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又称拉大片、西洋景、西湖景,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
相传拉洋片起源于天宝,袁天罡、李淳风是创始人。兴盛于清代末期和民国时期,以赛猴王郑顺昌、大金牙焦金池等人为代表,创作了《武松杀嫂》《猪八戒背媳妇》《猫捉老鼠》《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节目。拉洋片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
拉洋片表演已基本绝迹,仅有极少数人从事此种艺术形式。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教育等价值,迫切需要进行传承保护。2006年吴桥县政府成立了吴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保证拉洋片这一民间艺术在吴桥的有序传承和发展。2009年6月,拉洋片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拉洋片,又称拉大片、西洋景、西湖景,相传当年李世民宠爱的一个妃子日夜啼哭,病入膏肓,谋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询问原因,说是思念家乡西湖八景。于是他们俩经过一番合计,请来画匠,根据妃子所说的画出了八张图片放到箱子里,并在箱子上开一个小孔,让妃子在孔中看到了家乡美景。她不仅破涕为笑,而且还立马病情有了好转。后来这种形式流入民间,南方称之为西湖景,北方则叫拉大片。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洋油、洋布、洋火、洋车、洋画,不管什么事只要沾上个“洋”字就好使。这样的话,西湖景就改称为西洋景,拉大片也就改称为了拉洋片。
历史沿革
起源
相传拉洋片起源于天宝,袁天罡、李淳风是创始人。传说唐朝时西域进一美人,被纳入后宫备受宠爱,却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皇上束手无策,请教袁、李两位国师。二人通过多日观察,认为美人是患了思乡病,便给皇上出了个主意。一日,皇上在御书房请美人饮酒,引导她讲述自己家乡的山川胜景、风土人情。美人讲起家乡来,滔滔不绝,十分开心。这时,藏身的袁、李二人将美人的讲述一一记下,然后编好唱词,并画出八张画片儿,时称“西域八景”。然后,他们将图片装入木匣之中,在匣上开洞,安上放大镜。美人每日听唱看景,芳心大悦,仿佛回到了故乡。
还有人传说,拉洋片在民间流传之初,并不是看柜中的画片,而是以布做墙,围成直径约两丈的场地,内可容纳20~30名观众。前面挂着图画,画面高约2.5米,宽约3.3米,绘有各地山水人物,一张图画一卷,一人用木棍指点画面进行说唱,另一人在一旁敲打锣鼓等响器伴奏。观众看完一张后,用绳索放下另一张,接着说唱新的内容。后来,这一民间艺术逐步演变为拉洋片。
发展
拉洋片在清末由河北省传入北京,成为老北京庙会上常见的文艺表演,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一。拉洋片起初在京、津、沪一带流行,后逐渐在两湖、晋、豫等地出现。经多年变化,其表演形式为用一木制箱,分上下两层,每层高约0.8米,长约1米。下层的正前面有四个或六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镜。箱内装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三年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
巅峰
拉洋片兴盛时期是清代末期和民国时期,那时涌现出了一批拉洋片表演艺人。艺人赛猴王郑顺昌、爱国艺人郑长发、艺人大金牙焦金池等一批拉洋片表演艺人,他们在演出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武松杀嫂》《小女婿》《王二嫂思夫》《小孩吃奶》《猪八戒背媳妇》《老汉摸鱼》《天津卫大美人》《猫捉老鼠》《南京动物园》《李三娘打水》《夸美人》《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在抗战时期他们还演唱了《卢沟桥》《外国人挖金矿(读gǒng)》《八国联军进北京》《炮打西什库》等作品演唱,控诉日寇侵华罪恶,宣传抗日。
衰落
随着电影等新兴视听艺术的发展,拉洋片渐趋没落。如今拉洋片表演已经基本绝迹,仅有极少数人从事此种艺术形式。
表演形式
拉洋片是把多张彩印的图片、镶在大镜框里,然后吊置在封闭的木箱子里,用绳拉动起落而逐张显示。木箱子用四条腿支撑,箱子侧面装有自动敲锣鼓和小钹的架子,艺人站在木箱一侧手拉动彩绸,锣鼓即可打击。箱子正面有三至四个小孔,每个小孔只能一人观看。木箱前放一长条板凳,观众坐着通过凸透镜片看被放大的画片。洋片一般有8到10张,一场大约五分钟左右。
小窗口内吊有布帘,用电池的小灯泡照射,有声电一体的效果。演出时艺人站在箱子一边,他一手拉换片的绳子,一手拉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滑稽诙谐的唱腔和伴奏,小窗里的布帘开启,艺人用说唱的形式介绍图片的内容。他的锣鼓打击与解说词巧妙配合,不仅让观者明白了图中含义,而且还能招引观众。
方式与技巧
拉洋片有“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表现方式与技巧。
琉镜
也称“琉璃镜”。每张片子的画面不超过一米,画面固定,分前后两排,有布幔围挡,布幔挖孔,前后各嵌十二块圆形放大镜。内容除清代故事外,还有时事新闻等。
推片
表演者将片放于木制箱中,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八张,每张片的长度在半尺左右。此种片需两人表演,一个人推动底层的一张片子,顶动另一张供观众换看画片;另一人在在另一侧接过底层片子送入上层。演员表演时,有意将中层的片子说唱得较为神秘,以引人观看。
