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未庄人,又称阿Quei,自称姓赵,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其原始模型是谢阿桂和谢阿桂的弟弟阿有。

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典型而又荒谬的事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个体的困境。阿Q外表瘦弱邋遢,衣衫褴褛,神情麻木,是典型的旧社会底层贫农形象。他经常卷入各种打斗和冲突中。他的打架经历多次失败,但他总是自我安慰,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英雄。阿Q经常进行各种恶作剧,例如偷鸡摸狗、欺骗人等。他也常常自欺欺人,通过自我吹嘘和自我陶醉来掩盖自己的失败和无能。并且个性好赌、未受过教育、同时他也惧怕权威,但工作还算勤快。阿Q原本靠打零工为生,但因为追求吴妈被赵家赶走,失去了打零工的机会,随后开始偷窃。后来受革命浪潮影响,阿Q因为参加革命身亡。

在小说中,阿Q被描写为一个在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中无意识地参与的人。他曾自称是"革命党",但其实对政治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幻的自尊感而参与其中。阿Q认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后,他又要求参加革命。鲁迅通过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以及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因为阿Q使用的是“精神胜利法”的惯性思维逻辑以自我安慰,所以“阿Q精神”被用来形容一种自以为是、但在事实上能力比不过别人的精神状态。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阿Q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形象设定

名字来源

阿Q活着时大家都称他为"阿Quei",然而当他死去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个名字。作者曾对阿Q的名字起源提出了一些揣测,是否是"阿桂"或"阿贵",但没有得出结论,又询问了赵太爷的儿子茂才,也没有答案,所以在没有确切说法的情况下,作者只能使用洋字,按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成"阿Quei",并略作"阿Q"。

身份设定

阿Q是本地未庄里的底层佃农,过往经历和家庭信息不详,生活非常困苦,没有固定住所,住在村里的一座土地庙里。也没有稳定工作,只能到处给人做些临时杂工,如割麦、米等来获取报酬,勉强维持生活。

外貌特征

阿Q大约三十岁左右,相貌普通平凡,呈现出农民般朴实的特质。留着长辫子,穿着破旧的短衫,脸上有皱纹,脸颊深陷,神情麻木,他的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换了现钱,有一双用来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躯,有点像旧上海的洋车夫或小车夫。他的头皮上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癫疮疤。阿Q时常两只手交叉着,低头仿佛在默默计算着什么,嘴也微微张着,似乎在自言自语。

性格特征

自尊心强

阿Q自尊心极强。比如他瞧不起未庄人,常常以自己进过城来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瞧不起城里人吃鱼加葱丝,说他们不如未庄人通透。他不愿意输给别人,被人打了还幻想“儿子打老子”。

胆小自卑

阿Q胆小自卑,他的自尊心往往是虚幻的,因为他经常失败和被人羞辱。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试图逃避现实。他常常自我陶醉,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些幻想总是被现实击破。阿Q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大自己,一面自卑,想跟着别人做官,一面又自大,想自己当官,内心十分矛盾,面对强横的赵司棍,阿Q就软弱求饶,但是面对软弱的秀才,阿Q又强横蛮狠。这体现他欺软怕硬的矛盾心理。

人物经历

打零工谋生

阿Q是本地一个落后的小村庄未庄里的佃农,生活非常困苦,没有固定住所,住在村里的一座土地庙里。也没有稳定工作,只能到处给人做些临时杂工,如割麦、舂米等来维持生计,有时也会在雇主家中居住。

受赵太爷欺侮

村里赵家的儿子高中了秀才锣鼓喜讯传到村里,此时喝了酒的阿Q站起来自吹自擂,称赵家是他的本家,他比秀才还要老三辈,意在沾些赵家的光。这引起村里人的侧目,也招来了赵家的斥责。第二天,地保找到阿Q,带他去见赵太爷。赵太爷一看见阿Q就很生气,问他什么时候成了赵家的本家,是不是姓赵。阿Q愣在那里,一句话也不敢吭。赵太爷越发肯定阿Q在造谣扩大,于是气急败坏地扑上来一巴掌打在阿Q脸上。阿Q无话可说,只能摸着脸颊怏怏离去。这件事让他在村里出了笑话。但阿Q后来自我安慰说,被儿子打老子是这个乱世的倒错现象。

