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寺(REN SHOU TEMPLE),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始建于1656年,是佛山清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1669年,僧人玉琳重修仁寿寺。1958年,仁寿寺先后被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和分析仪器厂等工厂占用,寺内所有宗教用品及佛像由市博物馆收藏。宗教活动亦停止。1993年12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将仁寿寺如意宝塔和周边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归还佛教团体使用,并成立“重修仁寿寺筹备委员会”。2012年,佛山市政府决定将仁寿寺面积从19亩扩至45亩。2014年初,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奠基。2016年7月15日,大雄宝殿升梁,标志着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6月24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仁寿寺改建工程专题视察。
仁寿寺内有如意宝塔、五方佛殿、仁寿野生灵芝等景点。仁寿寺曾获“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1656年,仁寿寺开始建造。1669年,僧玉琳重修仁寿寺。1851年,仁机受佛镇官绅道俗的邀请重修仁寿寺,他沿门募化,当年就完成重修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仁寿寺虽然寺地荒芜,但宗教活动还是照常,举行一些小型法事。1958年,仁寿寺先后被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和分析仪器厂等工厂占用,所有殿堂屋舍改观,大雄宝殿改作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的灯饰制作车间。寺内仅剩的两名僧人静持与守经迁出,一名由其亲属接去供养,另一名搬至万真观城隍殿借住。寺内所有宗教用品及佛像由市博物馆收藏。宗教活动亦停止。
1993年12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将仁寿寺如意宝塔和周边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归还佛教团体使用,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并成立“重修仁寿寺筹备委员会”,礼聘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为筹委会名誉主任和顾问,重修仁寿寺。2002年5月,明生大和尚受政府和四众弟子邀请驻锡仁寿寺,主持重建工作。2003年11月,仁寿寺新大雄宝殿落成。
2012年,佛山市政府决定将仁寿寺面积从19亩扩至45亩。2013年3月1日,佛山市启动佛山仁寿寺改造提升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收到7份有效设计方案。5月,结合市民投票和专家意见,最终确定7号方案胜出。7号方案的设计理念为“山高佛为峰,水清禅入境,林幽心无尘,莲香法华生。”以昙摩耶舍开坛讲经佛教初传佛山为历史主题,以《妙法莲华经》为思想主题,以佛山“因佛而名”为城市形象主题,打造佛山城市新地标。
2014年初,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奠基。项目高标准规划,目标将仁寿寺提升为禅城区佛教文化重要载体和高水平地标式建筑,并与佛山祖庙、岭南天地、梁园、南风古灶携手创建国家5A级景区。2016年7月15日,大雄宝殿升梁,标志着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2022年6月24日,为进一步了解仁寿寺改建工程进展情况,推动尽快完工开放,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东涛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视察。
所处位置
仁寿寺位于禅城区市禅城区祖庙路。
建筑结构
仁寿寺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灵鹫塔殿为中轴线呈对称式布局,进山门左侧自西而东依次有六字真言塔、仁寿寺塔、鼓楼、客堂、伽蓝殿、普贤殿、祖师殿、功德堂、方丈室,右侧自西而东依次为六字真言塔、吉祥佛塔、钟楼、客堂、药王殿、文殊殿、僧舍。整体建筑风格为唐风,中轴线上的建筑为全木质结构,僧房和客堂等附属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屋顶造型丰富,有庑殿、悬山、硬山、歇山、攒尖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在现代的传承。
仁寿寺建筑样式丰富,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等形式,项目规格高、用材大、技术要求严谨。
主要景观
如意宝塔
仁寿寺塔又名如意宝塔,建于民国中叶,位于山门入口左侧,佛塔形制和创建过程都呈现了汉藏佛教文化融合的典型特色。
仁寿寺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塔,以钢筋混凝土建造,通高25米,塔心有楼梯可达顶层。初建时塔全体白色,后二层以上涂上了红色涂料。塔的每一面皆设有券拱门,但大都为假门,仅留有少数门通风透光。第二层开始每一层皆有出檐,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下铃儿花形铃铛,共48个,转角处装饰金色卷草纹。第三层有石刻藏文匾额“如意宝塔”,为诺那活佛所题写,其两侧石碑、藏文皆为消灾除难的观世音六字心咒、大日如来本尊长咒等咒语。塔顶为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飞檐重叠,正中刹杆着三重相轮。佛塔各层面大小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呈锥形,红色塔身黄色琉璃瓦。
五方佛殿
仁寿寺左侧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大殿按藏传佛教特色摆设,供奉着金光闪烁的“五方佛”。古大殿前有一对石柱,镌刻着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对联“经驮白马锡驻青鸳愿苦海同登仁寿,花雨弥天松风匝地喜禅山重见庄严”。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都保持了清代时期的岭南建筑特色,是佛山市保持至今为数不多的清初时期古建筑。
该古大殿是原来的大雄宝殿,也是该寺最老的建筑,是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灯饰制作车间”,2010年底归还仁寿寺,因为已有新的大雄宝殿,所以改名五方佛殿。
仁寿灵芝
在大雄宝殿左侧,一棵龙眼树蜿蜒曲折,已有百余年树龄。据称在上世纪90年代,该龙眼树身长出数朵灵芝,形态丰满,色泽艳目。在后来的十多年间该寺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会长出灵芝,让人称奇。
社会责任
2013年,仁寿寺以慈善医院为载体,为贫困人士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还建立慈善超市,定期向贫困人士赠送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关心弱势群体。
2020年,佛山仁寿寺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佛教“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的传统,捐赠资金人民币伍十万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治疗工作,为疫情灾害捐助爱心,用行动彰显社会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宗教界应有的贡献。
相关影响
仁寿寺是佛山市清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佛山标志性建筑,也是佛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改革开放后,仁寿寺复建了大雄宝殿,香火逐步鼎盛,成为禅城区内香火最旺的寺院。
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仁寿寺扩建提升为佛山市“地标”性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即意味着将佛禅文化作为佛山标志性文化突现出来,也意味着以此来恢复佛山本姓“佛”、禅城应有“禅”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仁寿寺临时开放,可前往祭拜!预约指南.腾讯网.2025-03-15
仁寿寺大雄宝殿昨日升梁.南方+.2025-03-15
佛山史话 | 佛山仁寿寺的前世今生.佛山市博物馆.2025-03-15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仁寿寺改建工程专题视察.佛山人大.2025-03-16
佛山史话 | 汉藏佛教文化融合的佛塔——仁寿寺塔.佛山市博物馆.2025-03-15
佛山仁寿寺:闹市藏古寺 老树生灵芝.凤凰网佛教.2025-03-15
承工艺修复城市记忆 秉匠心赓续历史文脉.羊城晚报要闻电子版.2025-03-16
佛山仁寿寺捐资50万元支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佛山仁寿寺.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