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喙菊(学名:Heteracia szovitsii)是菊科异喙菊属的被子植物门,主要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高加索、伊朗、西亚、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其茎直立,少分枝,果期6-9(12)毫米,舌状小花黄色,多数。
植物简介
种中文名:异喙菊
种拉丁名:Heteracia szovitsii Fisch. et C. A. Mey.
种别名: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异喙菊属
属拉丁名:Heteracia
族中文名:菊苣族
族拉丁名:LACTUCEAE Cass.
𫚪亚科拉丁名:CICHORI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来源
【Ind.sem.Hort.Petrop 1: 29. 1835】
中国植物志:80(1):300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40)厘米。茎直立,少分枝,或自基部有铺散的分枝,分枝不等二叉状,全部茎枝无毛。根细,垂直直
伸。基生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包括叶柄长3—8厘米,宽o.5—1.5厘米,边缘有锯齿至羽状浅裂或羽状深裂,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茎生叶长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一7厘米,宽5一15毫米,基部无柄,箭头状抱茎或半抱茎,边缘全缘或有小锯齿;全部叶两面无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或单生枝叉处,但无花序梗或有极短的花序梗,或少数头状花序沿茎成穗状花序式排列,无花序梗,果期6—9(12)毫米。总苞钟状;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2—5枚,内层8—10枚,披针形,草质,基部连合。舌状小花黄色,多数。外层瘦果宽,倒卵形,灰褐色,压扁,边缘有翅,顶端有短喙,喙长o.8一1.8毫米,喙顶无冠毛;内层瘦果脱落.细长,长圆柱形,上部被瘤状或鳞片状突起,上部急狭成长8毫米的长喙,喙顶有长4—5毫米的白色冠毛。花果期4—6月。
产地分布
分布新疆(乌鲁木齐市、沙湾市、奎屯市、玛纳斯县)。生于荒漠或半荒漠。俄罗斯(欧洲部分)、高加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亚及伊朗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地区。
参考文献
Heteracia szovitsii Fisch.Et C.A.Mey.In Ind.sem.Hort.Petrop l:29.1835; DC.,Prodr.7:178.1838;Jaub.Et Spach,111.P1.Orient.3:125.1847—1850; Ledeb.,一级方程式锦标赛.Ross.2:830.1845—1846;Boiss.,F1.Or.3:724.1875;Vass.In URSS 29:591.1964;中国高等植物图鉴4:671,图6756.1975;中国沙漠植物志3:414. 1992.——H.Szovitsii Fisch.Et C.A.Mey.Var。Epapposa Rgl。Et Smalh.In Act. Hort.Petrop.6:329.1878.——H.Epapposa (Rgl.Et Smalh.) M.Pop.B Тр.Узб. Гос.Унив.Сер.Виол.14:88.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