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公元1032-1078),字道原,高安市(即今江西高安)人,祖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生于赵祯明道元年(1032),卒于赵顼元丰元年(1078),享年47岁。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初任邢州钜鹿县主簿,迁升晋州和川县令。后得到司马光赏识,升迁为著作佐郎,加入《资治通鉴编修班底。官至秘书丞。

刘恕是《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历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

人物生平

少年聪敏

刘恕,刘涣(与欧阳修同年进士)之子。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八岁时,家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他立刻举《论语》“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对,一座皆惊,可见他幼时即已熟读经书。十三岁时,他想应制科考试,一次他去拜宰相晏殊,向他请教,反复诘难,连这位著名的词人也被问住了。

名动京师

赵祯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当时皇帝有诏,能讲经义的考生另外奏名,应诏的只几十名。主考官赵周翰向刘恕提了二十几个关于《春秋》和《礼记》的问题,他对答如流,先谈注疏,再列举先儒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考官大为惊异,遂他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为高等,但廷试却没有考中,便再让他到国子监试讲经书,又列为第一,一时名动望洋兴京师。

进入仕途

初任邢州钜鹿县主簿,迁升晋州和川县令。

编撰史书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始修《资治通鉴》,赵曙命他自选馆阁英才当助手,笃好历史学的刘恕首先入选,加入《资治通鉴》编修班底,升迁为著作佐郎,专在史局修书。

司马光遇纷错难治者,常要询问刘恕。刘恕本人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协修者除刘恕外,还有刘攽范祖禹等人,以刘恕出力最多。全祖望曾作《通鉴分修诸人考》说道:“温公平日服道原,其通部义例,多从道原商;故分修虽止五代十国,而实系全局副手。”并考证出,刘恕负责五代史部分。

在家修书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刘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请求到南康区(今江西九江庐山市)监酒税,归养自己的父母。熙宁末年,刘恕改任秘书丞,赐五品服色,诏他在家修书。

返回故乡

熙宁九年(1076年)不远千里,刘恕风尘仆仆前往洛阳市。当天秋天,从洛阳返回高安途中,刘恕不幸遭母丧,悲痛欲绝,兼之一路风寒,不久就得了风挛疾,右手足偏瘫

染病去世

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年仅四十七岁。其父刘涣将他葬于星子城西。

元八年(1092年)十一月,儿子刘羲仲将刘恕迁葬于江州德化县(今九江市)之龙泉。黄庭坚在《刘道原墓志铭》写道:道原天机迅疾,览天下记籍,文无美恶,过目成诵。书契以来,治乱成败,人材之贤不肖,天文地理氏族之所自出,口谈手画,贯穿百家之记,皆可覆而不谬。初仕年十八,名重诸公间,负其才不肯折节下人,面数人短长,不避豪贵,诸公皆籍其名,亦不好也。为吏发强老奸宿负,必痛绳治之,一时号为能吏者,多自以为不及也。

身后故事

元丰七年,刘恕去世后的第七年里,《资治通鉴》正式编撰完成。朝廷追录他的功劳,让他的长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次子刘和仲有超轶材,作诗清奥,刻厉欲自成家,为文慕石介,有侠气,亦摎死。

亲属成员

有二子,长子刘羲仲,长于历史学;次子刘和仲,长于诗文。

人物评价

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当今史学无能出其右者。刘恕专精史学,为众所推。恕博闻强记,尤精史学,举世少及。前世史自司马迁所记,下至周显德之末,简策极博,而于科举非所急,故近岁学者多不读,鲜有能道之者,独道原笃好之。为人强记,纪传之外,闾里所录,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诸掌,皆有稽据可验,令人不觉心服。(司马光评)

光朝夕所与切磋琢磨者,乃刘攽、刘恕、苏轼、苏辙之徒而已。(王安石评)

博学强记,通三坟、五典、春秋战国史记,下至五代十国分裂,皆能言其治乱得失,纪其歳月,辨其氏族,而正其同异。上下数千载,如指诸左右。其为人刚中少容,是是非非,未尝以语假人,人病之。(苏辙评)

道原为人重意义,急然诺。道原为人强记,纪传之外,闾里小说,下至稗官杂说,无所不览。其谈数千载间事,如指诸掌。道原终身不治他事,故独以历史学高一时。道原为人刚毅,一毫不挫于人。呜呼道原,博学强识。海涵地负,富有万物。人所难能,不降色辞。中道而殒,鲜克知之。精明在上,体魄在下。刻诗墓前,以诏观者。(范祖禹评)

