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溶性维生素(fat soluble vitamins),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同吸收。常用包括维生素a类、维生素D类、维生素e类和维生素k类。因脂类维生素排泄较慢,故摄取过多可造成蓄积,引起中毒。

维生素A可以预防与治疗角膜软化、眼干燥症、夜盲症;维生素D用于慢性低钙血症、低磷血症以及手足抽症;维生素E用于脂肪吸收异常等引起的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K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活力降低,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或Ⅹ合成障碍性疾病。常用剂型有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维生素A(胶囊剂、丸剂、眼用凝胶剂)、维生素D(滴剂、胶囊剂、注射剂、片剂)、维生素e(片剂、胶囊剂、注射剂、软膏剂)、维生素K(注射剂、片剂)。脂溶性维生素属于处方药,维生素A软胶囊、维生素A糖丸、维生素D滴剂、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E胶丸、维生素E软胶囊属于非处方药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Ⅰ和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纳入中国国家医保乙类。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组合包装未纳入医保。

摄入过量维生素A,可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短期内摄入超量或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D,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儿童长期应用维生素D2每日1800U后可致生长停滞。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e(每日量400~800mg),可引起视物模糊,乳腺肿大、腹泻、头晕、流感样综合征、头痛、恶心及胃痉挛,乏力软弱。维生素k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果静脉注射脂溶性维生素速度过快(超过5mg/min),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有致死的报道。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活力降低,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或Ⅹ合成障碍性疾病。

新生儿出血母体的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而产后2~8日新生儿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如母体内原来维生素K量不足,产后容易发生新生儿出血症;早产体重低于标准的婴儿更容易出现新生儿出血,此类婴儿出生后即应给予足量维生素K以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

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各种原因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肠道内缺乏胆盐、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口炎性腹泻、慢性胰腺炎和广泛小肠切除后肠道吸收功能减低(致维生素K缺乏),长期口服液状石蜡或麻油(可使脂溶性的维生素K来不及吸收即排出体外)。

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如华法林所致INR过高时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

用法用量

维生素A

成人

患者如有呕吐、恶心或手术前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眼损害较严重时,可给维生素a肌内注射,成人每日6万~10万U(1.8万~3万RE),连用3日,继用每日5万U(1.5万RE),共2周。

小儿科

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胶丸每日5000U/kg。

维生素D

成人

口服:

口服:一日1~2粒。

肌肉注射:佝偻病(不能口服及重症患者),一次7.5~15mg(30万~60万U),病情严重者可于2~4周后重复注射1次。

小儿科

口服:

肌肉注射:

口服:

维生素E

成人

小儿科

口服:维生素e缺乏:每日1mg/kg,早产每日15~20mg。慢性胆汁淤积:每日服水溶性制剂15~25mg。

维生素K

成人

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10mg,一日10~20mg。

小儿科

凝血与止血

凝血与止血:口服,一次2~4mg,一日3次。

制剂与规格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1)复方制剂;(2)每瓶含维生素A0.69mg、维生素D210μg、维生素e6.4mg、维生素k10.20mg;(3)10ml;(4)维生素a310~415.0μg、维生素D24.50~6.00μg、维生素E2.90~3.50mg、维生素K190.0~120.0μg;(5)维生素A软脂酸1940μg(3300IU)、维生素D25μg(200IU)、维生素E9100μg(10IU)、维生素K1150μg;(6)维生素A445.0~595.0μg、维生素D22.25~3.00μg、维生素E4.10~5.00mg、维生素k167.5~90.0μg。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D

维生素D2

维生素D3

维生素E

维生素K

药理机制

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一种较复杂的不饱和一元醇,包括维生素A1(视黄醇)和A2(3-脱氧视黄醇)。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脂肪、乳汁、蛋黄内。食物中的维生素A含量用视黄醇当量(RE)表示,1单位(U)的维生素A=0.3μg维生素A=0.3RE,凡能转化为视黄醇的类胡萝卜素(存在于有色蔬菜及黄色水果中,主要为β-胡萝卜素),都称为维生素A原,人体约能吸收食物中摄入维生素A原的1/3。1μg胡萝卜素=0.167RE。维生素a具有促进生长、繁殖、维持正常骨骼上皮组织视力和黏液分泌等生理功能。视黄醇在体内可转化为视黄酸和视黄醛。视黄醛与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感光的物质。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在感光过程中不断分解与再生,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暗适应视觉减低,严重时产生夜盲

维生素D

该药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磷,提高血钙、血磷浓度,协同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维生素D促使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使柠檬酸在骨中沉积,促进骨钙化及成骨细胞功能和骨样组织成熟。高血钙时,CT分泌增多,1-羟化酶活性受抑,使骨化二醇转变成骨化三醇减少,证实骨化三醇代谢受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的调节,磷酸盐、钙亦能调节1-羟化酶的活性。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基本营养素,确切功能尚不明,属于抗氧化剂,可结合饮食中的,保护细胞膜及其他细胞结构的多价不饱和脂酸,使其减少自由基损伤。

