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蝶(粉黛:Kallima inachus,英文名:Orange Oakleaf),别名枯叶蛱蝶、中华枯叶蝶、木叶蛱蝶,树叶蝶等,是一种著名的拟态昆虫。其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潮湿的阔叶林中,有时也在平原地区甚至城市中出现。枯叶蝶分布于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
枯叶蝶成虫翅形短,顶角向前上方延伸像鸟嘴形,内侧上方有1个小白点,翅面黑褐色,有金绿色光泽。后翅棕褐色,中部色偏深,后缘内侧淡褐色被有白色鳞毛,臀角延长呈锥状。前、后翅反面均为黄褐色,酷似叶脉,翅面间杂有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很像叶片上的病斑。其卵呈香瓜形,浅绿色至蓝绿色。其初龄美国白灯蛾体表多毛。2龄棕褐色,体毛变为棘。3龄棕褐色。4龄头壳黑色。5龄头壳和虫体黑色,多枝刺和体毛。悬蛹,圆柱形。
枯叶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其喜爱吸食树液、水果等发酵汁液。寄主植物有:爵床科的台湾马蓝,圆苞马蓝,蓼科的红蓼等。鸟类等为其天敌。其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以及一定的经济价值。枯叶蝶有10个亚种。
名称由来
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种类,因其两侧翅膀合拢时的形态类似枯叶而得名,故又称木叶蝶、枯叶蝶、中华枯叶蝶、中华枯叶蝶和树叶蝶等。
形态特征
成虫
枯叶蝶属中型种类。前翅长38~40毫米。翅形短,顶角向前上方延伸像鸟嘴形,内侧上方有1个小白点,翅面黑褐色,有金绿色光泽,自前缘中部至臀角内侧,有1条斜形的金黄色宽横带,宽带下方有3个黑斑,靠外边1个黑斑中央有一白点,内线及中线不明显,外线黑色波浪形。后翅棕褐色,中部色偏深,后缘内侧淡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外线棕黑呈波浪形纹,臀角延长呈锥状。前、后翅反面均为黄褐色,自前翅顶角至后翅臀角有1条深褐色横线,贯穿于翅中央,并有9条不甚明显的斜线分散开,酷似叶脉,翅面间杂有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很像叶片上的病斑。当两翅并拢停息在树木枝条上时,很难与将要凋谢的阔叶树枯叶相区别。雌雄外观近似但雄蝶翅腹面颜色较深,雌蝶翅色较淡,翅端较雄蝶尖锐外弯。
卵
枯叶蝶的卵呈香瓜形,浅绿色至蓝绿色,表面有均匀分布的12~13条纵沟脊。直径0.81~0.95毫米,高0.89~1.01毫米。卵壳硬而脆,顶部有卵盖。
幼虫
枯叶蝶的初龄幼虫体表多毛,自2龄始,体表长出多列分枝的棘刺。背中线棘1列,9个,分布在腹部1~11节,其中第8腹节有2个。两边背侧线各有棘1列,每列10个。气门上棘1列,12个。气门下棘1列,8个。足基线棘l列,为双棘,每体节并列2个。初孵幼虫浅褐色,渐至棕褐色。头壳黑色,无头角。2龄棕褐色,体毛变为棘,9列。头部前上方出现一对较短的角突,长度不足1毫米。3龄棕褐色,背侧棘基部具黄色的瘤。角突生长至约2.5毫米。4龄头壳黑色,虫体起时深黑色,渐变至眠期深灰色。角突长度可达4毫米。5龄头壳和虫体黑色,多枝刺和体毛。
蛹
枯叶蝶的蛹体长约28毫米,宽约10毫米。悬蛹,圆柱形,灰黑色至浅灰色。胸部背面凸起呈斧刃状,两侧向外突出2对小刺或刃。腹部背面土黄色,多尖锥状突起,长短不一,以背中线和侧线的3列最突出。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枯叶蝶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潮湿的阔叶林中,有时也在平原地区甚至城市中出现,但成虫多在林内和林缘活动。爵床和狗肝菜等为其寄主植物。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枯叶蝶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
生活习性
成虫
