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处城址类考古专题博物馆,是晋阳古城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博物馆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
2010年10月,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的大遗址,获得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成立,选取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晋源苗圃、古城营村等晋阳古城遗址的核心区进行开方发掘,取得成果。2024年1月1月19日,太原的第101座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试运行。
博物馆建筑面积12535平方米,包括核心展览区、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和临时展览功能区,以“古城”为主题,基本陈列分为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五个部分。主体分三大区域,核心展览区 5505 平方米,临时展览功能区 2950 平方米,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 4080 平方米。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公元前497年春秋中晚期,晋阳城始建,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火烧水灌毁灭。从建成到废弃,城址没有大移动。1998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此后又成立晋阳古城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考古。之后十余年,完成晋阳古城西城墙第二豁口及护城河考古发掘。首次发掘确认晋阳古城东周时期城墙遗迹。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晋阳古城遗址,在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历程
2010年10月,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列入国家遗址公园并立项。也是第一批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的博物馆。2011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成立,选取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晋源苗圃、古城营村等,在晋阳古城遗址的核心区进行开方发掘,取得成果。
2023年6月13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在晋阳古城遗址调研时指出,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历史的实物见证,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好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和研究展示,积极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24年1月1月19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试运行,这也是太原古县城的第101座博物馆。
馆内布局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主体分三大区域,分别为核心展览区5505平方米、临时展览功能区2950平方米,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4080平方米。根据城墙的空间特点,采用场景复原、多媒体现代设备等辅陈手段,打造中国最长博物馆。
重要场馆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核心展区以“晋阳雄”为主题,呈现了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汉代王陵及其陪葬墓、唐代郭行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展陈文物近1000件。
参考资料
遗址文物
晋阳古城遗址历年来发掘多处城墙、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等遗址,出土了汉白玉佛像、金刚经残碑、鸱吻、经幢、陶瓷器等大批珍贵文物。
二号建筑基址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阳城址西北部,考古发掘历时6年,完成对基址的全面揭露。二号建筑基址南北长84、东西宽39.7米,其中轴线同晋阳古城西城墙方向大体一致。整个建筑布局规整,设计紧凑,修建考究,主要包括四处殿址、五处廊庑、三处庭院和一处门址等。出土的“隋之晋阳宫”残碑,对研究晋阳古城晋阳宫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二号建筑基址群体量之大、出土遗物之丰富、建筑结构布局之清晰,是晋阳古城历年来的首次发现,是中国发掘出土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五代建筑基址。
四号建筑基址
四号建筑基址,由内城城墙及蓄水设施组成。城墙始建不晚于北朝,在北朝和唐代一直沿用,均未进行过大规模重修。蓄水设施与内城城墙同时始建。是目前晋阳古城发掘最完整,规模最大且时代明确的蓄水设施遗址。
瓷窑遗址
瓷窑遗址,2021年发掘,西距二号建筑基址60米,清理出3座瓷窑,均为马蹄形馒头窑,出土近万件瓷片。该瓷窑遗址,时代大致是隋至唐代早期,使用时间不长,烧制器物种类少,但技术水平较高。该瓷窑遗址位于当时的晋阳宫宫城内,具有特殊意义,是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文化意义
晋阳文化薪火传承,晋阳精神绵延不绝,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再添一份力量,有益于溯清太原古县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太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市民文化归属感,让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开放时间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华夏今居承平世 重看官家筑晋阳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19日开馆.腾讯网.2024-01-20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如何预约?攻略来了!.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0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于明日对外开放试运行.腾讯网.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