维生素K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II、VII、IX、X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II、VII、IX和X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药代动力学

维生素A

维生素A口服易吸收,胆汁酸、胰脂酶、血清甘油三酯维生素e蛋白质均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正常情况下,体内维生素A\u003c5%与血浆脂蛋白结合,大量摄入维生素A时,肝内贮存已达饱和,蛋白结合率可达65%。高脂蛋白血症时维生素A与脂蛋白结合量增高。维生素A主要贮存于肝内(约含成人2年需要量),少量贮于肾、肺。肝内维生素A动员需锌参与。维生素A自肝释出后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进入血循环。维生素a在肝内代谢,随粪便、尿液排出。哺乳期妇女有部分维生素A分泌于乳汁中。

维生素D

该药由小肠吸收,维生素D3比D2吸收更迅速、完全。维生素D2,的吸收需胆盐与特殊α-球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身体其他部位,贮存于肝和脂肪。维生素D3和D2的代谢、活化,首先通过肝脏,其次为肾脏。骨化二醇代谢活化于肾脏,二氢睾酮(DHT)活化于肝脏,骨化三醇不需代谢活化,部分降解于肾脏。维生素D2t1/2为19~48小时,在脂肪组织内可长期贮存,骨化二醇10~22天,平均16天,骨化三醇口服3~6小时。作用开始时间,维生素D3和D2均为12~24小时,治疗效应可持续10~14天,骨化三醇(口服)2~6小时,二氢睾(DHT)数小时(最长1~2周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骨化二醇约4小时,骨化三醇口服约3~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骨化一醇15~20天,肾功能衰竭时作用时间增长2~3倍;骨化二醇3~5天;二氢睾酮(DHT)最长达9周,维生素D2,最长6个月重复剂量有累积作用。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主要经胆汁及粪便排泄,少量经尿液排出。

维生素E

维生素E约50%~80%在肠道吸收(十二指肠),吸收需要有胆盐与饮食中脂肪存在,以及正常的胰腺功能。与血浆β-脂蛋白结合,贮存于全身组织,尤其是脂肪中,贮存量可高达供4年所需。在肝内代谢,多量经胆汁排泄,少数从肾脏排出。

维生素K

天然的维生素K1和K2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或胆盐协助才能被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K4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收,活性也较强。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即发生作用;注射后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4注射后约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该药在肝内代谢,经肾及胆汁排泄,大多不在体内贮藏。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可随粪便排出。维生素k1、K3和K4都有止血的作用,但K1的作用较K3和K4强,K3和K4的作用弱,作用时间也短。K1用于注射,K4用于口服。

风险与禁忌

维生素A

禁忌证

维生素A过多症时禁用。

不良反应

摄入过量维生素A,可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可以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故处方前应评估饮食、保健品与合并用药中维生素A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维生素D

禁忌证

高血钙、维生素D增多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禁用。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维生素E

禁忌症

低体重婴儿禁用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妇女:美国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A。

注意事项

维生素K

禁忌证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

不良反应

维生素K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果静脉注射速度过快(超过5mg/min),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有致死的报道。因此,在静脉注射时应控制注药速度。肌内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对于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后,可能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口服维生素K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大剂量时可能会引起蛋白尿。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历史

维生素A

20世纪初,Margaret Davis等人从鱼肝脏中提取出一种黄色黏液体,命名为“脂性A”(A是德语干眼病“Augendarre”的第一个字母)。随着陆续有新的为人体所必需的脂溶性物质被科学家发现,到1920年,“脂性A”被英国科学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

维生素D

19世纪末期,佝偻病在英国盛行。营养学家爱德华·梅兰比通过实验观察推测,佝偻病是由于营养缺乏所致。因为用于治疗该病的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所以他误认为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或类似物所致。1921年,麦科勒通过加热破坏鳕鱼肝油中维生素A的活性,发现其对偻病仍然有治疗作用。这说明治疗偻病“另有其物”,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D”,又称为第四种维生素。

1922年,科学家发现接受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同样能够治疗偻病。随着研究的深入,1925年,Steenbock等发现紫外线能够促进人体内的某些物质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1930年,Askew实验小组成功地从紫外线照射的植物中分离提取出维生素D(麦角钙化障),并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式。同时,Windaus科研小组成功地从人类皮肤中提取出维生素D,并将其转化为维生素D3。

维生素E

1922年,Evans和Bishop在小鼠中发现了一种有助于恢复生育功能的脂溶性物质。该物质于1924年被命名为维生素E。

1936年,维生素E被分离出结晶,并被瑞士化学家成功鉴定出结构。

1938年至1947年,罗氏制药首次实现了维生素E的工业化生产。1959年,中国维生素E合成技术首次由上海新亚药厂开发。

维生素K

1929年,Henrik Dam在饲喂雏鸡无脂饲料时偶然发现其硬膜下和肌肉出血,发现饲料中缺乏某种抗出血因子,于1935年提出雏鸡饲料中的抗出血因子是一种新的维生素,命名为维生素K。

