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音乐(英文名:Latin Music)为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也称为拉丁美洲音乐,是印第安、非洲和欧洲三种音乐的集合体,被称为“混血的音乐”。拉丁音乐时而热情、时而激昂、时而颓废和伤感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玛雅文化、印加文化与文化相融合的精髓。

殖民前拉丁音乐文化是由代表了玛雅文明印加帝国和阿兹克特文明的美洲原住民而创造,这是拉丁音乐文化的根基。15世纪末期,随着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拉丁美洲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原住民为主的印第安人音乐、以黑人与黑白混血人为主的美洲-非洲音乐、以土生白人与印欧混血人为主的拉丁美洲民俗音乐。19世纪初拉丁民间音乐的体裁和风格完全定型,几乎每一个拉丁美洲国家都有一种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从19世纪末起新大陆的音乐回流欧洲,渐渐传播至世界上众多国家。拉丁音乐代表种类探戈伦巴风靡全球,一些民歌与创作歌曲也广为传唱。到20世纪初,现代探戈基本形成。21世纪拉丁音乐这种热情而又带着一丝忧郁的音乐风格逐渐传人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艺术活跃在各大陆,拉丁音乐文化也在保留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因素朝着融合的方向逐步发展。

由于拉丁美洲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拉丁音乐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包括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和欧洲音乐三种音乐的元素和特点。

拉丁音乐以节奏为中心,具有桑巴(Samba)、伦巴(Rumba)、恰恰(ChaCha)、萨而萨(萨尔萨舞)、拉丁爵士(爵士乐)以及探戈(Tango)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而拉丁舞蹈的普及也使得拉丁音乐逐渐被大众认识和接受,随着第三世界流行音乐向全球的蔓延,拉丁音乐也登上了国际流行乐坛,大量歌手、乐手和舞蹈家尝试、学习和应用这种风格。2000年9月13日,首届拉丁格莱美音乐奖面世,该奖项的设立是拉丁音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明证。

历史沿革

由来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明恩传媒为拉丁亚美利加洲,通常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这个地区的人们主要以罗曼语族语言为官方语言或日常语言,涵盖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洲中美洲几个部分,总面积约为欧洲的两倍。由于罗曼语族衍生于拉丁语,拉丁美洲因此而得名。15世纪末期,随着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拉丁美洲地区受到欧洲国家的长时间殖民统治。伴随殖民而来的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和欧洲音乐给拉丁美洲当地的音乐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拉丁音乐也可由此分为殖民前的拉丁音乐和殖民后的拉丁音乐。

殖民前

殖民前拉丁音乐文化是由代表了玛雅文明印加帝国和阿兹克特文明的美洲原住民而创造,这是拉丁音乐文化的根基。传统拉丁音乐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在孤立偏僻地区的印第安人音乐,如生活中亚马逊平原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他们处于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其音乐比较简单;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也只采用三个音,音乐和舞蹈紧密相连,常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另一类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印第安人音乐,比如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其为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其演奏时用到的排箫、竖笛音乐非常有特点,有利于表现高原美洲原住民的风情。庄严的太阳神颂歌,欢快的瓦伊诺舞曲,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安第斯高原唱法)等都是安第斯高原音乐的代表。

殖民时期

15世纪末期,拉丁美洲地区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欧洲国家的长时间殖民统治,以拉丁语族为主的文化开始在拉丁美洲地区强势蔓延,期间黑奴贸易将非洲文化带到拉美地区。拉丁美洲人民经过长期的沉淀,最终形成了以印第安、欧洲与黑非洲多文化一体的人文背景。在音乐方面,以原住民为主的美洲原住民音乐、以黑人与黑白混血人为主的美洲-非洲音乐、以土生白人与印欧混血人为主的拉丁美洲民俗音乐

