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区,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市辖区,位于保定市中心城区东部,北与徐水区毗邻,东、南与清苑区接壤,西与竞秀区满城区相连,总面积177.6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11月,莲池区常住人口为913541人。

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一文一武一衙署”(莲池书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直隶总督署)以及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大慈阁、淮军公所等,其中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现在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历史沿革

1953年,保定市原一区和四区成立,原北市区成立。

1955年,原一区、原四区更名原南市区

1959年,北市区与南市区合并为路东区。

1960年,路东区与路西区合并为市区。

1961年,保定市市区划分为竞秀区、永华区、裕华区、新华区四个区。

1962年9月,永华区和裕华区北半部再次合并为北市区;兴华区和裕华区南部合并成立南市区。

1987年11月,韩庄、东金庄两个乡共18个行政村划归北市区管辖,由此,北市区的辖区增加到5个街道、2个乡:和平里街道、五四路街道、中华路街道、西关街道、建华路街道、韩庄乡、东金庄乡。撤销郊区建置,杨庄、南大园、焦庄三乡划属南市区

1998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调整保定市部分县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北市区辖5街道3乡,共57个村、80个居委会。清苑区部分地区划归南市区,南市区部分地区划归北市区。南市区辖5个街道、4个乡:联盟街道、红星街道、裕华街道、永华街道、南关街道、杨庄乡、南大园乡、焦庄乡、五尧乡。此后,保定市南、北市区政区、建制沿袭至2015年4月。

2015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北市区、南市区合并为莲池区。

2021年5月,河北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同意将雄安新区等单位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批复》,同意将莲池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3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同意保定市莲池区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称为河北保定莲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2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莲池区撤销焦庄乡,设立焦庄镇。

地理环境

位置区域

莲池区位于保定市城区核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49′~38°56′,东经115°21′~115°34′。总面积154.58平方公里,北与徐水区毗邻,南与清苑区满城区接壤,东与清苑区相接,西与竞秀区相连。距首都北京140公里,距天津市145公里。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24.8公里。

地形地貌

莲池区地处大清河冲积扇平原,地势较为平坦,西北部偏高,东南部偏低。坡降为千分之一,海拔最高点为21.55米(大慈阁),最低点为13.2米。由于受界河、漕河影响,形成洪积冲积扇平原,平原上有指状缓岗和扇间洼池。指状缓岗一条是从大边坨、中鲁岗、高庙、四里营经市区到杨庄、东康庄,总长为15千米,宽0.5—1千米;一条在北章、南章、小车、颉庄、李七店、西马池、西韩蒋一带,总长18千米,宽2—3千米。相对高差为0.5—1.5米,缓岗之间部分有大小不同的扇间洼地。区域内土质主要由粘质砂土和砂质土壤构成。耕地面积为2881公顷。

气候特征

莲池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气温最高在7月份,月平均气温26.7℃。气温最低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4.3℃。无霜期213天,年日照25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69.6毫米。地面气流明显受太行山的影响,风向以西南风和东北风最多,年平均静风频率17.4%。大风多集中在春季,尤以4月多风,夏季暴雨时伴有6—7级大风。

水文

莲池区内有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河横穿西南区境,一亩泉是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市区原生乔木物种主要有旱柳杨属、榆树、臭椿、国槐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木槿、小针茅、苔草、芦苇、香蒲、黄背草、东北南星等。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大致类同于保定地区。鸟类是常见的陆栖动物类群。主要有麻雀、柳莺属家燕、灰喜鹊、喜鹊、斑啄木鸟环颈雉等。

矿藏资源

莲池区内有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河横穿西南区境,特别是一亩泉,水质优良,泉水矿化度低,酸碱适中,是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莲池区下辖10个街道,7个乡:和平里街道、五四路街道、西关街道、中华路街道、东关街道、联盟街道、红星街道、裕华街道、永华街道、南关街道、韩庄乡东金庄乡百楼镇杨庄乡南大园乡焦庄乡五尧乡。区政府驻五四路街道七一中路789号。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末,原南市区总人口27.26万,其中城区人口16.8万,占61.63%;乡村人口10.46万,占38.37%。全区人口出生率10.53‰,人口死亡率5.62‰,人口自然增长率4.91‰。辖区居民汉族占95%以上,其他以回族满族为主,回族7912人,为市区回族聚居区。

