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发是天津华利与日本大发合资生产的面包车品牌,于1984年开始生产,2002年停产。该品牌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产品曾广泛应用于出租车行业。
历史沿革
天津大发的历史始于1984年9月25日,当时中国第一辆由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在天津市汽车制造厂顺利开出生产线。最初,天津大发的生产采用日本零件中国组装的形式,但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最初几个月的产量仅为几十辆。随着技术的提升和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天津大发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1987年已形成年产两万辆的规模。天津大发的车身颜色选择黄色,是为了提高车辆的可视性,使其在车流中易于识别。
1986年2月19日,天津大发的灯具零部件开始国产化,到1987年年底,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到85%。
1987年,天津市出现了第一辆大发车型的出租车。天津大发的车身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既能拉货又可以拉人,使用方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黄面的以其空间大、载重大、承载人数多、省油、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替代轿车,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天津大发的出现,伴随着的是天津汽车工业的发展。
1965年天津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建立了天津汽车制造厂,当时国内只有中国一汽、上汽集团、天汽三家汽车生产厂家。
1973年到1979年,天津生产了63辆740型仿丰田汽车轿车。1980年天津汽车厂的江淮轻型卡车一炮打响。1983年国家香山会议,确定在天津市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工业技术。1988年,天津市汽车制造厂具有欧洲风格的TJ1041轻型载货车车已经形成了年产3万辆的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天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是天津市汽车模具设计制造中心(二期工程)的技术改造和天津大发微型汽车年产4万辆技改项目。“八五”期末,天津市汽车制造厂形成了年产7万辆轻卡的生产能力。
1995年,天津市汽车制造厂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企业更名为天津华利汽车有限公司,主导产品由雁牌轻卡转为华利牌微型汽车。
2002年,中国一汽与天汽合并。一汽集团出于整体发展的考虑,因为旗下的企业也有微面(一汽佳宝)在制造生产,于是在之后将天津大发停产,一汽佳宝车型取代了原先的天津大发。对于这个事实,许多人都很遗憾,因为在当今的中国市场,微型面包车依旧热销。但是,对于天津大发的这种遗憾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天津大发”这个品牌。
在日本
大发面包车在日本是厢式货车,尽管有很多设计缺陷。但是这种车型油耗低,经济适用,价格低。引进大发车的目的,是以民用为主,加装座位后,既可以送货又可以坐人,为当时的城乡老百姓出行提供了轿车的替代品。当时天津汽车厂通过谈判,从日本引进了大发总装生产线,生产“天津大发”汽车。
“黄大发”“黄虫”“黄面包”是对天津市大发的另类称谓。
在当时,天津大发的车身之所以选择了黄色调,是为了与美国接轨。黄色的透视性很好,在一片车辆中,很容易就能够识别,引人注目。可能当初将大发带到中国专家们并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之后,大发车竟会成为中国北方诸多城市街道上的一道风景。
实在好处
大多数人对天津大发的记忆也就是从作为出租车的“面的”这个时候开始。
打出租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身份,而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有一辆出租车,能够将人与捎带的东西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就完成了一辆“的士”的基本使命。
“大发面包车的结构比较简单,整车的承载能力也很强,既能拉货又可以拉人,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天津汽车制造厂的老职工讲,当时津城城市的街道还很窄,大发车不仅转弯方便,停在路边也省地。在当时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黄面的以其空间大、载重大、承载人数多、省油、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替代轿车,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人回忆,当时全国各地到天津市购买华利大发面包车的人,几乎住满了天津的一条街。
资料显示,从1984年9月至1999年,天津汽车制造厂总共生产了30万辆大发车,其中有90%是供给全国各地的出租行业使用。
仅天津,就有超过5万辆的黄大发挂上了“出租”的顶灯。
大发车受到欢迎,是因为出租车正在成为普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大发车在中国诞生的使命,正是为了带给国人这种廉价实惠的出行享受。
大发这款产品适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这种供求高度契合的“火花”,成就了天津大发供不应求的辉煌。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天津大发在出租车领域的竞争已经现出疲态。一系列新的车型如夏利、雪铁龙富康、捷达逐渐进入这个行业。
“夏天热、冬天冷”的大发已经不适宜市场的需求,逐渐淘汰并远离人们的视野。
参考资料
帮你回味那些年错过的那些合资车.今日头条.2024-09-21
「津云日纪」“坐着大发回娘家”那是一段传奇之旅.今日头条.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