道原,高安刘氏,讳恕,博极群书,以史学擅名一代。道原天机迅疾,览天下记籍,文无美恶,过目成诵。书契以来,治乱成败,人材之贤不肖,天文地理氏族之所自出,口谈手画,贯穿百家之记,皆可覆而不谬。初仕年十八,名重诸公间,负其才不肯折节下人,面数人短长,不避豪贵,诸公皆籍其名,亦不好也。为吏发强老奸宿负,必痛绳治之,一时号为能吏者,多自以为不及也。(黄庭坚评)

其父道原面数人短长,不避权贵,群居聚语,是是非非,公无所隐。闻者至心掉手失,掩耳疾走,而略不以为意,卒穷以死,而天下归重焉。(陈师道评)

刘凝之与其子道原之词,所谓廉洁不挠,冰清而玉刚者也。盖君父子博极群书,道原尤精历史学,而皆耿介守义,不偶俗以没,世慕而伤焉。(晁补之评)

余既慕公之义,而望其眉宇,听其论议,其是非予夺之际,凛然可畏而服也。刘君之贤,非独其信道笃,立心刚,博学洽闻之所致,是得父之风烈焉。道原廉介刚直,其仕必欲达其道,不以一毫挫于人者也。方其激于义而作,虽足蹈坎井,手揽兕虎,视之若无见,虽古烈士或愧焉。平居自负经济,大约视其为吏,则严簿书,束吏胥,抚鳏寡,绳豪猾,纎悉曲当,皆可为后世法。其学自书契以来,以至于今,国家治乱,君臣世系,广至于郡国山川之名物,详至于歳月日时之后先,问焉必知,考焉必信,有疑焉必决,其言滔滔汨汨,如道其里闾族党之事也。其着书有疑年谱、年谱略、通鉴外纪、十国纪年,惟十国纪年先成,世传之,世以比迁、固、歆、向,公亦自以不愧,自范晔以降不论也。当时司马光、欧阳文忠号通历史学,贯穿古今,亦自以不及而取正焉。(张耒评)

博极群书,兼该百家,得六经之体要,而不为章句。特以春秋之旨,正褒贬,辨邪正,笃名教,厉风节,贱功利,尊王道。其文玉雪崭崭然,不可溷浊者,史官之学也,刘道原是已。 惟庐山刘道原之为人,贤饥寒而不得衣之食之者。(晁说之评)

刘道原日记万言,终身不忘,壮舆亦能记五六千字。(朱弁评)

范淳甫学问修身固好,若造理与立事则未至,盖气质弱于刘道原。(马永卿评)

刘道原博极群书,以为古无三皇五方上帝、三王、五伯之数,其辨甚悉。(胡宏评)

凝之之为父,道原之为子,其高怀劲节,有若欧、马、苏、黄诸公之所道,是可谓一世之人豪矣。(朱熹评)

刘恕之通鉴外纪,其学浅狭,不足取信。(罗泌评)

孟子、檀弓、孟子、刘向班固赵岐、司马公、刘道原,皆非无稽而妄作者,记事参错,虽道原亦不能无疑。诸生论古人于数千百载之间,皆有以祛其妄而辨其惑,传道之次,所当尤谨焉者。(薛季宣评)

高安三刘先生,风节文学,炫烂古今,死而不磨。(幸元龙评)

惟公博学足以通天人,精识足以达今古,穷经防史,贯穿该洽。方将大包宇宙,细入毛发,作为一家之书,以统天人之纪,合今古之变。虽十未成一二,蓋可谓儒者之高选,当世之独步矣。而其耿介劲特,不谐流俗,竟以此不取美官,而中道天命,岂天亦忌其名耶?以名父为父,以名子为子,高节一门,流馨千祀。韔防恩分符,实守公之里,乃新祠宇,以与是邦之士共景仰焉,庶来者或企慕其万一乎!妥灵有祭,不敢不恪。尚飨!(陈韔评)

恕为人彊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有历史学。(章定评)

恕为人强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有史学。(王称评)

刘道原博极群书,始跻斯列,若兹清品,宁及凡流。(黄震评)

刘恕为人强记,于书无所不览,有史学。(祝穆评)

况文章如黄庭坚,犹屑坐曹;而学问如刘道原,甘且典务。(方光焘评)

贵而能贫,张文节、司马公有焉。能贱而有耻,刘道原、陈无己有焉。(王应麟评)

宋初以明经进士,则崔颐正。以九经及第,则孔维。辨析经疑,讲明易卦,有若冯元。先列注疏,断以已意,有若刘恕。至若经义名斋,有若胡安定。经术传授,有若蔡端明。此明经中尤表表者。(胡次焱评)

作通鉴,刘道原之力居多,而是非予夺一出光手。(黄仲元评)

道原以历史学自名。(周密评)

为人强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谢维新评)

司马光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金履祥评)

刘恕有学问,性正直。(蔡正孙评)