殖民后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殖民军队的军乐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由于西班牙殖民者视印第安人本土音乐为禁忌,印第安原住民为了生存、逃避劳役而开始学习演唱宗教歌曲并制作欧洲乐器,从而使宗教音乐和欧洲乐器在墨西哥地区推广。修道院中的乐师也逐渐由印第安人担任,印第安人手中的乐器主要包括横笛、欧尔罗管、皮鼓、铜鼓竖笛巴松、带琴弓吉他七弦吉他风琴等,他们演奏的音乐多用于结婚、宗教游行、葬礼以及其他公共仪式。

19世纪

19世纪初

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地区相继爆发了为摆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在几十年内建立起多个独立的共和国。作曲家们自觉开始创作民族音乐,在民俗音乐中来自西班牙的音乐体裁由于其他的成分的加入而逐渐失去原有的风格及其纯正的味道,但有一些具有新风韵和内涵的音乐品种却得以脱颖而出,并且为各族人民认同。在这一阶段拉丁民间音乐的体裁和风格完全定型,几乎每一个拉丁美洲国家都有一种或几种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

19世纪中期

吉他就是枪,歌曲就是子弹“”—19世纪中期于智利阿根廷古巴兴起了新歌运动,新歌运动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音乐,既包括爱情歌曲,也包括对重要事件的记录。“新歌运动”可以说为一种武器,通常与拉丁美洲地区的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此时拉丁音乐的发展相对比较慢。

19世纪末期

从19世纪末起新大陆的音乐回流欧洲,渐渐传播至世界上众多国家。拉丁音乐代表种类探戈伦巴风靡全球,一些民俗音乐与创作歌曲也广为传唱。

20世纪发展

20世纪初

到20世纪初,现代探戈基本形成。20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的一些歌舞音乐盛行在美国,使得这美国对音乐、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认知

有新的突破,如美国作曲家安德逊笔下的“蓝色探戈”。

20世纪20-30年代是探戈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与人称“探戈皇帝”的阿根廷音乐家卡洛斯·加尔德尔(Carlos Gardel)为探戈所做的贡献分不开。加尔德尔使探戈走向中产阶级,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尊重与认可,而且其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使探戈成为了一种国际艺术表演形式。其在20世纪20-30年代于巴黎纽约派拉蒙影业公司拍摄的多部影片也使探戈在很多欧美国家收获许多狂热的追随者。

20世纪中期

20世纪40年代探戈在舞厅中非常常见,由拉丁管弦乐队和大乐队轮流演出,且拉丁音乐在舞蹈家中也非常流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爵士乐与巴西的流行音乐互融互补。爵士乐与“桑巴”的混合造就了“巴萨一诺瓦”(Bossa Nova)。古巴非洲音乐的节奏与本土乐器融合入“爵士-摇滚”(Jazz-Rock)之中。哥伦比亚的“昆比亚”独特的应答式演唱风格也为流行的“希普霍普”(嘻哈音乐)带来影响,以说唱为特点的Hip-Hop与架子鼓融合呈的“波普”(Pop),在拉丁美洲各国是最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其能让演唱者自己与他人都感到快乐。

拉丁音乐及由此产生的拉丁舞在1960年正式被列入世界交谊舞比赛项目。

山塔那合唱团于1966年在旧金山组建时仅是一个布鲁斯乐队,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出,演出风格逐渐倾向于拉丁音乐的风格。1968-1969年,桑塔纳乐队先后参加旧金山费尔莫礼堂的演出以及乌德斯托克音乐节,随后,该乐队成为了职业化的世界一流乐队。1969年桑塔纳乐队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其专辑《Abraxas》《Santana Ⅲ》等均销量领先,因其展示了热情的拉丁音乐魅力。20世纪70年代桑塔纳乐队在摇滚乐坛上长盛不衰,其专辑《内心秘密》《节日》《银梦》以及《欢乐的摇摆》充分显示了对爵士乐、艺术摇滚乐及拉丁音乐的深入理解,而其世界巡演又使之拥有了成千上万的拥戴者,进一步促进了拉丁音乐在全球的传播。

20世纪后期

从1980年以来,探戈进入了另一个辉煌时期,在日本、德国芬兰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Billboard推出了《Top Latin Albums》《Hot Latin Tracks》拉丁音乐专辑和单曲。