截至2014年末,原北市区总户数123685户,总人口334389人,比上年增加8937人。其中男性人口163578人,女性人口170811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728人和5210人。全年出生人口5252人;死亡人口950人;全年净增人口4302人,自然增长率4.78‰。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截至2015年末,莲池区人口民族2015年末,莲池区总户数197718户,总人口613583人,比上年增加6606人。其中男性人口301825人,女性人口31175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324人和4282人。全年出生人口6374人;死亡人口2191人;全年净增人口有4183人,自然增长率3.41‰。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2018年,莲池区常住总人口70.1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莲池区常住人口为913541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莲池区列入省、市重点项目24项,完成投资63亿元,完成率151%。8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全部达到目标进度,7个新项目全部开工建设,9个前期项目均取得积极进展。

2018年,莲池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0.1亿元,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8.9亿元,同比增长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6259元、20941元,分别增长8.6%、8.9%。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5.2亿,同比增长6.2%,全市排名总量第1、增速第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7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排名总量第1、增速第4,增速全省26个主城区排名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8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排名总量第2、增速全第3,增速全省26个主城区排名第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2.5亿,全市排位总量第1,增速第17,增速全省26主城区排位第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3亿元,全市排名总量第2、增速全市第2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外资41441万美元,总量全市第1,完成比率全市第1;总量全省26个主城区排名第1。

第一产业

2014年,原南市区全年粮食总产3万吨。

2014年,原北市区粮食总产量26038吨,同比增长-0.52%。

2015年,莲池区耕地面积6199公顷,粮食总产量54315吨,同比增长1.63%。

第二产业

2014年,原南市区民营经济增加值195.1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8.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0175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07%。

2014年,原南市区实施市以上重点项目9项,总投资200.4亿元,计划投资22亿元,完成投资29.5亿元。保定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5.91平方千米,入驻企业31家,主营业务收入925亿元,同比增长11.8%;工业增加值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17.6%。

2014年,原北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8.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个。

2015年,莲池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3亿元,同比增长9.2%,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个。

2019年,莲池区建有两个省级园区:保定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7.8平方千米,已入驻企业105家,其中“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6家;保定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77平方千米,已入驻企业94家,形成了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群:包括以汽车为主导、汽车配件、汽贸等为关联,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链。

第三产业

2018年,莲池区有以裕华路商业街、城东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商贸业,以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端产业。

文化

  “莲池”成为保定市政府2007年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市辖3区名称和2013年专家论证意见比较集中的建议。“古莲花池”、“莲池书院”均位于南市区辖区内。将南市区北市区合并后设立莲池区,反映了保定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能彰显保定文化古城特色。莲池区区名源于历史上保定八景之一的“莲漪夏艳”,即初建于770多年前的古莲花池。将“莲池”命名为保定新的市辖区名称,弘扬了保定地域文化,彰显古城特色,增添城市魅力。

文物古迹

莲池区辖区共有35处文物保护单位(国保10处、省保2处、市保23处),包括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半部清史写照”的直隶总督署、“将军的摇篮”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时有莲池书院文化、衙署文化、红色文化,大慈阁、守真聂氏宗祠、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小桃园清真寺、育德中学旧址、直隶审判厅等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池区有保定老调、宣纸烙画、铁球刻花、张姓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产美食

莲池区驴肉火烧、白肉罩火烧、吊炉烧饼、保定市三宝(王铁匠铁球,保定面酱,保定春不老)等特产美食。

1、白肉罩火烧:白肉罩火烧是河北省保定市的特色小吃之一,该菜品起源于清末,在中华旅行社出版的《中华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还是保定名楼义春楼的主要名吃之一。它的制作工艺精湛,挑选新鲜的猪肉,经反复冲洗熬制,并将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状的孝义火烧,用开过头汤反复浇制而成。

2、肥肠:溜肥肠是用猪大肠为主料制作的一道家常菜,是东北菜的经典菜例之一。

3、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市又称糖墩儿,在凤阳县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4、驴肉火烧:保定市驴肉火烧是中国北方民间小吃一种,发源于河北省古城保定,流传于冀中平原,其中以保定北部徐水区漕河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保定驴肉火烧是河北保定的地方小吃。

5、保定春不老:保定春不老又名"雪里蕻",一种常见得蔬菜,在保定栽培的历史悠久,以价格便宜、品质优良为人所喜爱。

6、保定甜面酱:保定三宝之一的面酱,是当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蔬菜瓜果沾上点酱特别爽口。保定面酱是河北保定传统名产。保定面酱是当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蔬菜瓜果沾上点酱特别爽口。保定面酱主要是指甜酱,是北方面食中一种不可少的佐料。普通吃烙饼速冻春卷家常饼,都爱涂上一层甜酱,裹大葱,吃炸酱拌拉面,甜酱更是主要的原料。

