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体(Economic Agent),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承担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经济主体分为企业、个人、政府三大类。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政府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也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微观经济主体是指依托于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独立地位、自身利益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的经济活动参加者。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依托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有三类,即企业、农户和居民。
从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到,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总和,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居民户、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的。正是微观经济主体各自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的联结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循环运动的过程,其次,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将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努力。
宏观经济主体
分类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为企业、个人、政府三大类。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政府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也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经济资源(如商品和服务、生产要素)在经济主体之间相互流动,构成了经济运行过程。在经济运行过程屮,这些经济资源在经济主体之间相互流动,并形成经济运行的载体。这些载体可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载体、基本的和派生的载体。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信息和证券(货币资金、债券、股票等).其屮,劳动力、物质产品、服务、货币资金和信息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载体,股票、债券、基金券等各种有价证券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是在基本载体的基础上派生的。在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之间形成经济联系,并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制约。
基本联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四个基本环节寓于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经济运行之中。在经济运行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从生产和技术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投入产出关系;从市场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供需和交易关系;从财务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收入支出和债权债务关系。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要具体描述各个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并不妨碍用抽象的方法,从经济主体之间最基本的经济联系入手,展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主要经济联系。
个人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参与者。个人拥有或控制对企业有用的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可分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当然,每种资源又可分为许多种类和等级。劳动力的类别可以从清道夫到外科医生;资本物品的范围则可以从扫帚到电子计算机。大多数人都拥有可供出售的劳动力资源,许多人拥有资本或自然资源,企业通过租、借或购头等方式,把它们作为投入用于生产过程。个人通过出售这些资源而得到的收入称为企业对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对个人来说,这笔收入就可用来满足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首先,有一个商品市场,产品和服务就在这里买卖;其次,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就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些关系见图1,它说明市场经济中收入、产出、资源和生产要素支付的循环流动。
在图1顶部的商品市场中,个人为了满足其消费需要而对商品和服务提出需求。他们通过在商品市场中为这些物品和服务出价,而让这些需求为人所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对这些需求做出反应,即向市场供应这些物品和服务。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供给的条件,而消费者的选择和支付能力则决定需求条件。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出售的价格和数量。在商品市场里,购买力(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现)从消费者流向企业;同时,物品和服务按相反方向流动,即从企业流向消费者。
在图1底部的生产要素市场中,个人是要素市场的供给者。他们向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以便企业用来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企业通过在要素市场上出价的高低来表明自己需要这些投入要素的迫切程度。货币的流动是从企业到个人,而生产要素则从个人流向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在这个市场里确定的。
在图1的中部显示政府与个人、企业及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赖。在经济运行中,政府不仅是调控者,也是参与者。从与其他主体的经济联系来看,政府主要是通过收入、支出参与经济运行。政府收入主要来自其他主体交纳的税金,通过资金市场筹集或由其他主体投资认购的债务收入,以及国有资产收益等。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向其他主体的转移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以及偿还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等。政府通过收支活动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的这些联系,比较集中地表每年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中。政府收支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及其活动内容,政府还通过行政、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对其他经济主体以及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控制,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循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成为调节货币和资源流动的信号。例如,20世纪80年代微机行业较高的价格和利润,就是告诉生产者要增加生产,以更多的产品供应商品市场。为了增加微机产量,就需要有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为此,企业就提高要素市场中相关资源的价格,即向资源拥有者发出信号,让他们知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资源就会从其他行业转移过来,从而导致微机工业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第一年,这一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微机价格大幅度下跌。尽管总销售量增加了,但每台计算机的利润却减少了,有的企业只好力求把总利润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消费者因得到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的计算机而大大受益。
在这种循环流动的市场经济里,个人、企业和政府相互依赖,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他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例如,在市场上,一个人的劳动要有价值,必须有企业愿意雇用他;同样,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有消费者想购买它的产品。结果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一一种动力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他们都能自愿参与,因为他们都能从参与中得到自身所需要的某些东西,实现某些目标。
微观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单元,一家企业、一个居民户、一家农户,它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行为特征。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市场中进行,其活动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市场的制约。这种基于千百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各自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的联结共同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