邻里冲突

阿Q瞧不起本地村民,认为他们都是愚昧无知的乡巴佬。有一年春天,阿Q喝得醉醺醺的,在墙根下看见王胡正在那里捉虮子。阿Q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于是并排坐到王胡旁边,也脱下破夹袄捉虱子。结果王胡捉到许多,而阿Q只捉到三四个,感到很没面子。阿Q羞愤之下,骂王胡是“癞皮狗”。王胡不甘示弱,也站起来和阿Q对峙。两人随即扭打在一起,王胡揪住阿Q的辫子,将他的头撞在墙上。

又一次,阿Q受到赵家管事的痛打和奚落,正常情况下他应当感到屈辱。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件事的传播反而使阿Q受到了村民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对于乡村老百姓而言,能得罪上流社会的赵家管事已经足以成为一种资本。于是大家对阿Q又敬又怕,生怕自己也得罪了他。这让阿Q极大地满足了虚荣心,一下子高高在上,沾沾自喜。

后来阿Q在一次口角中再次挨打,这是自尊心极强的他难以接受的巨大打击。但老套的“精神胜利法”又起了作用,阿Q自我安慰说这是“时代的倒错”,自己这个“老子”被“儿子”打了。通过虚构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阿Q再度在心理上平衡了自己,继续自鸣得意。只要仍有人关注自己,他就满足而快乐。

追求吴妈

阿Q三十七岁时,在一次事故中摸到一个尼姑的脸颊,第一次产生了对女性的兴趣。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立后是男性必备的义务与责任。阿Q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要找一个妻子生儿育女,以完成传宗接代之责。

随后,阿Q在赵家家里吃过晚饭闲聊,对女佣吴妈突然起了非分之想。这与他往常对女性的鄙视态度大不相同。随后阿Q对吴妈大胆告白,然而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招致了严厉的责打与惩处。随后被赵家赶了出去。

失业乞讨

被赶出赵家后,阿Q失去了工作和生计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他原来惯常去的主顾老板已经不再愿意雇用他,因为他名声太差,大家都知道他是被赵家赶出来的。阿Q跑遍了熟人家,无一人愿收留,因为大家都在Schuster那里找到新的帮工,这让阿Q倍感屈辱。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面临温饱问题,生存都成问题。于是只得去乞讨糊口。在街上行乞无果后,阿Q在绝望中闯入了尼姑庵的菜园盗窃食物充饥,还被尼姑的黑狗追得狼狈不堪。此时此刻,他彻底意识到自己沦落到要靠偷窃渡日的地步,内心无比凄凉。

返回未庄

偶然间阿Q得到机会在城里举人府上做事,结识了一些人脉,颇有些钱财积蓄。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乡,一时间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他洋洋得意,夸夸其谈,将自己在城里见闻的种种“奇事”向乡亲们传扬。这让大家又惊又羡,对他更加敬重。

但阿Q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赚到的钱很快花光了,又沦落至帮一伙歹徒做事。他只是一个外围小角色,在偷盗现场的洞口放风报信。一次夜盗中,他被捕快追赶,慌忙逃跑,从此不敢再接此类活计。村人们这才弄清了阿Q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一个三脚猫的小偷。名声扫地之后,所有人立刻对他避之唯恐不及,敬重一扫而空。

投身革命

受革命风潮影响,阿Q也萌发了献身革命的念头,要和“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一道创业。他原本对“造反”这类行为极为痛恨,但一听说连大名鼎鼎的举人也害怕革命党,阿Q就很是“神往”,觉得这帮人厉害得很。于是一个醉酒的下午,阿Q高唱着戏曲段子,在街上大放厥词要和革命党同归于尽。这引起村里人的恐慌,也让阿Q感到十分痛快。他甚至把村民们都当成了自己的俘虏,要开荒他们。然而当晚阿Q睡下之后,生死视野就消散了。

后来,阿Q想通过结交假洋鬼子来加入革命队伍,再次萌发“大志”,但再次被拒绝。这成为他心头一层阴影,郁郁寡欢,再无当初的狂热与孤勇。一种空虚感永远地笼罩着他,日复一日。

