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的经验》(1910-1976)收录于《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涵盖了海德格尔自早年至晚年的全部作品,展现了其思想发展的全貌。该卷名称意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
作者简介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年——1976年)出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和弗莱堡人文中学接受教育,并在后者期间产生了对存在问题的兴趣。随后,他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海德格尔的职业生涯始于弗莱堡大学的讲师职位,并在那里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胡塞尔。他还曾在马尔堡大学担任副教授,并在此期间建立了托特瑙堡小屋。1928年,他接替胡塞尔成为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并发表了多篇重要演讲和文章。
海德格尔的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政治立场受到了争议。战后,他继续在学术界活跃,并发表了多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海德格尔于1976年去世,享年87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他的家乡梅斯基尔希。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并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他认为,“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强调了时间和存在的核心地位。他的思想不仅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存在与时间》、《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存在问题的独特见解,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海德格尔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的婚姻持续了他的大部分人生。他们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约尔克和海尔曼。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和个人信仰在他的人生和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录
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为其于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1910)
早期诗作(1910-1916)
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1933)
走向理解之路(1937)
暗示(1941)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复歌(1943)
对泰然让之的探讨——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1944/1945)
思的经验——在高高的杉树林中穿行……(1947)
山中小道(1949)
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
何谓阅读?(1954)
教堂塔钟之神秘(1954)
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1954)
关于圣坛画(1955)
J.P.黑贝尔的语言(1955)
与奥尔特加·y.加赛特的会面(1955)
什么是时间?(1956)
黑贝尔——乡愁之魂(1957)
作坊札记(1959)
语言与家乡(1960)
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
致雷内·夏尔——为纪念伟大的友人乔治·布雷翁而作(对石印画《拓文引谈》的观感)(1963)
阿达尔伯特·斯蒂夫特尔的《冰雪故事》(1964)
曾经在场的启示(1966)
艺术与空间(1969)
符号(1969)
人的栖居(1970)
思物——对雷内·夏尔的友情眷念(1970)
不朽的蓝波儿(1972)
语言(1972)
神语缺失(1974)
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
一次来访(1974)
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
海德格尔的祝辞(1976)
文献说明
编后记
译后记
……
参考资料
思的经验.豆瓣.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