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最早见载于《归藏》,经历了形象期到变异期等四次变迁。

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吃下仙丹,飞向月球的故事,由于流传时间长,除流传最广的版本外,还有抛夫独吞,后羿赠药等多个版本。

嫦娥奔月,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月文化,使中国有了祭月的传统与中秋节俗。在中国寒亭区有一座纪念嫦娥的雕像。传说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观赏月亮、占卜。同时嫦娥奔月,也激发了后人的创作欲,留下了许多影视作品,也间接促进了中国航天业的发展。自明清时期开始,嫦娥信仰逐渐普及。八月十五不仅寓意着"团圆",还与祭祀嫦娥相关。民间传说中流传着一些关于吴刚和嫦娥的故事。人们总是希望吴刚和嫦娥之间能有一些"绯闻",这是出于对爱情和家庭团聚的向往。

故事起源

明亮的太阳和月亮是“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它们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划分白天和黑夜。初民对它们的运动方式、产生原理、日食月食和黑影产生了疑问。于是神话诞生了。

源于西王母和不死药

嫦娥奔月神话最早见载于已亡佚的《归藏》,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不死药后奔月成为月精(蟾蜍)。其中,不死药的主人是西王母,嫦娥服下不死药后飞升成神。嫦娥神话的起源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西王母和不死药密切相关。

源于蟾蜍和月神话

《归藏》是最早见于嫦娥奔月神话的文献,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提到:“根据《归藏》的经典,大明迂怪,称羿射毙十日,嫦蛾奔月。”在《文选·祭颜光禄文》中引用了《归藏》一文,描述了常娥服用王母娘娘不死之药后奔月成为月精。

类似后羿射日神话与太阳神话之间的紧密联系,嫦娥奔月神话与月亮神话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嫦娥奔月神话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月亮相关的神话,如常羲生月、尚仪占月、望舒御月等。《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女子正在沐浴月光之下。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它们刚开始洗澡。”这段文字描绘了帝俊的妻子常羲为十二个月亮洗澡的场景。根据原始人类“泛灵论”的简单思维,即使是高悬天空的太阳和月亮,也像人类一样是由母亲所生的,而不是自然存在。因此,常羲被确定为月亮之母和月神的身份。

内容情节

嫦娥奔月通行版

很久以前,羿在山中狩猎时,在一棵月桂下遇到了嫦娥,二人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在帝尧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毁了庄稼,烤死了植物,人们没有食物可吃。同时,窫窳、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等也开始危害百姓。因此,帝尧命令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九日,杀死猰,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豨。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后来,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不死药,并交给嫦娥保管。逄蒙听说此事后前去偷窃,但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滞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羿听说嫦娥奔月后,痛不欲生。仰望夜空呼唤爱妻,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明亮,有身影酷似嫦娥。于是羿就让人在院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对嫦娥的眷恋之情。人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也因此而形成。

《灵宪》版

张衡的《灵宪》中,嫦娥对于奔月表示了疑虑,并咨询了巫师有黄。有黄通过占卜得出的结论是,奔月是一件好事,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惊恐,最终会有好的结果。这加强了嫦娥奔月的决心。有黄是个狡猾的骗子,他破坏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关系。最终,嫦娥被他欺骗,形体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蟾蜍

天帝版

后羿和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完成了射日的壮举。但是,由于其他天神的嫉妒,后羿的功绩受到了贬低。这些天神向天帝进谗言,最终导致天帝疏远了后羿并将其永远贬斥到人间。委屈的后羿和嫦娥只好在人间隐居,并靠后羿打猎为生。

拯救黎民版

羿是古代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导致民不聊生。羿渴望长生不老,于是从王母娘娘那里获得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善良美丽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了让百姓摆脱羿残暴的统治,偷偷吃下了仙药,化身为仙女飘向月宫,成为月宫中的神女。

后羿不忠版

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嫦娥不忠,与河伯的妻子发生了暧昧关系,这引起了嫦娥的极大不满。她一气之下离开了后羿,跑到了天上。

角色介绍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嫦娥、恒娥、嫦蛾、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 《归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东汉时期,嫦娥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

文化意蕴

期盼生命繁殖的交感巫术心理

嫦娥奔月蕴涵着先民期盼生命繁殖的巫术心理。这是因为先民认为月亮是太阴之精,象征着女性、母性、女主、皇后,《吕览·精通篇》中说:“月亮是群阴之本。”《乙巳占》中也说:“月亮是太阴之精……是女主的象征。”他们认为月亮主宰万物的生长,是万物生长的母亲。人们对月亮极度崇拜,甚至举行祭祀仪式,希望得到丰收的恩赐。人们总是善于联想,通过直觉思维将能够带来物质生产丰收的月神与地母的生产和人类的生产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期盼生命转化的生命永恒心理