枯叶蝶成虫栖息在离寄主植物不远处的潮湿森林内、溪旁林缘及山路边植物上,喜爱吸食树液、水果等发酵汁液,或在湿润地面上吸取水分。多停留在树干或有落叶的地面,野外不见访花,但在网室内偶见访花。其一旦受惊,立即迅速飞离,逃至高大树木的顶梢或隐居于林木深处的藤蔓枝干上,借助模仿枯叶的本能隐匿起来,不易捕捉。其分布于平地至海拔约2000m左右的山地,以浅山丘陵地带数量最多。寄主植物有:爵床科的台湾马蓝,圆苞马蓝,曲茎兰嵌马蓝,台湾鳞花草,蓼科的红蓼,薯蓣科的山药等。鸟类等为其天敌。
卵
枯叶蝶的卵初产时为绿色,临孵化前变成黑色。
幼虫
枯叶蝶的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多栖息于根部附近光照稀疏的场所,一般在取食时才爬到叶背;最后一龄则栖于寄主植物茎的下部。觅食活动多在傍晚及清晨,野外较难观察。遇到危险或刺激时会喷出刺激性液体或弯曲装死。老龄幼虫化蛹前食量逐渐减少,停食约1天后,爬到较隐蔽的枯枝、叶背上吐丝倒垂身体,即尾端悬挂在寄主植物,头端向下进入预蛹期,约1天后蜕皮化蛹。
蛹
枯叶蝶化蛹于寄主周围的植物叶背、枝条、枯枝及石块等阴凉处;悬垂在较结实的植物枝干、石块下面。
繁殖方式
枯叶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成虫的繁殖期主要发生在5-9月;卵期约6天;美国白灯蛾期约36天,5-6龄,以5龄居多;蛹期约10天;1个世代约需50余天。
在炎热稍退后,枯叶蝶雄蝶追逐雌蝶寻求交配。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多栖息于根部附近光照稀疏的场所,一般在取食时才爬到叶背。幼虫取食爵床科的马蓝属植物。最后一龄则栖于寄主植物茎的下部。觅食活动多在傍晚及清晨进行,野外较难观察。遇到危险及刺激时会喷出刺激性液体或弯曲装死。老龄幼虫化蛹前食量逐渐减少,停食约1天后,爬到较隐蔽的枯枝、叶背上吐丝倒垂身体,即尾端悬挂在寄主植物上,头端向下进入预蛹期,约1天后蜕皮化蛹。化蛹于寄主周围的植物叶背、枝条、枯枝及石块等阴凉处,悬垂在较结实的植物枝干、石块下面。
人工饲养
枯叶蝶成虫养殖在长20m,宽8m,高3.2m的网室内。以发酵的盐水凤梨、香蕉汁液和蜂蜜等补充营养。其对乙醇有强烈的趋性,加在食物中可吸引其前来取食。主要寄主为爵床科马蓝亚族植物。每头美国白灯蛾单独饲养在容积约1000mL的带盖透明塑料盒内,每日更换、补充、保湿寄主植物叶片(叶柄用湿的脱脂棉包住),并清除粪便,清洁饲养容器。
人工饲养枯叶蝶时温度控制在25℃和30℃,湿度控制在80%~90%,光照为12小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生长速度加快,幼虫期从野外的36天左右缩短为16.823天。
濒危因素
枯叶蝶的濒危因素主要有:
①天敌危害。
②滥捕滥采。人为过度捕捉与交易,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③栖息地破坏严重。
主要价值
枯叶蝶在野外种群数量低、不易见到,其观赏、研究价值高。其市场需求量大,成虫出现期长达7-9个月,容易养殖,并且其寄主植物容易大量栽培,所以在凤蝶总科养殖产业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亚种分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参考资料
枯叶蛱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09
枯叶蛱蝶.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09
枯叶蛱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09
枯叶蛱蝶.物种2000官网.2025-03-09
蝴蝶漫谈之色彩与适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09
枯叶蛱蝶.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3-09
Orange Oakleaf.BioLib.2018-12-21
枯叶蛱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