1998年后的10年里,拉丁音乐成为了主流音乐,199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成立“国家探戈学会”,由此可见探戈已经深入人心并传播到世界各地。Ricky Martin(瑞奇•马丁)在1999年第41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演唱的西班牙语版的The Cup of Life(《生命之杯》),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欢迎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由此Martin被视为流行音乐中使用拉丁隐喻的先驱,媒体称之称为“拉丁流行音乐爆炸”或“拉丁入侵”。

21世纪发展

融合与发展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拉丁音乐在全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等媒介的广泛应用以及世界音乐语言的逐渐形成使得拉丁音乐在前卫音乐、严肃音乐以及流行音乐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文艺界对拉丁音乐的运用作出了更多的尝试,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打击乐专业领域,拉丁打击乐也成为重要的一个音乐派别。打击乐的专业人才也纷纷开始进军这一领域,对拉丁打击乐进行学习、演奏以及相关研究,拉丁美洲的各项打击乐器得以广泛应用于多个乐团、乐队中。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拉丁音乐这种热情而又带着一丝忧郁的音乐风格逐渐传人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艺术活跃在各大陆。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下,在拉丁美洲蕴育了新的一些音乐品种,其具有独特的风格,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创作了大量相关的音乐作品,使得拉丁音乐风格、作品、乐器等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轰动。今天,大部分的主流艺术家和制作人都倾向于更多地使用拉丁艺术家的歌曲。

相关奖项

拉丁音乐为世界音乐的三大支柱之一,渗透于世界音乐的每个领域,尤其是流行音乐乐坛。2000年9月13日,首届拉丁格莱美奖音乐奖面世,该奖项的设立是拉丁音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明证。目前拉丁语的主体为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国家都讲这两种拉丁语,拉丁语也是联合国的六种语言之一。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拉丁音乐可以认为用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演唱的歌曲都可称为“拉丁音乐”,目前其在拉丁格莱美奖中是受认可的。

拉丁音乐专辑榜

拉丁音乐专辑榜于20世纪90年代发布,该榜单以来排行榜中男性音乐人的数量远超女性音乐人。例如,2000-2009年,有23张女性专辑在拉丁音乐专辑榜上排名第一,而男性专辑有123张;2010-2017年,只有19个女性主导的音乐项目占据榜首,而男性有150张。在热门拉丁歌曲中,情况也是这样。有些组织也正积极应对这一问题,以提高女性音乐人在拉丁音乐排行榜上的代表性,如She Is the Music与We Are Moving the Needle的成立,这两个组织旨在为处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女性音乐人提供音乐指导、沟通的机会以及奖金,从而激励新一代的女性拉丁音乐从业者。

在中国的流行

目前在中国流行的拉丁美洲音乐主要为拉丁爵士乐,其属于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还与加勒比海音乐还具有密切的联系,然而拉丁爵士乐只是拉丁美洲音乐中的一种类型,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音乐特点

在1492年之前的前殖民时期,拉丁美洲的音乐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全部处于本土化和民族化状态,音乐形式涉及声乐、器乐及舞蹈等领域。后来拉丁美洲被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三百多年,多种特色文化在拉丁美洲进行了长期的碰撞与渗透,融合成了一种既统一又多元的文化形式,具有明显的欧洲、印第安以及非洲元素。三种不同来源、不同特点的文化也使得拉丁音乐也在其基础上融合,成为了多元混合型音乐文化。因此从宏观来看,拉丁音乐的特点是包含印第安、非洲和欧洲三种音乐的特点。

兼具印第安音乐特点

音阶特点

美洲原住民的音乐音阶主要为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旋律简朴,以C音、E音和G音为主,主要为特征曲调下行走势,经常围绕两三个主音或以大小三度、纯四度为框架的音程展开,存在显著的同度音乐重复的特征,无和声。

节奏特点

节奏上,除了普通的2/4和4/4拍,印第安音乐突出特点为节拍比较自由,相应的节奏也不特别复杂,重音也不规律,乐曲经常无小节线分隔。而且表演者常依据个人的意愿,自由地延长或缩短每个音符的时值,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演唱特点