畏死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如此。他们一方面害怕死亡本身,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死亡而想要逃避进入那个令人沉沦的世界。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由于无法抗拒死亡而受到时间的限制,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给人带来了永远离别的事实。于是,人们开始幻想如何不死,他们相信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和不可毁灭的统一性,这种坚定的信仰是人们与死亡对抗的东西。为了坚定这个信仰,人们运用意识的力量进行维护,于是产生了神话中的不死药、不死民、不死国等,成为人们追求和渴望的目标。这里的不死之药指的是能够升天成仙的灵药。在汉画中,嫦娥正向月亮飞奔,月中的蟾蜍招引着她的到来。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帛画中,黑眶蟾蜍口含灵芝,身居月宫,月下的嫦娥引导亡灵飞升。所以,“不死之药”必定与蟾蜍有关。人们传说蟾蜍是长寿之物,其肉被称为肉芝。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有记载,称蟾蜍肉为万岁蟾蜍,服用后可以使人身体安康延寿,升为天神,在上下世界自由遨游。在墓葬中刻画“嫦娥奔月”的神话,则是希望墓主的亡灵在嫦娥的引导下,得到“不死之药”,羽化升仙,死而复生,在另一个世界永远存在。

期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

汉代的嫦娥并非后世描绘的美丽仙女,而是一个人首蛇身、拖着一条长长尾巴且尾巴上有许多爪子的怪物。这种人兽合体的变形形象实际上是神话思维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即“自然的人化”。它是汉代先民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命延续目标的观念、理想和幻想的物质化结果。这种形象传递的仍然是对生命局限性的抗拒心理。

历史变迁

《归藏》简单,人物关系简单。《淮南子》、《灵宪》丰富情节,插入“枚”等细节。《独异志》首创神话变异,否定窃之说,用“月中”,与《酉阳杂俎》呼应。《说郛》明初小说集,变异嫦娥奔月故事。"

形象期

根据秦简《归妹》和殷墟卜辞所述的月神"西母",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提及的月母"常羲",这是嫦娥奔月神话的起源。原始版本的神话并未涉及到天神"羿",所谓"羿请不死药于王母娘娘"和"嫦娥,羿妻也"的说法是后来汉族添加的。嫦娥所偷取的"不死之药"实际上是指能使人飞行并延长寿命的蟾蜍,她奔向月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月亮能够不断地"死而复生"。这解释了为什么嫦娥变成了蟾蜍。因此,可以推断,《归藏》所记载的嫦娥是从《山海经》中的常羲神话演变而来,故事情节是关于"嫦娥奔月"并变成蟾蜍的基本情节。在这一时期,嫦娥奔月神话以及相关的元素开始了它们的"生命"历程。这些元素的根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山海经》和自然崇拜阶段的神话故事。

故事期

西汉晋朝,最显著的现象是形象期的各种元素开始变得活跃,并在《归藏》的文本基础上逐渐形成更为丰富细致的故事。其中,《淮南子》和《灵宪》这两部书籍在文本中最为引人注目。这些记载延续了形象期的元素的变化过程,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应的故事情节,如"枚筮"和无法继续下去的结局。在研究汉至晋时期嫦娥奔月的主要文本时,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源自《淮南子》和《灵宪》。可以看出,这两本作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是天文学作品和杂家思想在那个时代的代表。实际上,在这个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下,各种间接元素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之所以称这个阶段为故事期,正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汇集在一起,并在相应的环境中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情节,将各自的隐喻引入故事之中。

审美期

嫦娥奔月神话的各种元素进入了唐宋金辽时期的文学艺术中,这种规模远远超过了唐朝以前的任何时候。从诗歌中对月亮的引用数量和铜镜上的描绘来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唐代的诗人们在咏月诗的创作中,通过触发月亮来激发情感,因为对月亮形象的感知而表达出带有命运色彩的孤独和忧伤之情,使得诗中的月亮形象和由月亮构成的意象都带有了寂寞、惆怅和感伤的情调,构成了唐代咏月诗的主题。

不可否认,唐代的诗人们不论是用"孤棲"来描绘,还是用"孀寡"来描绘,无论是将孤独形容成一种形象,还是在孀寡中蕴含着理性的谴责,都是诗人们重新认识和重塑传统嫦娥形象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重新认识和重塑,并不是在神学意义上的全新诠释,也不是在神学意义上的价值重构,而是通过这些形象来反映诗人自身与嫦蛾类似的命运和情感。因此,娥的孤独和寡妇之称只是对传统嫦娥形象的符号重新组合,以此构建符合诗人所处时代价值取向和个人情感体验相一致的审美观。

可见,唐代文人对嫦娥奔月神话的审视是主观情感体验的审美,他们通过"孤棲"来解读"姮娥形象"。因此,从唐朝开始,嫦娥奔月神话就进入了审美过程,对嫦娥形象进行了审美的演变。

变异期

嫦娥奔月神话自明清时期开始,文人们开始广泛加工和改编这些故事,尤其在一些具有社会谴责意义的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这些改编后的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的神学意义。因此,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神话本身的意义进行重塑,而是回避了这一点。自明清以来,嫦娥奔月神话文本经历了这样的变异过程,并开始被用于各种作品中。