被捕身亡

阿Q在家中一心想着报复洋鬼子不让他“革命”的怨愤。一天深夜,阿Q目睹赵家被一群劫匪洗劫一空,那是他梦想已久的“造反”场面。然而他没有勇气加入,只能幻想着和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结伴。然后,他被官府错当成贼人抓捕,这才意识到自己要被处死了。狱中,阿Q经历了荒诞的审讯、签字等程序,处于极度恐慌之中。行刑前一刻,他生平走马灯般在眼前飞速掠过,想起自己当年被一匹狼追赶的情景。他意识到这比当时的惊恐感还要强烈千百万倍,简直要命。待宣判枪决后,阿Q被押上了游街示众的犯车。一路上哀声、嘲笑、叫喊不绝于耳,他才意识到自己要英年早逝了。在人生最后一刻,阿Q还想找回点尊严,唱一段戏为自己送行,奈何双手被缚,最终双眼一黑,子弹穿过头颅,阿Q登上了生命的终点。而村里群众则得意洋洋,都说阿Q活该被枪决,这证明他必定有罪。

关系设定

形象分析

遐想克敌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甚至自己动手殴打自己,他曾用右手毫不留情地在自己的脸上连续挥了两个响亮的巴掌,那火辣的感觉让他有些疼痛。随着这突如其来的自我毒打,他的情绪也变得平静下来,仿佛他在打击的不是自己,片刻之后,他甚至开始感觉就像是亲手打了一个和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这奇异而自虐的行为似乎为他带来某种奇特的宁静,让他在那瞬间感到自我调和的一种不寻常的满足。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明明打的是自己,他却认为巴掌打在了别人脸上,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欺软怕硬

阿Q通过“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来实现心理上的胜利。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胜利法,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取得胜利,然而这种胜利的手段却是欺负弱小。阿Q对小D和小尼姑都使用了这一手法。在被打后,他则通过解读“打人者手软”来给自己以安慰,然后他找到了小尼姑,将自己的痛苦归咎于她,公然欺凌并侮辱她。当小尼姑反抗时,阿Q却更加得意地表示小尼姑动不了自己,引起旁人的大笑。这样的行为让阿Q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当阿Q被剃头后,他通过想象自己未来要给人剃头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这些行为都体现了阿Q通过欺负他人来转移自身痛苦,并通过一系列心理手段来维护自尊心。

好大喜功

比如阿Q回到家乡时大摇大摆,到处吹嘘自己在城里的经历,说在举人府上做大事,看见革命党被杀头什么的。这引得村里人都惊讶不已,人人刮目相看。阿Q沾沾自喜,显然是故意装扮和夸大其词,好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又如赵家儿子高中秀才的喜讯传来时,阿Q立刻说赵家是自己的本家,还自称比秀才地位更高。这明显是虚构事实,希望借机抬高自己的地位,让人高看自己一眼。但这件事很快被赵家识破,阿Q讨了没趣。

吝啬小气

面对小尼姑的讽刺和奚落,阿Q心生报复,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进行人身攻击。阿Q每遇口角争执,很少舍得放过对方,总是口出恶言甚至大打出手,缺乏容忍度。假洋鬼子不让他“革命”,阿Q心存怨愤,认定一定要报复,最后告发假洋鬼子搞破坏招来官府。赵太爷打了阿Q,阿Q就到处说赵家是自己的本家继续蹭热度。这样的做法,也是出于阿Q隐性的报复心理。

逃避现实

阿Q每次遭遇生活的打击和挫折,比如被人羞辱或者揍耳光,他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儿子打老子,时代乱了”,然后得意地离开现场。阿Q整日无所事事,经常一个人喝酒直到烂醉如泥,然后睡大觉。通过这种醉生梦死的方式,可以暂时远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败和磨难,阿Q被捕后,面对县衙的反复审讯和即将会对他判以极刑的事实,他还能短暂地进入某种恍惚状态,感到心境平和,这反映他对权力和现实的麻木不仁。

阿Q生活在封建专制社会,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土豪劣绅可以随意凌辱他人。城市中萌芽的小布尔乔亚追求实用和效益,鄙视阿Q这种穷人。中国传统的伦理伦常规范使阿Q不能公开表达个人的不满,只能通过“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欺骗来发泄,以避免道德谴责,暂时逃避这种价值观对他的伤害。阿Q这代人处在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型期,承受着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和痛苦。所以他们往往通过消极退避的心态应对这些冲突。