在实际的演奏中演奏者还常会运用到假声这种表达方式,同时也相应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多声部,具有灵活的特点。

旋律特点

美洲原住民的音乐常与劳动、宗教、舞蹈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印第安人音乐旋律单纯,音高的走向以及节奏常常接近生活中的语言以及情感表达习惯。

常用乐器

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乐器包括打击乐器(鼓乐器、摇响器等)以及吹奏乐器(笛等),吉他类乐器也在其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感特点

印第安人在使用这些乐器的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了部分个性化因素,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表达效果,使得印第安音乐具有独特情感。

兼具非洲音乐特点

拉丁美洲从16世纪初-19世纪后半叶为奴隶制度,在这段时期,拉丁音乐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音乐文化。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带给拉丁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基于节奏与韵律等的特色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元素,并使得带这种特色文化元素的拉丁音乐文化在世界广泛流行,出现了特征为“拉丁节奏”的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例如桑巴、曼波与伦巴等。

节奏特点

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为节奏非常特殊、重要且热烈奔放、复杂多变,音乐节奏主要表现为混合2种或2种以上的节奏,会相应地持续性加入切分音,多使用到偶数节拍以及连续不断的切分、多线条的节奏,由此使得所演奏的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演唱特点

音乐常以一人领唱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唱,音乐中充满乐观、整个音乐气氛欢跃,这些特色是来自非洲黑人音乐文化。

常用乐器

非洲黑人主要运用康加鼓沙槌牛铃邦戈鼓铃铎以及锯琴等乐器,带有浓厚的非洲地域色彩。

兼具欧洲音乐特点

拉丁美洲音乐受到欧洲音乐影响主要来自土生白人以及印欧混血梅斯蒂索人的音乐。这类音乐源自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在几百年的发展中逐渐适应了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拉美民俗音乐受到欧洲土生白人音乐的强烈影响,保留着欧洲音乐体系的基础和声、调式、节拍以及乐段结构等。

结构特点

拉丁美洲音乐基本保留了欧洲音乐的结构特点,其音乐主要采用七声音阶,旋律相对平稳,常用变化音。和声中常用平行三、六度结构,节拍以3/4、6/8为主,常用转调,乐段结构对称。

情感特点

拉丁音乐风格上相较于欧洲音乐变得更加热情洋溢,而又表现出淡淡的思念和忧郁之情,这类音乐中墨西哥的马里阿契、墨西哥歌曲和秘鲁圆舞曲等尤其为人们喜爱。

拉丁音乐的分类

桑巴

桑巴(Samba)出现于巴西南部城市巴伊亚洲,在里约热内卢发展,随着拉丁美洲的独立与黑人奴隶的解放,桑巴逐渐为大众群体所接收。桑巴为一种舞曲风格的音乐类型,是融合非洲节奏和欧洲曲调的产物。桑巴节拍以2/4或者3/4为主,重音为第二拍,切分音丰富。通常使用吉他打击乐器小提琴等乐器一起演奏,旋律上拥有欧洲丰富的音色,节奏上拥有非洲节奏强弱交替的独特魅力。

伦巴

伦巴(Rumba;Ruhmba)音乐享有“拉丁舞之灵魂”的美誉。鼓为非洲黑人民间舞蹈音乐的灵魂,原始的非洲伦巴舞音乐有着丰富的节奏感,节奏形态的基础为“短句长休止”,是短促、滚动性很强的打击乐,常为4/4拍。其节拍为4/4拍,音乐重音在第一、三拍,而舞蹈中重拍在第二拍。最原始的伦巴舞带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非洲地域色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内心的情感世界。

恰恰

恰恰(ChaCha)源自于古巴民俗音乐类型恰朗加斯(Charangas),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风靡欧美。恰恰的特点为采用打击乐器加强每个小节中第三拍中的两个八分音符及第四拍的四分音符。其节奏在顽皮中渗透出火辣或者泼辣,乐感激情如火,令人产生由衷的振奋和刺激。

