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鼎桥位于徐州市彭园西门,桥身长32米,桥面宽13米,为双座连体汉白玉石桥。桥下有一石鼎置于水中,造型古朴威严,若隐若现。白色桥体与周围绿色相互衬托,美观大气。

观鼎桥简介

观鼎桥乃后人观鼎之处,相传大禹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于国都,传之为国宝。后成汤迁之于商邑,姬发迁之于洛邑姬扁四十二年一鼎亡没于泗水彭城下。

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东巡遣千余人求诸泗水县而未获。秦亡后,河清波澄,龙山隐隐,遗鼎似现。后人于观鼎处建观鼎桥,并置一汉白玉鼎于桥下,以喻亡鼎复出,万民乐业,国家蒸蒸日上。

泗水捞鼎史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9年“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水经注·泗水》:“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正义》:“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之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郝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县,余八入于秦中。”

《史记·孝武本纪》载有司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觞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而不见。”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太平御览》卷七五六引《史记》则作:“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斋戒祷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

相关诗词

观鼎桥是游人去彭祖祠的必经之地,由于该桥用汉白玉筑就,通体淡雅洁白,犹如冰雪。特别是雨后,在周围绿色衬托之下愈显晶莹剔透。每逢春季,樱花竞放,游人如织,文人墨客云集桥上,挥毫泼墨,作诗打对,

写下许多美好的诗篇。如:

【七绝】樱花诗(徐书信

观鼎桥头三月晨,古彭诗会恰逢春。

樱花似贝如潮涌,惊煞南园赶海人。

【七绝】落红樱(徐书信)

透绿窗纱暖暖风,廊桥明月又朦胧。

隔栏依树谁家女,羞落樱花碧水中。

【七绝】樱花诗咏(刘红军)

漫天飞舞向阳花,三月彭园似笼纱。

醉饮流香浑忘我,笑将诗兴换烟霞。

【七绝】樱花诗咏(刘红军)

九曲桥外雨如烟,举伞护花花正眠。

梦到东海桑梓地,擎樽树下是何年?

【七律】樱花诗(孔伯祥)

又到樱花烂漫时,牵肠诗境任萦思。

粉妆初绽疏狂意,翠羽频留尽放痴。

四海方家寻妙趣,九州雅客把琼。

彭园荟萃结情谊,吟友高谈笑赋词。

【七绝】樱花诗咏(程建安)

卧石越冬寒意微,心花绽放已芳菲。

欲将垂柳丝卷,捎把春风一并归。

【七绝】题彭祖园樱花(李敏)

彭城三月百花鲜,万朵千姿各自妍。

更有南园长醉客,樱林一片灿如烟。

【七绝】赏樱(刘剑)

岭前簇簇任春裁,灿似云霞香若梅。

十日妆成千尺锦,难曾赊我每相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