传说影响

明月高悬在夜空中,驱散了人们对黑暗的恐惧,柔和宁静的光芒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因此,人们对太阳怀着敬畏之情,对月亮却充满了纯然的亲近与喜爱,写下了无数关于月亮的赞歌。古人对月亮的崇拜表现在制度典礼中,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月仪式。祭月的习俗的兴起与月神话传说的融合逐渐发展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嫦娥神话的文化源头都来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而后期中秋节的习俗结合也让嫦娥神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祭月与月神崇拜

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秦汉及之前的时代,祭月仪式是皇室祭祀典礼的一部分,由皇家独自承办。《管子》中记载,秋至禾熟之际,天子会举行隆重的祭月典礼,庄严肃穆,声势浩大。祭月仪式是季节祭祀的一种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紧密相连。历法根据日月运行规律而制定,因此授时和祭祀日月是历代君王的重要任务。在农历八月举行重大祭祀仪式,不仅有祛暑迎寒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时节是丰收季节。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神灵可以促进农作物丰产和农业兴盛。

祈子与月生殖崇拜

原始人最初并不了解两性结合是生育子女的原因。在他们的原始观念中,子女的出生与自然界的各种奇异现象有关,如星辰的变化和动植物的滋养。在原始社会阶段,尖柱形、三角形或锥形的陶器、鱼、蛙等都具有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青海柳湾出土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将神秘的蛙纹和人像绘制在同一个陶壶上,展示了人类与图腾祖先相交感而生育的原始观念。原始人类早就观察到月亮的相位与女性的月经周期、怀孕周期以及腹部腰围的变化有着同步和感应的关系。因此,他们将女性的生育能力与月亮的圆缺盈亏进行类比,赋予月亮女性生殖力量的象征意义,从而形成了月亮的生殖崇拜。

团圆节俗与圆月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的崇尚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建筑、文学艺术还是民俗文化方面,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华民族对“圆”的意识。中秋节夜的圆月更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寄寓着人们对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期许。自从嫦娥奔月神话与中秋节相结合后,奔月神话与中秋节俗也与“圆”的符号结合得更为紧密。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向月神嫦娥供奉圆圆的月饼,祈求家人团圆。中秋节是一个欢庆家人团聚的美好节日,如今更是衍生出家国民族大团结的深刻意蕴。

衍生作品

舞剧

中国歌剧舞剧院,根据嫦娥奔月的神话,创作出了舞剧《嫦娥奔月》2012。

嫦娥四号探测器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卫星”月球中继星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天宫二号

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不仅让人们在欣赏月圆时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中秋节,而且还让人们亲眼目睹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事件——“嫦娥”奔月。

电视剧

2010年,梁凯程导演的电视剧《嫦娥》上映,讲述了嫦娥成仙之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电影

电影《飞奔去月球》讲述了小女孩菲菲的追月故事。从小听妈妈讲嫦娥与后羿的爱情传说,菲菲深信嫦娥是真爱的化身。几年后,妈妈去世,爸爸准备再婚,这对菲菲造成了巨大打击。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庭,为了向爸爸证明嫦娥仍在月球上永远等待后羿,代表着永恒真爱的嫦娥是真实存在的,菲菲亲手制作了一艘“火箭飞船”,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追月之旅。

雕塑

“嫦娥奔月云台山,民间故事千古传。天上人间相望时,自云妾是月中仙。”,上述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在寒亭云台山上,嫦娥奔月的故事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在寒亭区杨家埠的民间艺术大观园的三星湖内,有一个占地25平方米的嫦娥奔月台,台上栩栩如生地雕塑着嫦娥的形象。

年画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千年的美丽传说,而在寒亭区也流传着一段与当地有关的嫦娥奔月传说。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名为“嫦娥奔月”的年画。

相关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崇拜月亮的仪式,后演变为赏月和团圆的庆祝活动。唐朝中秋节成为重要节日,人们通宵游玩。夜市热闹,人山人海。元代晚期开始流行吃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互赠月饼,寓意团圆。”月饼形状仿圆月,表达团圆祈愿。明代晚期,北方地区兴起祭祀兔爷儿的习俗。明代的纪坤在《花王阁剩稿》写道:“京城中秋节,人们用泥巴捏制兔子,穿衣戴帽,像真人坐着,供祭拜。”

参考资料

中秋传说故事二:玉兔捣药.中国国情.2023-09-13

中秋传说故事三:吴刚伐桂.中国国情.2023-09-13

民间文学 | 嫦娥奔月的传说.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2

中秋传说故事四:嫦娥奔月.中国国情.2023-09-12

相传嫦娥奔月地点在寒亭.潍坊新闻网.2023-09-13

舞剧《嫦娥奔月》2012.中国歌剧舞剧院.2023-09-13

嫦娥奔月究竟“奔的啥”?.国家航天局.2023-09-13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09-13

嫦娥 (2010).豆瓣电影.2023-09-13

飞奔去月球 Over the Moon (2020).豆瓣电影.2023-09-13

中秋节︱嫦娥与后羿、吴刚究竟是什么关系?.澎湃新闻.2023-09-15

嫦娥变形记.中国青年报.2023-09-13

以匠心传承国粹年画——王乃云用年画诉说古老神话故事《嫦娥奔月》.鲁网潍坊.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