萨而萨

萨尔萨(沙沙舞)是一种结合了美国爵士乐、古巴黑人音乐和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在20世纪40年代发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达流行高峰。

探戈

探戈(Tango)起源于19世纪末,起初是阿根廷社会底层人民的一门音乐艺术,后发展为以音乐为主并伴歌舞的综合艺术。探戈的元素中不仅含有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西班牙的歌舞以及非洲康敦贝舞,还包括阿根廷本土高乔人的米隆加。

拉丁爵士

爵士音乐(Jazz),音乐特征为含有拉丁音乐元素,在乐器上大量加入康加鼓等拉丁打击乐器,具有强劲、奔放且多变的音乐节奏,是独树一帜的音乐表现形式。

巴萨诺瓦

巴萨诺瓦(Bossa Nova)在葡萄牙语中意为“崭新形态”,巴萨诺瓦与桑巴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但也是一种融合性的音乐。巴萨诺瓦融合了桑巴中的一些音乐元素,也吸收了爵士乐的音乐风格。其音乐旋律轻快,但结构复杂、富于变幻,强调和声、节奏以及旋律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

代表人物及作品

民间歌舞形式

深受大众喜爱的拉丁美洲民俗音乐歌舞的形式包括秘鲁圆舞曲、秘鲁的瓦衣拉斯、古巴的哈巴涅拉、委内瑞拉的霍罗波、智利的库艾卡、哥伦比亚的班布科和阿根廷探戈等。代表作品包括包括秘鲁民歌《飞驰的鹰》,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西里托)》,委内瑞拉歌曲《平原、我的心》以及《悲怆》《魔笛》《彩云追月》以及《阳关三叠》等。

流行音乐代表

在流行音乐领域,拉丁音乐代表人物主要有世界级超级巨星胡利奥·伊格莱西亚斯(Julio Iglesias)、流行新天后夏奇拉(Shakira)、拉丁流行王子瑞奇•马丁(Ricky Martin)、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安立奎·伊格莱希亚斯(Enrique)、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antalcon Piazzolla)以及桑塔纳(Santana)等。

詹妮弗·洛佩兹

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为美国著名的歌手,其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也有部分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拉丁曲风,代表拉丁音乐作品有《lf You Had My Love》《On the Floor》以及《Control Myself》等。

安立奎·伊格莱希亚斯

安立奎(Enrique)为西班牙的歌手,其代表作品有《Ring My Bells》《Tonight》以及《Bailamos》等。

夏奇拉

夏奇拉(Shakira)出生于哥伦比亚,1996年,其发行了首张拉丁专辑《Pies Descalzos》,打破拉丁流行音乐已有的公式化模式,赋予乐界未曾有过的真实声音,使得拉丁流行音乐走向更宽广的境界。其之后的作品富含拉丁音乐元素,如《Whenever Wherever》《Eyes Like Yours》《Hips Don't Lie》以及《Underneath Your Clothes》等。1998年,其专辑《Donde EstanLos Ladrones》在拉丁格莱美奖上获得最佳流行女歌手与最佳摇滚女歌手头衔,在世界音乐奖上获得“年度拉丁女艺人”称号。《MTV Unplugged》也获得最佳拉丁专辑大奖。2002年,其首张英文专辑《laundry service》(Laundry Service)在多个地区创下全球最高销售纪录,由此成为全球新生代的拉丁音乐流行天后。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主题曲《Hips Don’t Lie》以及2010非洲世界杯主题曲《WAKAWAKA》让其享誉全球,也使之已成为拉丁代表歌手。其专辑《Fijacion Oral Vol.1》荣获五项拉丁格莱美奖大奖。

瑞奇·马丁

瑞奇·马丁(Ricky Martin)是拉丁美洲的90年代青年偶像之一,《让爱继续》专辑获第41届格莱美音乐“最佳拉丁流行艺人”奖,成为国际拉丁流行乐坛的新天王。其在1999年第4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演唱了西班牙语版的The Cup of Life(《生命之杯》),这一曲也获得了格莱美全球音乐电视台大奖,其拉丁式舞蹈和音乐风格征服了国际歌坛,专辑全球销量超4000万张。