如刘道原者,冐原讲证结,乃宋末剽窃敷演,所谓经贼之,不能尽革。(程端礼评)

恕为人重意义,急然诺。笃好史学,自司马迁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脱脱等评)

刘道原为人刚毅,时王介甫权震天下,人不敢忤,愤愤不少屈。(张光祖评)

潜心书史,发奸摘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博学能文。(《大明一统志》评)

善说经义,尤精历史学。(张鸣凤评)

宋儒中有史学者,尝著自讼文,以为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其悔过之勇,自知之明,实前贤之高尚。(陆深评)

若宋之陈巽、刘恕,国朝之余鼎,皆星子产也,而又乌知今则无耶?(孙承恩评)

刘道原恕日记万言,终身不忘。(何良俊评)

宋世号称文盛,当时能读史者,独刘道原。(归有光评)

博学强记,笃好史学。(凌迪知评)

诸史之文,汪洋浩瀚,材质所诣,咸自名家。有博于正史者,有博于杂史者,有博于古史者,有博于今史者。左氏、马迁、班固、范晔诸人,博于正史者也。刘向崔鸿、髙峻、乐史诸人,博于杂史者也。谯周苏辙、刘恕、罗泌诸人,博于古史者也。蒋乂苏冕王珪李焘诸人,博于今史者也。(胡应麟评)

日记万言,终身不忘。(彭大翼评)

史氏之难也,庐陵郡涑水河五百年不易遘,刘道原、徐无党之流,天亦靳而生之耶?(钱谦益评)

先生强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精历史学。(黄宗羲评)

刘恕字道原,以史学自名。(潘永因评)

发强擿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恕为人重意气,急然诺。(《御定孝经衍义》评)

刘恕少颖异,书过目成诵。(陈梦雷评)

性喜读书。(金鉷评)

朱祁镇时为巨鹿县主簿,发奸摘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畿辅通志》评)

三世并刚直有史才,而恕最优,司马光称其博闻强记,细大之事皆有依据,诚公论也。(纪昀评)

和川令刘恕,博闻强记,于史学尤精。(毕沅评)

为和川令,发强摘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出知翁源县,居官卓然有声。(《大清一统志》评)

主要影响

史学

《资治通鉴》

1.确定编修义例

刘恕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都反对在《春秋》笔法上下功夫。但是,对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之际,几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强拔一国谓之正统,余皆指为僭伪”的主张提出了异议,主张“其臣子所称,亦从而称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破除“兴于汉儒”的所谓“正统之论”。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以前,司马光虽然独立写成了秦以前八卷,但是关于全书的书法义例还未做过细致的考虑,只是与刘恕反复讨论,才明确定下来。

2.修魏晋南北朝和五代“长编”

刘恕在《资治通鉴》书局十三年,主要是做“长编”工作。多数学者认为《通鉴》设局编修19年之久,中间人事屡有变动,因而在不同时期的分工是有变化的。刘恕是一个通史之才,他不仅专长魏晋南北朝史,而且他还著《十国纪年》,说明他对五代十国十国的历史也有专长,因而完全有能力负责五代“长编”属草工作。司马光说:“梁以后者与道原。”说明刘恕确实承担了五代“长编”。

3.考证史实

司马光曾在《刘道原十国纪年序》中特别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刘恕考证功夫之深。此外,从《资治通鉴考异》中看,直接标明刘恕的考证成果地方也甚多。唐末五代总计就有五十多处是采用刘恕的考证成果。而直接用了刘恕研究成果,未做任何标明的地方更多。刘恕对传统之说三皇五方上帝、三玉的存在与否有质疑,他以为“《诗》《书》,孔子刊定,皆不称三皇、五帝、三王”。此外,他在考证基础上还做了独具新见的分析。比如:关于均田制问题,他分析说:“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生,官无闲田,不复给受,故田制为空文。《新唐书·食货志》言: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其意似指以为井田之比,失之远矣。”把均田现象的产生,放在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与战争和平、人口多少紧密联系起来,而不看成是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左右的简单的政治现象,这比欧阳修把均田比作井田的见解更胜一筹。

《通鉴外纪》

刘恕大胆而慎重地写了《通鉴外纪》,从而为后人保留了许多有价值、成系统的上古史材料。《通鉴外纪》是编年体史书,总计十卷,并且记述了上古伏羲以来至周戚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历史包括包牺以来纪一卷,夏纪、商纪共一卷,周纪八卷,具体来说,卷一为包牺以来纪,记叙包牺氏、炎帝黄帝、帝尧、帝舜即上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卷二为“夏商纪”,夏纪记载了从禹以来十七君、十四世,至架亡四百三十二年的史事,商纪则载自成汤灭夏以来三十君、十七世,吃帝辛玉六百九十二年的历史,卷三至卷十为“周纪”,记载了武王伐纣东周战国前期的历史。西周共和以前,载其世次,自共和元年至周戚烈王二十二年则编年纪事,凡四百三十八年。