微观经济主体是指依托于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独立地位、自身利益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的经济活动参加者。微观经济主体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基本单位具有独立地位和自主活动能力。例如,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决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拥有的资源决定生产什么农产品;居民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决定购买什么商品和服务。二是这些基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托于市场而进行。例如,企业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各种资源,加工成产品之后,通过市场销售其产品;农户在市场上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并在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居民通过市场将自己的劳动转换成个人收入,并在市场上用收入购买各种消费品和服务。
分类
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依托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有三类,即企业、农户和居民。
企业
企业是从事经济活动最普遍的一类社会经济组织,也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单元。企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一方面它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某种特定的物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执行不同生产经营职能的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企业的规模越大,产品越复杂,众多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就越重要。企业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某种经济活动,而在企业内部又依靠劳动者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单位的基本特征。
企业不仅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单元,而且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社会经济性质,这取决于其所有制形式。根据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可以将企业分为国家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的行为机制、行为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又具有市场主体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它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
农户
农户也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农业领域。农户之所以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中国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内部结构特征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在这种结构中,农户与集体缔结承包契约、接受集体经营层次的统一调节和服务,并在履行一定经济义务的条件下,成为一个与集体经营层次相区别的经营层次或经营主体。农户不仅具有日常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性,而且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自负盈亏。在与集体发生纵向承包关系的同时,农户又独立地通过市场与其他经济单位发生横向的经济联系,其生产和经营也主要是面向市场的。中国的农业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农户的数量很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关系的日趋发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户正日益成为市场活动的重要主体。
虽然农户也同企业一样,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性质,但它与企业又有所区别,农户作为中国生产力的组织单位,主要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现。大多数农户的生产活动,仍然是按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的自然分工这样一种前工业化的劳动方式为基础的,这与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组织的工业企业相比,其内部分工和协作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此外,农业生产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当农户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就会出现新的生产的组织方式,演进为以农业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企业形态,即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不同于农产,这需要从企业的角度加以分析。
居民
居民或个人也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与企业和农户相比较,居民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却是不同的。企业和农户是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而居民却并不是一个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居民通过市场将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提供给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取得个人收入,然后又通过市场将收入从生产经营者那里交换成所需的消费品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户的经济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它即包括了直接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了直接生产和经营范围之外的居民的经济活动。在理论分析中,将这两方面的活动分开,把后者归于居民经济活动。这样的划分不仅有助于把握直接和非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两类经济活动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把握不同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
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多种类型主体参与的十分复杂的循环运动系统。在这里,我们考察一个简单的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
在市场经济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数量很多,但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劳务的消费者,另一类则是产品、劳务的提供者。这就形成了需求和供给这两股基本力量。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是消费者,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消费产品和劳务而能够生存下去。对于作为消费者的人,现代经济学称之为居民户(或家庭),因为每个人都可视为居民户的成员。居民户要消费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必须将自己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上交换,得到收入,再用这些收入购买所需要的产品、劳务进行消费。居民户的集合是消费的需求方,而企业和农户的集合则是消费的供给方。企业和农户在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得到收入,再用这些收入购买生产要素。居民户和农户的行为在市场上相互联结,使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个居民的收入并不全部用以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储蓄;企业也不都是生产消费品,还有一部分生产生产资料。于是在经济活动中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商企业,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居民尸的暂时不用的收入汇集起来,转化为工商企业所需的投资功能,使经济活动得到运转和延续下去。
从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到,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总和,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居民户、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的。正是微观经济主体各自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的联结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循环运动的过程,其次,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将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努力。
相关数据
2024年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同比增长3.93%,10余年间增长超4倍。
从行业分布看,以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集中了大量民营经济主体,占本行业经营主体的比重分别为99.2%、99.09%、97.97%和97.38%。批发和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民营经济主体占比高反映了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中国在新基建、智能交通、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为物流行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民营经济主体占比较低,分别为74.8%、80.41%、89.24%。
参考资料
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已达1.8亿户.百家号.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