸绿鸠主要分布在海南。

生活习性

绿鸠通常群居,繁殖期可见成对活动。这类鸟类偏好远离人类的自然生境,但近年也出现在城镇边缘与人类共栖。绿鸠以各类水果、坚果和/或种子为食,栖息于树木中,适应多种森林生境。

生长繁殖

巢穴由树枝构筑,形似普通鸠鸽科,多建于12-20英尺高的树上,羽色与树皮形成保护色。印度拉贾斯坦邦曾观测到一巢筑于苦楝木(Neem),与鸟体颜色完全融合。筑巢后4-5天产卵,孵化期15-17天,早成雏由双亲共同哺育。

保护级别

中国的八种绿鸠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Treron Vieillot, 1816.GBIF.2025-05-30

绿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5-05-30

Treron.ITIS.2025-05-30

Treron.mindat.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