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姐歌是一种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女性人群间的传统民歌。这种民俗音乐通过口头传递,已有千年历史,以其独特的方言、演唱形式和唐朝宫廷风味,在客家民歌中独树一帜。月姐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月姐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据传,一名名为月莲的宫女因不满宫廷生活而在御花园向月亮倾诉情感,其哀怨之声打动了一位太监,后者帮助她逃离皇宫。月莲最终在石塘村安家落户,并将自己的歌曲传授给当地妇女。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女子,将其所教授的歌曲称为“月姐歌”。

发展现状

月姐歌的传统在宋代得到发展,成为妇女群体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明代时,石塘村设立了多个专门的歌坛,供妇女们在此聚会唱歌。清代时期,尽管活动频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月姐歌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改革开放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这项传统文化得以复兴。近年来,尽管月姐歌已获得官方保护,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化特色

月姐歌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方言演唱、特定的时间周期以及仅限女性参与的表演形式。此外,月姐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姐妹、婆媳之间的口耳相传,且通常采用清唱的方式。

歌曲内容

月姐歌的歌词内容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歌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绣香包”调、“石榴打花”调、“睇龙船”调和“送月姐”调。这些歌曲不仅展现了古代妇女的情感世界,也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关风俗

月姐坛

月姐歌活动前,会精心布置月姐坛,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节日庆典。坛内的装饰和供品都体现了对月神的敬仰和祈求。

接月姐

参与者会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和祭祀仪式,以欢迎月姐的到来。

迷月姐

这是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妇女们通过不同的歌曲来吸引月姐的注意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送月姐

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送别月姐,伴随着烟花和祭拜,标志着一年一次的月姐歌活动正式结束。

参考资料

石塘月姐歌.广东省人民政府.2024-10-24

【岭南文化】百灵·藏|韶关仁化县石塘月姐歌.仁化县人民政府.2024-10-24

韶城文化传承| 石塘月姐歌(传统音乐).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