潘塔莱昂·皮亚佐拉

潘塔莱昂·皮亚佐拉(Pantalcon Piazzolla)为阿根廷的拉丁音乐代表人物,其是阿根廷班多钮的手风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在阿根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为探戈,代表作品有《遗忘》(Obilivin)《再见,诺尼诺》(Adios Nonino)《自由探戈》(Libertango)《钢琴组曲Op.2》等。

艺术价值

拉丁音乐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以及非洲音乐的混合体,混合的类型、成份、层坎、程度各不相同,形成的音乐风格十分丰富。现今拉丁音乐正以其旋律的美妙、节奏的独特、和声的浓郁等特点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点燃了人们对拉丁美洲音乐以及文化的热情,由此创作出多种富含拉丁元素的作品,成为了点缀世界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拉丁音乐热情奔放的歌舞艺术为20世纪的音乐舞台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商业价值

拉丁音乐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且其版权价值也在不断飙升。2022年4月,有媒体预测,2022年美国拉丁歌手的录制音乐市场将会创造超10亿美元的收入。2022年3月,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公布的年中新数据显示,在零售的基础上,2022年美国拉丁音乐领域的收入有望达1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增长预计达到5.1亿美元。

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举办较多的拉丁舞表演比赛,部分中国的拉丁舞舞者逐渐将中国元素运用于拉丁舞表演中,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研究表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以及通俗流行音乐与拉丁元素结合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正确的融合方法下形成独具中国传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墨西哥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发展.维普.2023-09-18

从探 戈 音 乐 的发 展 看 当今 音 乐 发 展 的现 状 与 趋 势.维普.2023-09-25

环球音乐之旅——拉丁美洲站.维普.2023-09-18

拉丁音乐的创建、特征与流行.维普资讯.2023-09-18

多元融合的拉美音乐杰作 ——皮亚佐拉钢琴作品《钢琴组曲Op.2》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探究.超星.2023-10-09

浅析拉丁美洲音乐特点.万方.2023-09-18

拉丁美洲音乐.万方.2023-09-25

循迹拉丁美洲音乐.维普.2023-09-18

文化杂糅与身份建构:拉丁美洲BossaNova音乐.万方.2023-09-18

世界民族音乐中的拉丁美洲音乐.维普.2023-09-18

统一而又多元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维普.2023-09-18

探戈音乐的起源及皮亚佐拉.维普.2023-09-25

拉美知音·拉美之情--评《拉丁美洲音乐》.维普.2023-09-18

浅析传统拉丁美洲音乐特点[.维普资讯.2023-09-18

拉美知音·拉美之情.万方.2023-09-25

拉丁美洲音乐.超星.2023-10-10

率先打破行业中性别障碍的,为什么是拉丁音乐?.中国音乐财经.2023-10-10

安第斯高原上的混血儿——浅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艺术.维普资讯.2023-09-18

浅谈拉丁美洲音乐特色.维普.2023-09-18

简说拉丁美洲的音乐起源及节奏性.万方.2023-09-18

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类型及其成因初探.维普.2023-09-18

拉丁美洲流行音乐区域性因素探究——以巴西为例.维普.2023-09-18

伦巴表演中音乐节奏的切分对舞蹈效果的影响.维普.2023-09-18

现代伦巴舞发展探析.维普.2023-09-18

循迹拉丁美洲音乐.维普.2023-09-18

萨尔萨(Salsa)——典型音乐风格介绍(十九).维普.2023-09-18

浅析皮亚佐拉及其探戈音乐.维普.2023-09-18

皮亚佐拉新探戈音乐研究.维普.2023-09-18

浅谈爵士音乐同期录音理念与制作方法——以拉丁爵士《Claudia》为例.维普.2023-09-18

分析师:不太可能拆分Live Nation;一家新的投资基金成立,看好拉丁音乐版权.中国音乐财经.2023-10-10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拉丁舞中的创编及应用.维普.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