交通

综述

莲池区地处京津冀黄金三角的核心区,距离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市145千米,南距石家庄市120千米,雄安新区30公里。拥有京广铁路保定火车站、京石高铁保定东站、保定市汽车客运中心站,G4保沧高速公路保定出入口全部坐落辖区。早晚两班“保定-北京”通勤专列运行,通行时间40余分钟。R1线加速建设,建成后往返北京、雄安更加便捷。

公路

莲池区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北京—香港公路纵贯区境。

铁路

莲池区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过境。

社会

教育事业

2019年,莲池区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25万大学生,共有中小学学校86所,其中小学57所、中学22所、高中7所,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河北小学前卫路小学、县学街小学等小学,石家庄市第十三中学、十七中、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等重点中学,保定市第一中学、保定二中、保定市第三中学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等高中。

辖区有华北电力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等高等院校6所;有保定一中、保定市第二中学、保定三中、保定外国语学校等市属中学6所。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 "特岗计划"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设区党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职业技术学校综合楼和学生公寓。

坐拥12所高校、17万在校生,是全省高校数量最多、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县(市、区)。

学技术

2019年,莲池区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6个、院士工作站7家、创新平台87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2家。保持与北京中关村、西城区文创中心等地的交流合作,先后三次承办北京文创大赛保定市赛区活动。首次与中国电子学会开展合作,引进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并圆满完成筹办任务,并在机器人大赛项目合作商洽会上成功签约5个项目。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莲池区文体中心已成立各级文化队伍300余支,发展文艺骨干近千名,每年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百余场。2018年4月13日起,莲池区文体中心免费开放,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体育事业

“十二五”期间,莲池区改造市级大型体育场馆1个(保定市人民体育场);新建1个全民健身中心(裕华路保定市体育场);保定市人民体育场、府河公园健身广场2个。

医疗卫生

2019年,莲池区有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二五二、市第一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五医院、骨科医院等医院星罗棋布,共有4家省直、10家市直、9家区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61家,民营医院40家、门诊部20家,“15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

2015年,莲池区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北高庄、马家等6个城中村项目的安置房认定工作;长城片区5个项目、11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组卷上报市待批;留守坟、北高庄、北八里庄等城中村安置房已申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投入资金800万元,改造提升“破旧特”小区96个;完成东元宝社区、福地水岸社区、锦绣鑫城、时代馨园等5个精品社区以及新北街、新华村等6个社区的上档升级工作。投入190万元,完成17条便民小路的整修任务。推进城市管理6S行动、春风行动,筹资1300余万元,实施北京—香港公路综合整治工作;投资500万元建成乌马庄小吃城和集贸市场;筹资1000余万元建设9个垃圾台站。

旅游

大慈阁

大慈阁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标志性建筑,是古城保定市的象征。

真觉禅寺(大慈阁)坐落在保定市古城区的中心,其主体建筑正殿阁楼(大慈阁)曾是保定市的最高建筑物,清代诗人时来敏曾有诗赞曰:“不染菩提云处出,行慈般若市中悬”。据满城区抱阳山碑廊中北宋元丰三年(1080)《重修相公堂记》碑文记载:重修相公堂(圣教院)时,真觉禅寺长老僧海信,讲经论僧海仙、僧海从、海隆、海永、海觉、海泉,管内僧正纯琼,寺主僧纯清,为相公堂重修捐资。由此得知,大慈阁的始建年代应该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以前,淳化三年(992)保州城建成以后。碑文还载保州城内鸿福院、永宁寺、崇严院、奉院,清苑魏村崇圣寺、温仁及南临水寿圣寺捐资人姓名。

金贞元年(1213),蒙古军屠保州,该寺被毁。正大四年(1227),重建保州城,复建了崇严院、鸿福寺和真觉禅寺。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始建于1227-1232年),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市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坐北向南,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倒座关林组成。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

清顺治四年(1647)春,保定知府捐俸银并倡辖县捐资,重修大悲阁,翌年九月落成,重修了殿字、门庑、法堂、精舍,创建钟鼓二楼。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曾二次到真觉禅寺(大悲阁、即大慈阁)进香:第一次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三月十九日壬辰,驾至莲池书院,诣大悲阁拈香,是日,驻灵雨寺行宫”。第二次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初十日戊申,上诣灵雨寺拈香。是日,上诣大悲阁拈香。是日,仍驻跸保定府行宫”。爱新觉罗·颙琰十六年(1811),帝西五台山,驻跸保定市,复经丹绘。嘉庆帝到大慈阁进香,御笔题:“海藏法施。”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据寺内碑刻记载,历经寒暑,木石渐近凋零,砖瓦半多残缺,大悲阁东北之立柱复柁俱已糟朽,住持僧明法重修。明法5岁入庙,至此已40余年,不喜交游,士大夫皆乐与之相交,以其真也。他对寺院之颓败,心窃担忧,誓发愿重修。众议皆以工程浩大,所费资金众多,未敢轻动。明法则以至诚之心坚持己见,并认为保定屡兴重大工程,良工大匠迭出,其相度有方。于是在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五月十一日,80天工成。经费所需皆出乎意料,全由明法出其数十年之积蓄,不烦募化之劳,不费周章之力,上不资依官府,下不籍乎商者。竣工后,殿宇益觉巍峨,佛像倍增壮丽。明法及其徒如晟、如望等立碑以志。

