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目的和要求,遵循一定原则和评价标准,运用适当方法对大气环境的质量状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的过程。
历史沿革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美国首次采用了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大气污染综合评价。随后,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大气污染预测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中国,原子能工业在60年代开展了相关的工作,而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则始于1977年,其中包括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1977年开展的宝山区钢铁公司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中国首个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其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内容
主要内容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以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二是对大气污染现状的评价,即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的程度;三是对大气自净能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四是针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评价,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其产生的影响。此外,还涉及对环境经济学的评价,即调查和统计分析因大气污染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影响评价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分析、评价标准或目标值确定、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大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污染气象资料收集和观测、污染影响预测和评价及评价结论和对策建议等。工程分析旨在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项目规模、生产工艺、原材料和燃料、废气排放情况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同时,还需要调查周围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评价标准或目标值确定包括制定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环境功能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总量控制目标等。
评价目的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目标,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和评价提供背景依据,分析污染潜势和污染成因,并且有时也可作为验证扩散模式可靠性的依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包括污染物浓度范围、超标率、最大超标率,以及不同环境功能区的浓度分布特征、浓度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等。大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包括对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排放量的预测和评价,以及对评价区现有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污染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是为了获得局地流场特征、温度场特征和大气湍流特征等重要信息,这些资料是进行大气污染预测的重要依据。
预测方法
大气污染影响分析和评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两部分。定性分析主要用于评价厂址、总图布置的合理性,提出烟气控制的合理途径和环境管理建议等。定量评价则是基于扩散模式的计算结果,分析不同设计方案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来源。评价结论和对策建议应当具体、实用,兼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评价方式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应注意整体性,不应仅限于单一项目,而是应从企业整体出发进行一次性整体评价。同时,应注重工程分析,将单要素评价与多要素评价相结合,兼顾局地污染与大范围污染影响评价,并采用综合防治途径。
参考资料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度指数法.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5
改进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5
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其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