西湖景
画面内容多以西湖的景致为主。景箱同为木制,上嵌有四块放大镜,内行人称“小四门儿”。画片在箱内用绳索上下拉动,演员将八张画片一张张地拉上去。花钱的观众可以看全八张,围观者只能看到一两张。
水箱子
箱体木制,用绳索连接画片,上下拉动。其中,画片中的最后一张镶有立体偶人,与箱外绳索连接,拉动绳索,偶人即舞动起来,做各种动作。箱的底部装有许多朝上的小水管,箱底放一水桶,取水由箱上口灌入。水通过高处管道的压力,从小管向上喷出,或涌或流,与偶人的动作相映成趣。其曲目大都与水有关,如《水漫金山寺》等。
大洋船
箱体木制,形似轮船,船的周围有圆形放大镜,箱内设有机关连接活动偶人,牵动绳索,偶人做单人舞蹈、双人舞蹈等表演。
艺术特色
拉洋片主要分看箱、画面、乐器三大部分。它的道具是一个约两米高、1米宽的木箱,大幅的彩色图画便安装在木箱之后。木箱上有4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形凸透镜镜片,箱侧身安有锣、鼓、镣,由一条小绳控制。所以,拉洋片可以说是动画电影的前身或是雏形。
拉洋片的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大部分以七言为基础,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
代表人物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以赛猴王郑顺昌、大金牙焦金池等人为代表,创作了《武松杀嫂》《猪八戒背媳妇》《猫捉老鼠》《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节目。抗战时期还编了《卢沟桥》《八国联军进北京》等爱国作品。
影响价值
近代利用影像在民间流传较早的艺术观赏形式,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拉洋片的表演内容包含着浓浓的民俗文化,唱词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幽默,滑音拖腔。在演唱时,艺人要充分调动五官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自己完全进人角色。二是集影像观赏、视听为一体的、短小精悍的民间曲艺表演艺术。对观赏者有着很直观的教益,它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拉洋片技艺的保留和传承,让青少年们了解旧社会人们的生活艰辛,了解传统民俗技艺的来之不易,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是在曲艺表演形式上属于节目短小精悍,即兴发挥的表演形式,作为民间曲艺表演艺术具有传承、开发的重要价值。四是拉洋片的设备资金投入很小,对过去的艺人正好适合。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表演节目,而且老少都可以学,并能很快掌握技巧。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如今拉洋片表演已经基本绝迹,仅有极少数人从事此种艺术形式。拉洋片技艺传承到了第六代,一代代传承人凭借对拉洋片的艺术把握,通过宽广的音域,尽情地在演唱和锣鼓中抒发思想感情,讲述古往今来。
传承人
温俊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洋片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生在“杂技之乡”吴桥的温俊来从小就喜欢看拉洋片,17岁时,他师从拉洋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永才,不仅学习说唱技巧,还研究画片绘制、木箱制作、机关设计。19岁开始带着这门手艺登台演出,通过拉洋片这种艺术形式,展现民俗文化、奇闻趣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作为拉洋片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坚持老技艺要传承、更要创新的理念。一方面,研究节目,努力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认真传授技艺,努力把技艺传承下去。
保护措施
2006年吴桥县政府成立了吴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投入人力物力,开始了对本县区域内民俗项目、民间艺术等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程,确立传承人,制定民间传统戏剧拉洋片发展保护规划,保证拉洋片这一民间艺术在吴桥的有序传承和发展。2009年6月,拉洋片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曾经流行的“拉洋片”.运城晚报.2023-08-25
保定老行当——拉洋片.澎湃新闻.2023-08-25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2023-08-25
拉洋片:一孔之见美景现.腾讯网.2023-08-25
传统戏剧——拉洋片.百家号.2023-08-25
远逝的拉洋片:老烟台时代的“土电影”,小圆孔藏着大世界.今日头条.2023-08-29
河北省民俗文化 · 拉洋片 .北京旅游网.2023-08-30
德州城老行旧业——街头艺人.百家号.2023-08-29
拉洋片:一孔之见美景现.腾讯网.2023-08-25
上世纪民间流行拉洋片.百家号.2023-08-29
寻找“拉洋片”的天津记忆.新华网.2023-08-29
听非遗讲故事|拉洋片: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百家号.2023-08-25