使用情况

1949年,美国赫士睿(HOSPIRA)公司研制的维生素A棕榈酸酯注射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不能口服给药的维生素A缺乏症患者。

维生素D3的活性中间体25-羟基维生素D3(骨化二醇,alfacalcidol)和lα,25-二羟基维生素D3已成功上市,适用于肝肾功能衰退者。

2020年12月21日,陕西省等11个省(区、兵团)正式发布《省际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公告》,开展省级药品带量采购。其中脂溶性维生素(I)首年约定采购量为2298777支,脂溶性维生素(II)为3007747支。

为加强全省临床合理用药管理,2023年3月21日,湖北省卫健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调整工作规程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474号)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3〕9号),结合前期湖北省报送国家的推荐目录,湖北省卫健委制定了《第二批湖北省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将脂溶性维生素纳入第二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化学信息

维生素A

性状:维生素A为淡黄色油溶液或结晶与油的混合物(加热至60℃应为澄清溶液);无臭;在空气中易氧化,遇光易变质。

溶解度:维生素A与三氯甲烷乙醚、环己或石油醚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

贮藏:装于铝制或其他适宜的容器内,充氮气,密封,在凉暗处保存。

维生素D

维生素D2

性状:维生素D2为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或空气均易变质。

溶解度:维生素D2在三氯甲烷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易溶,在植物油中略溶,在水中不溶。

贮藏:避光,充氮,密封,在冷处保存。

维生素D3

性状:维生素D3为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或空气均易变质。

溶解度:维生素D3在乙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醚中极易溶解,在植物油中略溶,在水中不溶。

贮藏:遮光,充氮,密封,在冷处保存。

维生素E

性状:维生素E为微黄色至黄色或黄绿色澄清的粘稠液体;几乎无臭;遇光色渐变深。

溶解度:维生素E在无水酒精丙酮、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水中不溶。

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维生素K1

性状:维生素K1为黄色至橙色澄清的粘稠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遇光易分解。

溶解度:维生素K1在三氯甲烷、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

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专利

2010年8月20日,理研维他命株式会社(Riken Vitamin Co.,Ltd.)申请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组合物专利,专利号CN102639011A,2012年8月15日在中国获批,约2030年8月20日到期。该发明在于提供稳定性提高的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组合物,通过在脂溶性维生素中含有碳酸钾,所得的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组合物的稳定性提高,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降低得到抑制。

2012年7月30日,刘时灵申请复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专利,专利号CN102743394A,2012年10月24日在中国获批,2013年9月18日到期。该发明提供了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该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产品完全可以在常温常态的环境下放置,在注射液正常的保质期内,该溶液始终保持澄明状态,无颗粒出现,无浑浊、分层等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2013年1月31日,郑飞雄申请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的药物组合物专利,专利号CN103110647A,2013年5月22日在中国获批,2017年9月15日到期。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包含下列的组分制成的注射制剂: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乙醇、包合剂、抗氧化剂、赋型剂及pH调节剂;还公开了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发明制备得到的注射制剂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21年2月17日,巴斯夫申请稳定的脂溶性维生素粉末专利,专利号CN114929035A,2022年8月19日在中国获批,约2041年2月17日到期。该发明涉及一种不含2,6-二叔丁基对甲酚的粉末状配制物,其包含脂溶性维生素或类胡萝卜素、水胶体、淀粉水解产物、生育酚和抗坏血酸钠,及其用于主食强化的用途。

相关争议

维生素D用量及效果争议

2019年6月《美国医师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纳入8万多名患者随访了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心脏病、脑梗死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2019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补充4100IU/d维生素D,持续2.5年并不能预防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

2019年8的《美国医师学会杂志》报告的研究显示,在钙摄入充足的基础上,补充4000IU/d和10000IU/d维生素D与仅补充400IU/d相比,多补充反而会造成骨密度降低,可能是过多的维生素D反而造成了骨质吸收。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11-07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10-11

非处方药化学药品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11-16

最大省际联盟药品集采来了! 双信封评审,价格分将占8成!.医药经济报.2023-12-20

关于印发第二批湖北省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湖北省卫健委.2023-12-20

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陆续落地!各地纷纷追加品种,数十个销售额超十亿品种被重点监控.医药经济报.2023-12-20

药智专利通.药智专利网.2023-12-20

CN102639011- 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组合物.国际专利数据库.2023-12-20

药智专利通.药智专利网.2023-12-20

CN102743394 - 复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国际专利数据库.2023-12-20

药智专利通.药智专利网.2023-12-20

CN103110647 - 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的药物组合物.国际专利数据库.2023-12-20

药智专利通.药智专利网.2023-12-20

CN114929035 - 稳定的脂溶性维生素粉末.国际专利数据库.2023-12-20

维生素D再次被推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它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宜宾市人民政府.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