形象起源

目前学术界已形成相对可信的共识,认为《阿Q正传》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阿Q源于两位原型人物:谢阿桂及其弟弟谢阿有。谢阿桂居住在绍必新台东面的戴家台门。相关的回忆资料明确记录了鲁迅曾在他居住的旧台门中遇见了阿桂这一人物。尽管阿桂以短工为生,实际上却过着悠闲无忧的生活,有时通过充当中间人或者小偷谋取一些金钱。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时,阿桂曾在街头高声宣扬:“我们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明天,我们将拥有财富和妻室。”不过,阿桂并未亲自从事舂米的劳作,而专门从事该项工作的是他的胞兄阿有。鲁迅曾明示阿Q的原型可能正是那位为人捣米的胞兄。

阿Q的种种经历,其实很多都是从其他人身上汲取的。他的恋爱事件源自他的亲戚衍太太的侄儿桐少爷的经历,而欺侮小尼姑则是从一个秀才那里借鉴并改造而来。

有人认为鲁迅在给萧军的信中提出的“破落户子弟的装腔作势”一语,可以成为破解阿Q形象身份之谜的关键。周作人的相关分析支持阿Q应被视为没落士大夫阶层,以此重新审视阿Q形象,实现更丰富的理解。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阿Q这个荒诞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国民性中的负面因素,构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小说人物,建立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物形象。后来的作品如老舍的《猫城记》,沈从文的《边城》塑造了众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矛盾人物形象,都受到阿Q形象的影响。

阿Q所表现的滑稽形象集中反映了国民劣根性特征,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敏锐的历史批判意识,这种意识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如巴金的《家》对封建家族的批判,马健翎的《血泪仇》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批判等,通过讽刺手法表达民族危机,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批判讽刺艺术。

阿Q精神

阿Q正传》一经发表,“阿Q精神”立即传入社会,对一代人产生广泛影响。有人将其视为可鄙的逃避主义,也有人将其误读为一种乐观精神。在现实的无奈和挫折面前,“精神胜利法”可以给人以心理慰藉,帮助人们维持住心理平衡。它让人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从主观上获得一种胜利感和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利于人在现实的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但“精神胜利法”离开了现实基础,可能会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安慰方式。它使人停留在主观的想象和解读中,而忽视客观情况的改善。长期沉溺于“精神胜利”会让人失去正视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容易演变为一种自我安慰和合理化的借口。

文中提到阿Q精神中所反映的保守、墨守成规的思想方式,以及对爱情、女性等的歪曲看法,反映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弊端。批判阿Q精神有力地批判了这些陈旧思想,推动思想进步。阿Q精神集中体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奴性、自暴自弃、麻木等。批判阿Q正是为了揭示这些劣根性,从而唤起国人的危机感,使大家意识到改造民族劣根性的迫切性。揭示旧社会的种种腐朽,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与传播奠定了群众的思想基础。

相关评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价: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社科院研究员张梦阳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阿Q正传》那样在世界文学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没有任何一个典型人物,像阿Q那样不仅在国内遍为人知,而且身于世界文学典型画廊。

近代作家钱锺书评价:阿Q是一个古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愚昧、勇敢、可笑、可鄙”的典型。他在《围城》中提到:“阿Q在围城里虽不是‘圣贤’,至少还算得上是‘忠良’。”

近代作家周作人评价:阿Q身上具有士大夫特征,阿Q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败后,所有的正气和抱负都无影无踪,这说明他内心其实有着士大夫的豪气和抱负,只是被压抑着。阿Q做梦时想要杀掉假洋鬼子,因为被他拒绝参加革命。这种仇视和报复心理,同样出自士大夫的性格。阿Q对男女关系的看法极端保守,赞同诛心,这完全是古代士大夫礼教思想的体现。阿Q对王胡和小D这类下层人物的蔑视,也暴露出他内心对下层的鄙视,这属于士大夫的优越心理。

文艺评论家冯雪峰评价:阿Q主要的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衍生形象

影视形象

戏剧形象         

参考资料

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中国作家网.2023-11-23

廖久明:《罗曼·罗兰评鲁迅》相关问题考.中国作家网.2023-11-23

阿Q正传 (1976).豆瓣电影.2023-11-23

阿Q正传 (1981).豆瓣电影.2023-11-21

又见阿Q (1983).豆瓣电影.2023-11-23

阿Q与孔乙己 (2012).豆瓣电影.2023-11-23

人生天地间.豆瓣.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