轶事典故

博学通史

刘恕在学术研究上很严谨,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历法、地理、官职、族姓以及古代官府文书等。为了获取书籍,他不惜长途跋涉数百里,亲自前往阅读并手抄,其勤奋程度到了几乎忘记饮食的地步。在与司马光一同游览万安山时,刘恕对路旁石碑上记载的五代十国时期不为人知将领的生平了如指掌,经考证,他所言非虚,显示了其深厚的学识。

面折安石

刘恕与司马光一样,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尽管王安石曾因赏识刘恕的才华,想邀请他参与编纂《三司条例》,但刘恕以不擅长理财为由婉拒。后来,当吕诲因反对新法而被贬至邓州市时,刘恕在与王安石的会面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新法不得人心,因此与王安石断绝了关系,他的坚定立场受到了时人的尊敬。

封还衣袜

尽管家境贫寒,刘恕却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熙宁九年,刘恕从洛南县返回时正值寒冬,家中缺乏御寒之物。司马光赠予他衣物和被褥,刘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勉强接受,但在到达颍州区后,他将这些物品包裹好,全部归还给了司马光。

好攻人恶

刘恕喜欢指出他人的缺点,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自我反省,认为自己一生中有二十个过失和十八个蔽端,并撰写文章以自警,但这个习惯始终未能改变。

创作特点

刘恕治学十分严谨,坚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取舍史料,重视调查实物资料,善用新发现的碑文,“正旧史之失”。

参考资料:

研究书目

宋史

苏东坡新传

宋元学案

《四库全书目录新编》

宋稗类钞

主要作品

刘恕单独完成了魏纪、隋纪和五代十国各纪共135卷,占《资治通鉴》的45%。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尊称刘恕为《资治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刘恕另撰有《通鉴外纪》10卷,《十国纪年》42卷,《通鉴外纪目录》5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宋史(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微信读书.2024-11-22

三刘家集.番茄小说.2024-11-29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四册).豆瓣读书.2024-11-29

范太史集.番茄小说.2024-11-29

山谷集(集部-39).豆瓣读书.2024-11-29

景迂生集.豆瓣读书.2024-11-29

曲洧旧闻.微信读书.2024-11-29

元城先生语录 刘先生谭录 刘先生道护录.豆瓣读书.2024-11-29

简明中国古籍辞典.豆瓣读书.2024-11-29

路史.豆瓣读书.2024-11-29

宋诗钞:浪语集钞.微信读书.2024-11-29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豆瓣读书.2024-11-29

东都事略笺证.豆瓣读书.2024-11-29

黄氏日抄.豆瓣读书.2024-11-29

古今事文类聚(五册).豆瓣读书.2024-11-29

本堂集.番茄小说.2024-11-29

困学纪闻.豆瓣读书.2024-11-29

梅岩文集.番茄小说.2024-11-29

四如集.番茄小说.2024-11-29

齐东野语.豆瓣读书.2024-11-29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豆瓣读书.2024-11-29

元史.微信读书.2024-11-29

诗林广记.豆瓣读书.2024-11-29

畏斋集.番茄小说.2024-11-29

宋史(全四十册).豆瓣读书.2024-11-29

言行龟鉴.豆瓣读书.2024-11-29

大明一统志.番茄小说.2024-11-29

桂胜.番茄小说.2024-11-29

燕闲录.番茄小说.2024-11-29

文简集.番茄小说.2024-11-29

何氏语林.番茄小说.2024-11-29

震川先生集.番茄小说.2024-11-29

万姓统谱.番茄小说.2024-11-29

华阳博议.番茄小说.2024-11-29

山堂肆考.番茄小说.2024-11-29

牧斋有学集.番茄小说.2024-11-29

宋元学案.番茄小说.2024-11-29

宋稗类钞.番茄小说.2024-11-29

御定孝经衍义(2册).豆瓣读书.2024-11-29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豆瓣读书.2024-11-29

雍正广西通志.番茄小说.2024-11-29

畿辅通志(全八册).豆瓣读书.2024-11-29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豆瓣读书.2024-11-29

续资治通鉴.豆瓣读书.2024-11-29

大清一统志(全十二册).豆瓣读书.2024-11-29

你所不知道的《资治通鉴》幕后推手.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2

苏东坡新传.微信读书.2024-11-22

宋元学案.微信读书.2024-11-22

四库全书目录新编.微信读书.2024-11-22

宋稗类钞.微信读书.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