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长牛尊是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古代的盛酒器,编号为M54:475十146,现藏于安阳殷墟博物馆。
亚长牛尊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重7.1公斤。整体呈体态健壮、形象逼真的水牛,牛头前伸,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的扁三菱状大角,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牛尊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的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牛背微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盖钮顶部饰菱形纹,牛足两端饰纹。
亚长牛尊是截至2022年,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22年,亚长牛尊登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栏目。
基本情况
亚长牛尊的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牛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牛的背部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壮实粗短的腿,足末端显蹄瓣,足后部有凸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线状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尾端呈纺锤形。器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重7.1千克。
亚长牛尊的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的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耳下饰益鸟纹,小鸟头向着牛背,尾端分叉。牛的双角饰节状纹。颈的两侧饰纹,夔口向下作倒立状,张口卷鼻,圆角方形眼,瓶形角。牛颈上部饰饕餮纹,饕餮张口露牙,双角上竖。腹部两侧饰虎纹,虎头向下,嘴角上翘,卷云纹角。虎的躯体较长,尾顺臀部下垂,尾尖向内弯卷。虎的前足在牛腹的中部,后足在牛后腿的上部,足端有四利瓜。虎身及双腿饰双线节状纹,尾饰鳞状纹。在虎背上部有一条夔纹,虎的前后腿之间,有两条短体夔纹,其口部对着虎足。在牛尾左右两侧,各饰一S形的直立夔纹。在牛的臀部及四足还有夔纹,但因锈蚀已模糊不清。
出土发掘
亚长牛尊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编号花东M54,其是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整、面积较大、出土遗物丰富的高级贵族墓葬。该墓为长方竖穴,口部长5.04米、宽3.3米,底部长6.03米、宽4.4米,深6.2米。M54出土各类随葬品577件,其中青铜器265件。在青铜器中,有礼器40件,种类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相当齐全。
牛尊(编号为M54:475十146)出土时器身破碎,经考古工作者精心修理,得到完整复原。
文物意义
尊是酒器的一类,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的意思。亚长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商朝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
亚长牛尊塑造的是一头壮硕的水牛形象,而并不是殷商人饲养温顺、驯化的肉牛,其可能与殷商时期的信仰有关。殷商之时,除了个别小型饰件或外来物品,很难见到已被驯化的六畜的写实性雕像,反而是尚未家养的虎、鹿、熊、水牛、鸟甚至兔等野生动物形状器物十分常见。正是由于这些动物未能驯化,野性十足,充满神秘,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从而促使人们模仿、制作其形象,甚至加以崇拜。
馆藏与展览
亚长牛尊是截至2022年,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其收藏于安阳殷墟博物馆,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22年,亚长牛尊登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栏目,著名影星吴樾作为亚长牛尊的国宝守护人在看到这座精美的青铜器后,发出了“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感慨。
相关评价
亚长牛尊集铸造、设计、雕刻艺术于一身,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生活实用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亚长牛尊器型规整、纹饰简洁,是西周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文化艺术报评)
参考资料
馆藏精品.凤凰网.2023-10-26
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国家宝藏”.百家号.2023-10-26
殷墟新出牛尊小议——兼论衡阳出土的牺尊.中国考古.2023-10-26
殷墟文化 | 安阳殷墟博物馆里的“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平台.2023-10-26
文物中的殷墟——“亚长”牛尊.河南省文物局.2023-10-26
藏珍:牛尊.网易.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