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论是一种对报纸以及新闻事业的重要性的形象描述。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迹可循,如《尚书》《礼记》《国语》和《史记》等书中均提到了“耳目”。这些文本中,“耳目”有时指的是耳朵和眼睛本身,有时则用来形容亲近可信的人或者负责收集情报的角色。后者的意义与现代意义上的“耳目”更为接近。
发展历程
近代时期,梁启超首次将“耳目”用于描述报纸的功能,在他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中提到:“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新闻学理论
随着新闻学的发展,徐宝璜在其著作《新闻学》(1919年)中强调了新闻纸作为社会耳目的角色,并指出访问员和通信员则是新闻纸的耳目。邵飘萍也在《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中将新闻记者比喻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耳目,认为他们承担着传递信息并影响舆论的任务。
党报与新闻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党报也被视为党的耳目。博古曾在1944年的讲话中提到:“另方面党报又是党的眼睛、耳朵,经过它了解下面的情形,应该说比其他的线索更快更生动。……它是党的日常的耳目,如果报道不正确,会影响党的政策。”这表明党报不仅具有宣传功能,还担负着及时反映基层情况的责任。
现代观点
进入80年代,中国的新闻学论著中继续沿用了耳目论的概念,一些作者还将耳目与喉舌一起提及。尽管如此,相对于喉舌,耳目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参考资料
耳目词语解释.汉典.2024-11-04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国学.2024-11-04
新闻学(徐宝璜).文泉书局.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