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懿梅,女,1971年11月生,四川省大竹县人(出生于霍城县芦草沟乡),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土壤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生态环境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研究。黄懿梅教授参编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和担任《环境生物学试验技术》教材的副主编。她主持了校级教改项目3项,参加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并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了教改论文2篇。她的教学成果获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和一等奖2项(第五)。
个人经历
1994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
1994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任教。
1996-200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读在职硕士研究生,2000年7月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2002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
2006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
2007年4-12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4月,分别获得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项目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在奥地利森林、自然灾害与景观联合研究与培训中心(BFW)的土壤生物室学习与参与“欧洲氮素”欧洲第六届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
2019年1月,黄懿梅被提升为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研究。评价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秦岭山区的面源污染,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转化的微生物机理;研究农林废弃物堆肥化中保氮提质措施和机理。具体工作:
1.围绕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梯田和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尤其是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明确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有机氮转化的微生物机理;分析了退耕还林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秦岭北麓种植业对地面水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持的机制,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针对农林废弃物堆肥化中氮素损失和周期较长的问题,研究物料配比、调理剂和微生物菌剂的保氮提质机理。确定了主要农林固体废弃物堆肥化的工艺,揭示了几种添加剂保氮提质的微生物机理,为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开设课程
黄懿梅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本科生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和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她还为博、硕士研究生讲授环境污染化学、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环境生物学等课程。
学术成果
致力于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参加陕西省科技攻关课题“城市生活垃圾生物降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杨凌示范区科技推广专项“畜禽粪便高效无害化与资源化生物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学科领域前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生物学质量的响应及评价”、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桥山地区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演变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畜禽粪便的工厂堆肥化与商品化研究”和“农业固体废物高温堆肥化中碳、氮转化的微生物机理研究”2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目前主持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启动专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氮素转化的微生物机理”;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等课题研究工作。
先后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环境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水土保持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校内教材5部,参编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环境监测》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工程技术手册》以及校内教材2部。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7074):黄土高原土壤固碳微生物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2019.01-2022.12。主持
2.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项目:陕北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评价,2018.01-2019.12。 主持
3.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61461KYSB20170013-1):气候变化对中国黄河中游和塞尔维亚萨瓦河流域农业水土环境影响评估及适应对策。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