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以需求为导向,以确保粮食安全,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为前提;在空间、资源和产业三个方面拓展。

大食物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对贯彻落实稳产保供提出的新要求。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

历史沿革

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在福建省工作时提出大食物观,指出肉、蛋、禽、奶、鱼、果、菌、茶等都是粮食。

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是“大食物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部署,使得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

产生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搭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

科学内涵

大食物观以完善膳食营养指南为基础,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食物消费理念,形成兼具营养、健康与节约理念的食物消费结构。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确保粮食安全,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为前提,在空间、资源和产业三个方面拓展。一方面,大食物观强调在满足主粮消费的基础上,提高膳食质量和营养健康水平,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多样、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绿色”转变。另一方面,大食物观强调加快编制适合国民体质的食物消费指南,科学培养居民营养健康食物消费观念,引导居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五大强调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安全性

大食物观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人民性

大食物观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概念,不局限于以粮食作物解决粮食问题,而是将一切可食用的食物纳入食物消费的范畴,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顺应了人民饮食结构变化趋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食物的需求。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生态性

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看,落实大食物观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避免走向大食物就是“大开荒”“大开发”的误区,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湖海、沙漠等适宜开发食物资源潜力与生态化开发路径,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协调性

要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发挥资源禀赋,将食物获取途径延伸到整个国土资源,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协调建设“树上粮仓”“海洋牧场”“蛋白工厂”。

大食物观强调发展的创新性

践行大食物观,保障食物供给,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要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打造一批生物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主要成效

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中国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增至493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科技研发投入稳定增长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后,中国财政农业科技经费从2015年的281.9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79.65亿元。涉农企业逐步成为创新投入主体,2021年上市涉农企业研发经费平均投入1.13亿元,相比2019年、2020年增长了16%、18%。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产业链条与需求基本吻合

中国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农产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助力消费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一批178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名单,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涉及粮油、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五大类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产品。

居民膳食结构逐渐平衡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进入追求营养健康的新阶段。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2019年中国人均每日热量、蛋白质、脂肪消费量分别为3340千卡、105克、106克,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57%、95%、208%。从结构上看,食物消费逐步多样化,主食在膳食营养中的地位明显降低,蔬菜、水果及动物产品消费量明显增加。“减油、减盐、少糖”理念深入人心,一线城市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基本稳定略有减少。

食物成分数据库逐渐健全

食物成分数据是一个国家必需的公共卫生数据、基础战略资源。截至2020年,国家累计投入4090万元支持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建立了33个食物成分监测点,实现监测工作全国覆盖。2010-2020年10年间,新增营养数据涵盖6000余种食物,建立包括食物描述、图片和数据资料的电子档案,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制止餐饮浪费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后,各地各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扎实推进该项工作,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餐饮领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一些餐饮企业浪费现象比以往减少约80%,餐厨垃圾减少50%。

社会影响

2023年12月9日,第一届国民营养素养大会上发布了“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大食物观上榜。

参考资料

科普图解|践行大食物观 守护“中国饭碗”.临渭检察-今日头条.2024-04-22

第一观察|习近平心目中的“大食物观”.光明网-今日头条.2024-04-22

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光明网-今日头条.2024-04-22

“要树立大食物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人民网-腾讯网.2024-04-22

《摆脱贫困》.人民网.2024-04-22

习近平心目中的“大食物观”.首都网警-百家号.2024-04-22

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中工网-今日头条.2024-04-22

“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出炉,阿斯巴甜、预制菜、减重上榜.新京报-今日头条.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