如今,大慈阁位于保定市穿行楼北街43号北大街南端。大慈阁是保定市历史上的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高可数百尺,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大慈阁是一组古建筑群,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慈阁和阁后的关林。山门座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山门内檐及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绘制的龙锦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山门,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08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大慈阁。

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四十二支手臂持各种法器。室内东西两侧壁画为十八罗汉像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已残破。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阁内藻井、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做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写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做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

大慈阁后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原名“白马关帝庙”,现存的关帝庙是1986年落地重修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已改变了原来建筑的格局。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五年(1648)、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46)、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

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初建于770多年前,为张柔所建,原名“香雪园”,其时,“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临漪亭记略》)。元代之后,保定市遭遇地震,该园被毁。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时任保定知府的张烈出官费加以修复,此园才得以重见天日。

古莲花池,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原为张柔居所。古莲花池始建于元朝初年(1277年),原名香雪园,是华北地区古老的园林之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参差错落,组成了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保定市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代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中国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

天主堂

天主教传入保定地区的时间始于明末。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北京法籍孟主教在保定北关桥洞购地16亩,建房40间,称保定北关天主堂,这便是保定天主教堂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关天主教法籍神甫杜保禄借口被董福祥部士兵殴打,逼迫直隶总督瓜尔佳·荣禄立契,将保定城内宾馆(原清河道署旧址)与北关天主教堂互换。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教堂还没有修建完成,教堂内的神职人员曾分别逃至清苑东闾中华圣母堂和徐水安家庄教堂,筑围墙、堡自守,抵抗义和团。1905年教堂修建完成,命名为“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亦即今裕华路上的天主教堂。

清真西寺

小桃园清真寺位于保定市清真寺街15号。保定市原有清真寺9座,现开放的有8座。清真西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修有正殿3间、讲堂及水房,清末民初又以几次扩建修整始具规模。现寺内有房59间,正殿20间,南北讲堂12间,水房18间及工具房、配房等。寺内还有大小碑刻6通。整个寺院保存完好。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殿北拱门上方嵌有长方形青石“建修礼拜寺记”碑刻,文为:“直隶保定府,城守营都司官法公,系房山区韩继村人,见城内无寺,每遇节日投乡礼拜。法公定施资助,独自修理,先买魏家菜园十二亩,四面至道,除盖寺以外,地基许众教亲借住,官地私房。大明万历雨辰年立”。清代屡有重修,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小眉、马国仁盖起现有沐浴室,民国年间军官马相伯、马景宜等捐资,由教长吴天元、伊玛目马玉麟主持盖起南北讲堂等。整个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3亩,正门左右各有旁门1座,正门上嵌汉白玉“清真寺”名石匾(下署邑人子贞马良),门内3间对厅,顺旁廊直通大殿,左右各题“忍美”“学俊”,大殿共21间576平方米,可容600余人同时礼拜。

代表人物

莲池区历史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冯玉祥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均在此主政生活过。

获得荣誉

2019年11月4日,莲池区被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2018年度洁净城市(区)。

2023年3月,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排名第96位。

大事件

参考资料

县(市、区).保定地方志.2023-10-20

保定市莲池区基本情况.莲池区人民政府.2023-09-17

雄安新区等地成河北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手机光明网.2023-09-17

同意设立!省政府最新批复.今日头条.2023-09-17

最新发布!河北省保定市10乡撤乡设镇.今日头条·央广网.2023-09-17

保定莲池区简介 保定政府门户网站 河北莲池区政府网站.卖贝.2023-09-18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地理环境.中国小康网.2023-10-20

莲池区.中国小康网.2023-10-20

保定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保定市人民政府.2023-09-17

莲池区美食.天气网.2023-09-18

保定市莲池区基本情况.保定莲池区人民政府.2023-09-18

市阁凌霄——古城保定大慈阁.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古莲花池.携程旅游.2023-09-18

新都再进位!蝉联全国创新百强区.今日头条.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