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花崖爬藤(学名:崖爬藤属 cauliflorum Merr.)是葡萄科崖爬藤属的木质大藤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以及越南和老挝。该植物生长在海拔100-1000米的山谷林中,目前尚未进行人工引种栽培。
植物来源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48(2)卷 || 葡萄科 VITACEAE || 掌叶系 Ser. Palmata C. L. Li || 茎花崖爬藤 Tetrastigma cauliflorum Merr. et Chun
20.茎花崖爬藤(海南植物志)
崖爬藤属 cauliflorum Merr. in Lingn. Scl. Journ. 11: 48. 1932; Gagnep. in Humbert, Suppl. Fl. Gen. in Indo-Chine. 1: 864. 1950; 海南植物志3: 21. 1974; W. T.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3): 93. 1979 in clavi;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361. 1983;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上册798. 1984. ——T. membranaceum C. Y. Wu ex W. T.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3): 82 \u0026 93. 197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 361. 1983.
植物特征
木质大藤本,茎扁压,灰褐色。小枝微扁,有纵棱纹,无毛。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长椭圆形、椭圆披针形或倒卵
长椭圆形,长8-18厘米,宽3.5-9厘米,顶端短尾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每侧有5-9个锯齿,通常齿粗大,伸展,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6-8对,网脉上面不明显,下面突出,无毛;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柄长1-4厘米,中央小叶柄比侧生小叶柄长2-3倍,无毛。花序长9-11厘米,着生在老茎上,基部有节,节上有苞片,二级分枝4,集生成伞形,三级分枝4,集生成伞形或二歧状多分枝,花数朵呈小伞形集生于末级分枝顶端;花序梗长2.5-8厘米,无毛或被短柔毛;花梗长2-8毫米,被短柔毛;花蕾长圆形或卵圆形,高1-3毫米,顶端钝或圆形;萼碟形,齿不明显,被短柔毛;花瓣4,卵圆形,高0.8-2.5毫米,顶端呈头盔状,外面被乳突状毛;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黄色,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在雌花内雄蕊短小,花药扁平呈龟头形,败育;花盘在雄花内发达,浅4裂,在雌花内不明显;雌蕊在雄花内完全退化,在雌花内子房卵圆形,花柱不明显,柱头浅4裂。果实椭圆形或卵球形,长1.5-2厘米,宽1.2-2厘米,干时皱缩,种子1-4颗。种子椭圆形,两端近圆形,背腹侧扁,种脐在种子背面基部向上呈狭带形,达种子顶端,腹面中棱脊狭窄,两侧洼穴呈沟状从基部向上达种子顶端,于上部向外伸展。花期4月,果期6-12月。
生长分布
产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越南和老挝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海南。
物种区别
本种与扁担藤T. planicaule (Hook.) Gagnep.在叶形上相似,但本种叶顶端骤尾尖,叶缘锯齿粗大,向前伸展,花序着生在老枝上,花梗被短柔毛,花瓣顶端有向外伸展的小角,果实干时皱缩,可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