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鹃鸠(英文名:Little Cuckoo-笑鸽黑枕黄鹂马来亚种鹃鸠属 ruficeps),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别名棕头鹃鸠、小赤鹃鸠。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中型而尾长的偏红色鹃鸠。比斑尾鹃鸠体型更小,胸部皮黄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横斑和深色次端条带。雄鸟枕部具绿色和淡紫色金属光泽。雌鸟无光泽,胸部具深色斑纹。虹膜灰白色,跗跖珊瑚红色。

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小巽他群岛的亚高山森林中。在中国,assimilis亚种为云南省南部海拔2000m以下地区的罕见留鸟

形态特征

小鹃鸠又叫棕头鹃鸠,体形比斑尾鹃鸠小。雄鸟头顶和头侧为栗棕色,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

翅膀大都为暗褐色。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形成显著的白斑。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

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体重范围在74至88克,具有肉桂色的羽毛,灰白色的眼睛,棕色的喙和黑色的尖端,珊瑚红色的脚。长尾巴是其显著特征,使其与其他共生的鸽子有所区别。

大小量度:体长320mm;嘴峰12-13mm;翅140-151mm;尾165-178mm;跗10-19mm。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东帝汶越南。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去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栖息环境

小鹃鸠为留鸟,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的亚高山森林。中国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在森林中栖息觅食,也常常群起掠食附近稻田。

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小鹃鸠主要栖息于常绿山地森林和森林边缘地带。向南,它分布在干燥森林和次生林相邻地区。它也出现在耕地上。通常出现在海拔300至2000米的亚山地栖息地,但也曾记录在海拔至少3000米的京那巴鲁山上,有时也出现在地平线上。

生活习性

通常成群活动。行动从容,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叫声低沉。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小鹃鸠常以松散的群体出现。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一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巢主要由细枝和青苔等构成。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这个物种分布范围很广,因此不接近物种标准下的弱势阈值范围(分布区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以下,栖息地质量,人口规模和分布区域碎片化)。人口数量趋势是稳定,因此该品种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尽管其种群数量尚未确定,但据认为超过10,000只,这超过了脆弱评级的标准。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被认为很常见,在北部则不常见。它被认为没有重大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1月14日)二级。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相关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Macropygia ruficeps.Macropygia ruficeps.2024-09-08

小鹃鸠.小鹃鸠.2024-09-0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